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策略

2021-09-05谢玲玲杨科正

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集群发展

谢玲玲 杨科正

[收稿日期] 2020-07-04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90400)

[作者简介] 谢玲玲(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通信作者] 杨科正(1965—),男,陕西咸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高校发展。

① 根据教育部2020年6月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统计。

[摘 要] “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是西部地区实力和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地方高校采取集群发展模式,有助于快速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促进地域社会经济更大发展,并示范带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应借鉴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府总体部署,统筹协调;高校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校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等措施,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校际、校地协同发展。

[关键词] 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4-0041-06

“西三角”概念于2009年初提出,是指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点,以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为主体的“西三角经济圈”,是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的第四个国内经济发展增长极,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

从生态学角度看,集群是指不同种群栖息在同一栖所的集聚形式。集群发展最早是由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经济学中提出,指为了共同的目标,地理位置和组织邻近的不同产业组成的群体,强调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后来逐渐发展为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在产业集群中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要群体中的各个要素发挥作用,具有地理位置和组织邻近性、资源互补和共享等特征,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集聚优势资源。同时,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聚集现象,即大学集群是指一组相互独立的大学在某一区域或特定领域依据某种内在关联因素联系在一起,并与周边环境整合为一体化的空间集聚体[1]。也就是说,大学集群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聚集现象,也强调集群区域内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整体协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2009年4月川、渝、陕三省市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工作协议》,随后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成都—西安—兰州、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域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引领带动推进西北地区和西南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这些都为“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以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和发展路径。

截止到2020年6月,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共有普通高校734所,川渝陕三省市296所,占西部普通高校的40%,其中,成都、重庆、西安共有189所(占西部地区普通高校26%,包括部委属高校12所,地方高校177所①)。就“西三角”高等教育来说,在西部地区有明显优势,高校数量在西部地区较为集中,水平也相对较高,但与北京和东部高教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相对落后。除去6所“双一流”高校以外的其他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明显不济,这与西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亟待快速发展。“西三角”城市高校分别进行了区域内合作,如2011年成立的重庆大学联盟,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方面开展了合作发展。但合作可持续性不强,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总体来看,“西三角”地区地方高校发展有优势,也有不足,具备了集群发展的办学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也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 “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重庆、成都和西安3个城市是西部地区仅有的3个国家中心城市。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西三角”地区与“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相比,地跨西南和西北,地理位置重要。2020年5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2]。“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有助于将3个城市相对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形成合力,协同快速发展,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

1.1 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东西部之间的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更是全国高教系统的“最短板”。川、渝、陕三省市的高等教育虽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全国而言,基本上处在中游,且有逐步下滑之势。川、陕、渝三省市高等教育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特征:14所部委属高校和6所“双一流”地方高校实力突出;其他地方高校实力平平,办学条件有限,高层次人才不足,优质资源欠缺,办学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弱。集群理论认为,集群发展是为了将优势资源聚集在一起加以整合,建立完善的空间网络聚集体。利用这个群体的空间网络结构,与周围组织协同发展,实现互补共赢。因此,大学可以通过校际和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3个城市地方高校集群发展,可以实现人才和智力的共享,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的成效[3]。不仅促进川渝陕三地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在全国的稳定和提升,而且示范带动西部其他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促进西部地方高校整体实力提升,取得“1+1+1>3”的系统功效。

1.2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离不开西部地区的兴旺发达。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大学是人才和科技的集聚地,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牵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牵引力不够。为促进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发展,2000年起,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又连续部署了“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川、渝、陕3个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位置的陕、川、渝带来更大的使命责任和发展机遇。近几年,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为此还实施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招商引资策略等。但时至今日,效果不是很明显,包括川渝陕三省市在内的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依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更大。西部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科技、政策、财政等方面的更大支持。研究表明,知识科技创新发展及人才集聚会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即当知识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周边地区强烈辐射,使知识的集聚效应转化为溢出效应[4]。“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有助于提高和凸显高校人才、知识、科技的集群——溢出水平,促进校地、校企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总之,无论是从“西三角”地方高校自身发展需要,还是川渝陕三地社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加快“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都刻不容缓。

2 “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的可能性

无论是从川渝陕地区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还是“西三角”地方高校发展基础,以及国内外相似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的理想目标。

2.1 川、渝、陕三省市已经结盟,为“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搭建了宏观背景

2009年川、渝、陕三省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工作协议》以后,三地交流合作的广度逐渐扩展。一是渝、陕方面的合作。渝、陕签订《渝陕教育合作计划》,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渝、陕政府签署了加强渝陕经济社会领域合作与发展协议,推进能源战略合作,合作打造西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带动两地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川、陕方面的合作。川、陕两省签订了《西部地区金三角旅游合作区》合作文件,加强旅游方面的合作,西成高铁的开通,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沟通交流更加便利。三是川、渝方面的合作。重庆市原隶属于四川省,合作交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一步加强了两地合作深度。四是川、渝、陕方面的合作。2011年川、渝、陕三省市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西三角区域网上人才的交流大会”,促进了三地之间的人才流动。总之,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等,开展了一定的合作,为“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创造了宏观背景,奠定了社会基础。

2.2 “西三角”地方高校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从理论上讲,大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协同性和竞争的非区域性。也就是说,大学不像一般产业和企业,同一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反而可以利用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大学之间真正的竞争是超越区域的,主要是来自于全国,甚至是全球同类院校之间的生源之争、高水平人才之争等。因此,在开放办学时代,单靠各个地方高校单打独斗或零散合作难以取得快速发展。高校更应该合作发展,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优势,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现实来看,一方面,三地高等教育实力较强,人才比较集中,学科专业门类也较为齐全。2019年川渝陕三地普通高校在校本科和专科生361.9万人,研究生37.3万人,专任教师20.6万人,其中博士学历教师5.5万人①。另一方面,三地地方高校之间已有不同层次的合作交流。例如跨区域的“一带一路大学联盟”(首批47所中外高校中就包括重庆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等)、“全国文理学院联盟”(八所学校中就有重庆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等;一个城市内合作,如西安部分高校的“未央聯盟”“边家村联盟”等,已经开展了一些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和经验。

① 根据教育部公布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得出。

2.3 国内外高教区域一体化发展范例提供的经验借鉴

从国际上看,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最典型的范例。纽约湾区以纽约、波士顿、华盛顿为中心,按照多中心+轴线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模式,带动周围经济科技的发展[5]。在纽约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出台相关激励和支持政策,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帮助;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高科技园区、实验室等助力产学研结合,通过科技研发和技术转让,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学科结构优化和地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湾区城市化水平;完善高校自身建设,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吸引各类高校聚集,实现优势互补,如“常春藤盟校”“新常春藤”“小常春藤”等,科研实力强,共同为湾区的发展提供科技研究成果。东京湾区以东京为中心,按照中心+边陲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模式[5],促进优势资源互补和共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地方协同发展。在东京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中,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政策法规,整体规划布局结构,优化高校集群发展的环境,为高校集群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和企业等通过搭建科研机构等合作平台,开展项目合作,产学研结合,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互利共赢;集聚优势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筑波科学城,培养高科技人才,研发先进的科研成果,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从国内来看,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区域最有特色,已经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调配合,建立交流合作组织及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合作发展中的问题,共建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成立不同类型的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定期举办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等办学资源共享机制,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人才流动,实行共聘互聘[6]。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有丰富的教育資源,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协调中央相关职能部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建立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对京津冀高等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合作。同时,地方和高校合作办分校,建立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基地,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促进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的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在社会、文化、法律、制度上存在着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文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建立合作委员会,推动三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平台,促进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科技相互支撑,已初见成效。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企业、政府之间合作,实现政产学研用的跨区域融合,发挥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推进大湾区建设。例如,广东药科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构建研究平台,发挥香港大学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广东药科大学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优势,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腾讯公司的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7]。

3 “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路径策略

根据“西三角”地方高校发展实际、环境特征和国内外高教重要区域的发展经验,“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需要集聚政府、企业和其他高校的力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策略,才能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

3.1 集聚府际力量,健全组织机制,科学合理规划

地方高校是属地管理,地方高校的集群发展规划与政府的支持激励政策分不开。地方政府之间强化合作,打破各地区在空间和行政上的界限,避免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难免因相关利益诉求不同产生分歧。因此,就需要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领导体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构建合理、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西三角”发展涉及国家层面的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的发展和国际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国家的关注。因此,应将“西三角”发展纳入国家规划层面统一部署,作为“四点一线一面”①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由国务院相关部委主持,川、渝、陕三省市领导参与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总体协调策划,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合作的开展,负责推进国家相关规划部署和《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工作协议》等文件的细化和落实。其次,由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对“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战略规划。同时,定期召开高等教育合作会议,制订有关制度办法,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最后,搭建“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的若干相关平台,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相关活动,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确保规划、计划落到实处,持续而有效地展开相关活动。

① 根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四点一线一面”包括河北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以及中西部地区。

3.2 集聚校际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互补共赢

地方高校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合作发展。组建大学集群的关键在于组成大学集群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以及这些机构与区域间的联系与互动程度[8]。推动“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最关键的是地方高校之间打破行政机制壁垒,强化协同发展理念,增强集群发展认同感,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要素流动、资源相互补充。一是建立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等物质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二是根据西三角各高校的特色,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建立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如共享优质课程、研究基地、电子文献资料等。各个高校可以互选课程,互认学分,共同组建科研团队承揽重大研究项目,建立学科和专业共建机制,实现互补发展。三是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职业资格互认机制、管理人员跨校交流与轮岗学习机制等,开展师生交流互换,特别是教师队伍的交流共享,汇集高端人才,缓解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在信息化现代化时代,应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缩短时空距离,密切合作程度。重庆和成都所处地理位相近,交通也极为便捷,地域文化背景相同,曾经都隶属于四川省,人员也相互熟悉,合作发展有着天然优势。而西安与这两个城市之间相隔一个天然屏障——秦岭山脉,距离较远,交通不甚方便,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合作起来有不便之处。因此,除了充分利用三地之间方便快捷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等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以外,更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克服地理距离上的不利因素,缩短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密切往来,实现集群发展、协同发展。例如,在合作交流中可以采取大圈套小圈的方式策略实施“西三角”高校集群发展,一方面3个城市内的高校各自组成若干个小的合作群体,通过新建或利用已有的联盟,交流合作比较经济、方便。另一方面,3个城市组成统一的联盟团体,实现3个城市高校的共同发展,并有效带动3个省市,甚至整个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3.3 集聚产业力量,产学研用结合,校地协同发展

企业作为地方高校集群空间结构中的另一重要力量,与高校协同发展互补共赢。大学集群的发展不但需要大学内部各行为主体的互动发展,大学集群的形成及知识溢出等效应的实现,也离不开大学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9]。“西三角”区域中具有丰富的产业,利用产业优势和高校合作发展,高校为产业培养人才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效发挥。从学校方面来看,三地高校数量较多,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具有人才和科技优势,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从地方产业结构来看,四川省的金融、科技、航空、电子信息等,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商贸等,陕西省的能源、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都有一定实力[10]。尤其是四川在电子信息产业较集中,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比较发达,陕西航空航天等军工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可以看出,三地产业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这为三地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搭建产业园区和研究所,共建实训园区和产业基地,企业和学校专业人员互聘等方式,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人才需求,校企可以采取订单式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这样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成长,也有利于地方产业集聚、升级,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3.4 集聚优势力量,培育区域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集群发展将各组织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群体空间结构体系的完善,打造区域品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区域品牌是区域特色化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区域内长期形成或创建的对区域发展有促进作用和影响力的独特识别系统[11]。在高等教育方面区域品牌的构建体现了高校集群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特色,对高校提升自身形象有利。大學集群作为一个系统,其要素结构并非各要素的相加或简单集合,而是反映要素间的联系和互补性[8]。办学优势特色是相互吸引和密切的粘合剂,也是团队耦合的基础。因此,要持续推进“西三角”地方高校集群发展,三地高校还需准确定位,依据西部自然、人文资源特征,注重办学特色特长培育,依托产学融合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3个城市的高校也必须注重各自城市高教的特色品牌培育,整个“西三角”地方高校更要注重总体优势与特色养成,从而使“西三角”地方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提高办学效益,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大学集群组织属性界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9): 190-192.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17)[2020-05-22].http: //www.gov.cn/zhengce/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l.

[3] 闻曙明,施琴芬.高等教育集聚起因分析[J].江苏高教,2005(2):13-15.

[4] 吴岩,刘永武,李政,等.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0(2):1-5.

[5] 欧小军.世界一流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83-100.

[6] 赵渊.长三角高等教育协作:路径矫正及动力机制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3(2):37-40.

[7] 卢卓,邝婉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9(5):46-49.

[8] 王庆.大学集群要素结构和三维特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21):89-91.

[9] 沙迪.关于大学集群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4):1-5.

[10] 周军培.西三角地区优先发展产业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11] 高树仁,张秀萍.大学集群的区域效应及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3):9-12.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est Triangl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E Ling-ling1, YANG Ke-zhe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Shaanxi 721013,China;

2.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Shaanxi 721013,China)

Abstract

As a region with relatively high strength and level in the western regi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 triangle" region adopts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rapid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promote greater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exemplifies and driv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government overal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sharing resources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operating in running schools, the close combin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luster effect,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chools and localities.

Keywords

west triangl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uster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马晓宁]

猜你喜欢

集群发展
区域发展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