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2021-09-05张晓晴员荣平许海军

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

张晓晴 员荣平 许海军

[收稿日期] 2020-11-11[基金项目]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G-PY201902)

[作者简介] *张晓晴(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双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价。

[摘 要] 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新时代行业特色大学彰显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术高地的重要路径之一。行业特色大学依托自身学科特色和行业背景,在国际化战略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12所大学为研究对象,利用科睿唯安InCites分析工具对各所大学基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从合作办学、跨境培训、科研合作、人才引育、文化交流五个方面总结了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举措,系统总结了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发展的角度为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提出了参考建议。

[關键词] 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战略;“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 InCites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4-0032-09

1 研究背景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首次将一流学科建设上升至与大学整体实力提升同等的战略高度,凸显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已经上升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1-2]。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大学发展,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途径之一。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将高等教育放置在全球化框架下,通过国际化的组织管理与执行、资源调配与统筹治理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2015年,Jung Cheol Shin所著的《Mas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一书中提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质是大学在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战略多个层面的综合发展。”[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效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但是距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4]。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以及评价机制。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新的国际化发展理念,例如作为教育出口大国的澳大利亚,提出了深度国际化的理念(deep internationalization),从政治、经济、高校自身发展3个层面,将国际化战略定位于国家发展政策基础之上[5];欧洲提出了主流国际化的理念(mainstream internationalization),2012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全民伊利斯谟”项目,该项目计划至2020年,27个欧盟成员国接受跨境教育的学生提升两倍,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6];美国教育委员会则提出了全面国际化的理念(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战略不仅为美国吸引了优秀的人才、赢得了巨额的财富,也为其文化价值输出创造了丰富的条件[7]。不同的国际化理念牵引出截然不同的国际化战略模式[8]。

行业特色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征是学科特色突出,学科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学科成果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实力,因此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在95个全国排名第一(含并列)的学科中,行业特色大学有79个,占83.2%,这充分说明中国行业特色大学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实力和潜能[9]。因此,本研究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以下简称“北京高科”)的12所高校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行业特色大学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的基础、举措以及规划,客观评价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水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中肯的发展建议。

2 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水平分析

北京高科的12所大学都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群优势,且均处于行业领域的前沿位置。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积极发挥不同类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随着一流学科建设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赋予的新使命,联盟各大学均将国际化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客观分析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发展现状,本研究利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旗下的InCites数据分析工具,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12所北京高科大学近5年的国际合作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2.1 基于InCites的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分析

北京高科大学国际合作水平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纵坐标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表示各高校国际合作的机构数)。数据分析显示,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所大学的国际合作机构数位列联盟大学前列,其中2019年北京化工大学与341所国外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了合作研究,而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合作水平相对较低,其中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合作机构和大学为30所。截至2020年5月,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学的国际合作水平均有显著下滑的趋势。

近5年来12所北京高科大学研究成果中基于国际合作产出的成果所占比例的趋势如图2所示(纵坐标%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表示高校基于国际合作产出的成果占总成果的比例)。华北电力大学的国际合作成果产出比例在联盟大学中位列第一,除2019年有所下滑之外,近5年整体符合显著提升的趋势,2020年华北电力大学有38.18 %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国际合作产出的。同样具有显著提升趋势的大学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燕山大学。整体来看,其他各所大学的国际合作成果产出比例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评价北京高科大学基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将12所高校的国际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如图3、图4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国际合作机构总数较多,尤其是北京化工大学在联盟大学中占比达26%,但是这3所大学的国际合作成果产出比例却并不是最高的。华北电力大学的国际合作成果产出在联盟大学中占比11%,位列第一,截至2020年5月,华北电力大学的科研成果中有30.75 %的成果來自于国际合作,显著高于世界大学24.81 %的平均水平和中国大学26.15 %的平均水平。华北电力大学的重点合作研究领域和国家总结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其主要国际合作区域为美国、加拿大、英国、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日本,国际合作研究领域重点包括电气电子工程、能源与燃料、材料科学与材料合成学等,充分体现了其行业特色和学科特长。

2.2 联盟高校基于InCites与行业合作的国际化水平分析

北京高科均属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些大学具有独特的行业背景和突出的学科优势,均是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围绕行业的重大重点需求,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在评价北京高科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应该对此类大学在行业合作方面的国际化水平予以分析。基于InCites数据分析,对12所联盟成员高校在行业合作方面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如图5所示,与联盟其他大学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行业合作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中有近11.08 %的成果来自于行业合作,是联盟大学的5~20倍,排在前三位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化工大学。

为了综合分析各大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对比分析:(1)联盟各大学的国际合作机构的数量(纵坐标);(2)基于国际合作产出的科研成果占该所学校总体科研成果的比例(横坐标);(3)基于行业合作的成果产出比例(气泡大小)3个关键因素,如图6所示。北京化工大学的综合国际化水平具有一定优势,而华北电力大学在国际合作成果产出占比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则在行业合作的国际化水平上具有显著优势,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燕山大学在国际化水平方面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3 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战略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推进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行业特色大学应当主动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深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资源获取能力和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等列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也为行业特色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0-11]。

3.1 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跨境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境外办学、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拓展和丰富人才培养的渠道,旨在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12]。在跨境合作办学方面,联盟成员高校依托各自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创办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充分发挥其学科特色。例如北京化工大学依托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建设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依托其重点学科系统科学,建设了机械电子工程、交通运输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2所北京高科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概况如表2所示。

3.2 跨境培训,展现行业特色与实力

通过合作培训,积极开展铁路、能源、农业、电子等专业的涉外培训,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大学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从专业的角度向世界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魅力。在跨境合作培训方面,行业特色大学也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例如2016年1月9日,《光明日报》以《行业特色大学如何推进国际化战略》为题专题报道了北京交通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将中国高铁建设带向世界的事迹。在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中,北京交通大学选派专家学者组织举办了泰国高铁建设项目研修班,并为印度举办了重载铁路高层管理人员研修班,通过经验与技术的交流分享,使学员对中国铁路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加深了中外文化和友谊的交流;北京科技大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于1979年建立合作关系,40年来从教师互访到学生交流,从科研攻关到学术研讨,已有近400名北科大学生赴亚琛工大深造,亚琛工大已派遣超过15批近200名学生来北科交流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科研骨干,有效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革新;哈尔滨工程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上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简称ICNAME),联盟成员来自11个国家55个单位,成为推动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全方位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行业特色大学正在世界舞台上彰显自身的科技实力和文化魅力,为全球知识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3 科研合作,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

科研合作,通过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并基于国际合作与交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合力推进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正如InCites数据所分析的,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充分地发挥了行业特色大学在其特色研究领域的优势和潜能,有效地提升了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影响力[13-14]。2006年,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联合发起了“111计划”,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TOP100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引进、汇聚1 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高科大学也依托各自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111计划”立项中表现不俗,各校具体的“111计划”引智基地建设情况如图7(数据统计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立项基地公示名单(2012—2018))所示。

通过深入的国际科研合作,各所行业特色大学在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InCites用相对影响力指标展示某项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与全球研究影响力的关系,反映相对的科研绩效水平(如图8所示)。设定全球平均值总是等于1,如果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大于1,则表明该组研究成果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果该值小于1,则表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相对影响力(impact relative to world)=引文影响力/基线(全球引文影响力),分析结果显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在联盟大学中处于前列,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则略低于全球平均值。

3.4 人才引育,打造国际水平师资队伍

行业特色大学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路径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这是因为行业特色大学基本都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支撑引领着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增进与世界顶尖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基于学科的国际化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内涵发展。例如,北京化工大学依托软物质高精尖中心、“111计划”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国际顶级科学家兼职+青年全职PI”的团队建设模式,引进了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家等多位外籍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积极培养国际化师资,与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合作,鼓励教师赴海外进修,建立国家、学校和学院三级公派体系,促进教师赴海外进修,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化实验班”每年聘请10余名外籍教师授课,主干课程由外籍教师和校内教师合作讲授;北京科技大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8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包括日本东北大学校长井上明久教授在内的500多名外籍专家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发起成立国际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组织(ICNAME),成为推动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全方位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海外知名学者的指导下,青年教师通过赴国外合作研究、交流访学等方式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在业务水平和国际视野上得到了显著提升[15-18]。

行业特色大学不仅着力于大学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通过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要素,与国际知名大学、知名学者展开深入的合作交流,产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同时也通过引智基地建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实战经验,邀请在相关研究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到中国进行短期或者长期、兼职或者全职的灵活交流研究。一些重要的世界大学水平分析机构,例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和科睿唯安全球机构概况评价项目都将外籍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作为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可见通过引进优秀的国际教师资源,丰富学校的师资结构,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也是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从国际视野角度提出了师资结构调整举措,包括人才引进、本土培养、改革教师考核标准和设立“青年人才特区”等。其依托深部岩土力学国家重點实验室,采用外培内引的策略,吸引海外高层次拔尖人才,显著增强了研究团队的活力与后劲[19]。

3.5 跨文化交流,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跨文化建设是通过交融、冲突、继承、保持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总体发展,也是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中外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能力,打造多元文化共存空间,产生文化共享平台,调动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大学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窗口,更是承担着国家文化传播的任务。文化自觉是对自身之美和他者之美的双重自觉,文化交流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这是费孝通先生所呼吁的“美好社会”[20]。孔子学院作为大学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各行业特色大学通过积极健全孔子学院的教学和组织体系,着力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建设,夯实国际交流基础。12所北京高科大学全部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建设项目,通过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任教,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字、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行为思维和道德修养等,充分地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同时,通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促进孔子学院成为文化传播和科学研究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目前,中国在全球已经建立了数百个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也成为了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中华文化学府[21-22]。

大学是文明的载体,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行业特色大学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其学科特色和技术水平。所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用中国语言讲好属于中国大学的发展故事,也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核。

4 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发展的不足

国际化是促进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面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需要,也是推动行业特色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行业企业发展、解决“脖子”难题的基本要求。以12所北京高科大学为行业特色大学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发现,行业特色大学正在着力推进其国际化发展脚步,不断深化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战略,并且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国际化发展不均衡、国际协同创新能力不足、行业特色不明显等不足。在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进程中,行业特色大学亟需发挥自身深厚的行业背景和鲜明的学科特色,主动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以及对外发展需求,以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为要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需求,将行业特色大学的高水平国际化发展从“愿景”变为“现实”,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充分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3-24]。

4.1 师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核心要素,在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主要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是指通过引入外籍师资来丰富调整学校整体的师资结构,内在是指通过出国访学、参与国际论坛和会议、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模式培养本校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对于行业特色大学而言,普遍存在平台欠缺、支持力度不足、合作途径较少、交流时间较短等问题,导致合作交流浮于表面,难以形成长期稳定、深层次的交流。外籍专家学者引进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学校及学科团队外专引智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引智项目提升为引智平台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学自身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亟待提升,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与国际前沿的契合度不足,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4.2 国际合作战略内涵推进有待加强

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国际化导向有所区别,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总体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以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培养行业急需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化战略目标。而反观国外的知名大学,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思维是“如何利用前沿知识解决全球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伦敦大学学院的全球思维是“在科研、教学和创业方面发挥持续性的全球影响,为人类的更好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国外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全球公民和领袖,以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遵旨。中国行业特色大学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国际间的合作科研项目,追求更加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例如利用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清洁能源、绿色地球、环境、储能材料、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但是服务于全球发展的意识和行动仍需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4.3 行业特色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

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基础应该是扎根本土和放眼全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而行业特色大学的必备特征即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和学科特长。尽管各个大学都积极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落实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文化交流、设立人才专区及引智平台等举措,但是在凸显行业特色,做到扎根中国环境、展现世界影响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寻求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挑战方面,行业特色大学更加需要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学校所在行业的全球发展趋势,努力探索科技前沿阵地,不仅与国外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构建合作关系,更应该在产业界积极探索,与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世界知名企业合作,与国际同行协作创新,真正做到扎根本土与放眼全球的有机统一。

5 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5.1 夯实学科基础,凸显行业特色

国际化的战略愿景是时代发展赋予行业特色大学的新机遇与新使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应当是扎实过硬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独树一帜的行业特色。对于行业特色大学而言,国际化进程与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应当并驾齐驱。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长,结合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从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一流的学科阵地,以高水平的国际行业交流为契机,与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共建双赢的局面,充分发挥大学的核心功能,以学科建设带动行业发展,以学科的國际交流与合作带动产业界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行业特色大学通常主干学科的优势突出,甚至国际领先,但是基础学科发展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布局与开发,强化学科优势,打造学科“高峰”,为特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借助国际化发展机遇,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5.2 把握战略机遇,开拓全球视野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行业特色大学在推动国际化进程中涌现出了新的模式、途径和内容,在把握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众多挑战,其中一项关键的挑战是如何推进大学国际化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普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大学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如何利用好国际化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为行业解决战略性、前瞻性等卡脖子问题,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未来,行业特色大学需要强化全球视野,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的世界贡献性,例如MIT通过“全球领导项目”(MIT global leaders program)旨在培养全球领导人;爱丁堡大学则通过全球研究院的形式关注全球健康、环境、农业、社会、司法等,旨在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行业特色大学在借助国际化战略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和竞争力的全球领导者,解决全球化的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只有这样,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内涵才能更加充实,也更具影响力[25]。

5.3 丰富师资结构,打造国际团队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进入稳步推进的轨道,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也是行业特色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应然追求和核心工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内涵可以划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外在的国际化体现为师资队伍结构的整体国际化,即通过引进外籍师资到学校从事科研或者教学工作,以提升学校师资队伍中国际师资的比例;内在的国际化是指通过鼓励学校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例如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等,在教育理念、文化知识、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相互学习和借鉴。通过内外并举,打造具有活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5.4 拓展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影响

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主要通过建设留学品牌,组织人才境外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推进师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通过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参与国际合作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国别或区域的研究来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国际化。除了这些比较普遍的国际化策略之外,行业特色大学应当发挥好自身特点,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平台,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26]。广度是指不断拓展学校的高水平合作对象,不局限于科研机构或者大学,应该积极地拓展与产业界的跨境合作,彰显自身行业引领者的实力;深度是指高质量的合作,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目标,以行业关键技术突破为要旨,多个层面全力促进大学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5.5 加强组织保障,着力内涵发展

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是以行政管理推动国际事务的运行、协调和监管。大学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从院系到学校相关职能部处,构建更加专业的组织保障机制。负责国际交流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国际化工作的专业素质,在提升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行政机构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院系一级工作人员的国际背景和专业技能,为国际化发展提供高效能、高质量服务。同时,大学应当注重对国际化战略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提供资金、基建、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推动国际化战略智库建设,为国际化发展提供客观、准确、高效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有机统一“扎根本土”与“放眼全球”,将国际化战略融入到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北群,陈美玲,马星.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40-41.

[2] 李增森,赵淑惠.“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 [J].教学研究,2019,42(6):22-27.

[3] MARGINSON S.Mas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strategy,quality and challenges [M].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8,13(1):159-162.

[4] COLLINS C S.Rachel Brooks and Johanna Waters: student mobilities,mi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J].Higher Education,2013,66(6):769-771.

[5] 赵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62-65.

[6] 袁邈桐.歐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观察[J].商业文化,2017(14):52-58.

[7] 蒋玉梅,陆小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J].江苏高教,2020(3):109-128.

[8] 马嵘,程晋宽.美国高校的全面国际化——基于组织变革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4):104-112.

[9] 刘向兵.“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9(8):19-24.

[10] 邢颖,李光.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9(11):82-86.

[11] 李银波,谢婷婷,何云,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省行业特色高校国际化实践初探[J].传播力研究,2019,3(30):29-46.

[12] 陆静如,郭强.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9(4):63-69.

[13] LEE J J,HAUPT J P.Winners and losers in US-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J].Higher Education,2020(80):57-74.

[14] YANG R.Chinas strategy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 overview[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4,9(2):151-162.

[15] 杨帆,郑淳.国际化战略对高校特色型外专引智工作的影响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2):25-30.

[16] 靖洪文,王迎超,蔚立元.国际视野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3):49-53.

[17] 郭柏林,段从宇.“双一流”背景下C9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校际经验——基于2018年度进展报告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1):35-44.

[18] SEEBER M,CATTANEO M,HUISMAN J,et al.Why d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iz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leve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rationales [J].Higher Education,2016,72(5):685-702.

[19] 陶珠.分析课程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师资建设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5):17-18.

[20] 费孝通,胜寒.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J].审计月刊,2019(3):53.

[21] 汪五一.聚焦国际化、本土化与行业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6):63-66.

[22] 张优良,黄立伟.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成就与挑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27-36.

[23] 翟鹤.高校战略性国际化平台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7(4):182-184.

[24] 朱雪莉,宋永华,伍宸.中外知名大学国际化战略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Z1):17-22.

[25] POHL H.How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ULLBERG E.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tegrating economics,inno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31-46.

[26] 熊建辉,张力玮.为促进中国高校能力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访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J].世界教育信息,2013,26(9):10-13.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 i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ZHANG Xiao-qing,YUAN Rong-ping,XU Hai-jun

(Office of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for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 to demonstrate their discipline strength,enhance their discipline level and promote them to build world-class academic highlands.Base on particular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y background,the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during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However,there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The international level of 12 Beijing High-tech alliance universities a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InCites.Besides,the weakness and outlook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 are also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professional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talent conference and cultural exchange,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look forwarded.

Keywords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InCites

[責任编辑 刘 冰]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