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利弊探析

2021-09-05付荣雪于开莲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

付荣雪 于开莲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各高校教学方式发生了由线下到线上的重大转换,高校作为提供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学方式的变化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培养质量。基于此,笔者以北京市S高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其线上教学的开展现状。调查发现,线上教学存在形式灵活、促进高校教师观念更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等优势,但同样存在硬件设施需完善、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不佳、教师信息化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据此,笔者围绕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线上教学模式创新、硬件设施建设、线上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教师职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6-0024-05

【作者简介】付荣雪(1996-),女,河北沧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于开莲(1979-),女,黑龙江尚志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一、问题提出

教育大計,教师为本。在我国,教师培养主要以职前、职后教育两种方式为主,其中,职前教育对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素养、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国内各高等院校承担了教师职前培养的重担。但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所限,高校开学计划被迫延期,教育部要求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1]。慕课、企业微信、钉钉等各类线上教学平台也因此成为高校师生教学与学习的主阵地。当前线上教学形式的应用无疑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性措施,集中大范围运用不可避免会暴露其固有弊端,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推动力,倒逼研究者重新审视我国教育信息化前期的发展成果,研究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规划高校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即把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日常教学的必要性。既如此,我们更应吸取此次线上教学的经验,细致分析线上教学过程中的利弊优缺,发扬优势,克服短板,为疫情后线上教学进入高校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S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其线上教学开展的整体情况。问卷的发放主要以网络形式展开,最终收回教师有效问卷共59份,其中,女教师52人(88.1%),男教师7人(11.9%);收回学生有效问卷共812份,其中,女生749人(92.2%),男生63人(7.8%),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的学生中涉及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阶段。

(二)研究工具

为深入了解高校师生线上教学现状,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笔者自编《疫情期间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现状调查》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在线学习现状调查》两份问卷,其中,教师问卷共32题项,学生问卷共23题项。问卷除了对师生个人基本信息的了解外,整体均从对线上教学的态度、线上教学现状、线上教学效果三个维度获取信息,并且设置开放性题目了解师生对开展线上教学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线上教学优势分析

1. 形式灵活,功能强大

通过对线上教学优势的调查,笔者发现形式灵活便捷(71.2%)、功能强大可满足师生教学需求(61.0%)两项占比最高,其他选项如完成学校规定教学任务(39.0%)、提升教师网上教学能力(37.3%)、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25.4%)、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与技能(15.3%)、帮助教师掌握网络操作技能(18.6%)等均占比较低。由此可见,高校师生认可线上教学具有形式灵活、功能强大的优势。其中,线上教学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设备参与课堂、学习知识。这在疫情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因高校师生无法返校,线上教学形式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师生讨论的焦点,最终这一形式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避免了人群聚集带来的潜在风险。其功能强大主要表现为,它可以满足师生考勤记录、课堂点名、作业布置及提交等种种需求,这些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还便于教师对学生情况展开个性化分析。而且线上教学形式弥补了课堂教学无法重现的缺点,学生可以通过录屏、录音等形式反复观看,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线上课程资源,或者将教师的优秀网课作为示范课程在校内进行传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升能力

笔者对高校师生所使用的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统计发现,教学平台种类繁多,以企业微信(100%)、师星学堂(76.3%)和学习通(30.5%)为主,其中,企业微信使用频率最高。此外,微信(13.6%)、慕课(8.5%)、雨学堂(1.7%)、钉钉学堂(1.7%)、腾讯会议(1.7%)等工具同样有所涉及。在使用以上这些不同类型的授课工具前,教师必须熟练平台的使用及操作方法,开展教学时也需要及时了解课堂管理、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等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往的教学惯性受到冲击,其技术运用及线上授课能力得以提升,容易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产生更深层次的体悟,如此种种都有助于教师适应已然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时代。不仅如此,通过此次教学经历,教师在未来教学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及信息技术能力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我国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添砖加瓦。以往研究中,众多学者也提到了线上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提升作用,如胡小平、谢作栩指出,线上教学的优势之一在于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提升了教师教研能力[2];黄荣怀、汪燕等人认为,线上教学前后,教师不仅能顺利开展网上班级和课程管理,而且能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开展务实的网络教研等[3]。

3.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线上教学的开展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验,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规划能力的发展。本次调查发现,每天的自学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很少(1.0%),大多数学生能够将每天的自学时间维持在1~3小时(58.1%)和3~5小时(21.3%),甚至有部分同学每天的自学时间保持在5小时以上(19.6%)。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网课之后能够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网课内容以及完成课程作业。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这一时期缺乏教师监督,学生需自主规划学习任务,而且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通常会设置预习、课上互动以及课后作业,这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开展预习和课后复习,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作业,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胡小平、谢作栩等人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其对57所高校的线上教学质量报告及福建、山东两省的课程平台数据进行分析,提出80%以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其中,问题学习和任务学习的驱动、虚拟同伴的监督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4]。

4. 促进师生关系发展

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问题。据笔者调查,在面对教学问题时,教师通常会选择与同事沟通(79.7%)、与学生开展讨论(55.9%)、网上搜索解决办法(37.3%)、向家人求助(5.1%)等几种方式。其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与同事沟通。而且笔者通过分析教师“是否听过同事网课”一题发现,仅有27.1%的教师未关注同事网课,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听过同事的网课,占比达72.9%,并表示能从同事的网课中吸取有关课堂组织与管理(67.4%)、授课平台操作(60.5%)、线上课程语言表达技巧(41.9%)等相关经验。这表明高校教师在线上教学期间能够与同事紧密合作,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线上教学期间师生感情和谐融洽,并未因线上交流而淡薄。调查显示,不仅教师在面对教学问题时会与学生讨论(55.9%),学生在遇到困惑时也会增加与导师的沟通频率(49.8%)。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师生很少采取视频通话这样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反而减轻了学生面对教师时的紧张和拘束感,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并未因无法返校而减少,微信、邮件等都可以成为彼此交流的通道。因此,疫情之下师生关系较之前产生了更加亲近的变化。胡小平、师湘瑜等人在研究中均发现了有别于以往认知的结论,即线上教学不仅没有疏远反而拉近了师生距离[5][6]。最后,线上教学的开展同样有益于同学关系的发展。此次调查发现,65.3%的学生表示遇到学习问题会与同学沟通解决,而且因无法见面,同学之间只得选择线上交流的方式分享生活与学习中的进步,因而同学关系变得更加亲厚。

(二)线上教学弊端分析

1. 硬件设施制约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

疫情突如其来,各院校匆忙应战,硬件设施问题成为线上教学的第一只拦路虎。笔者通过对线上教学弊端的调查发现,师生一致认为设备问题是线上教学的最大障碍。教师问卷中,“设备问题、网络卡顿、掉网”和“无法观看学生状态”两项占比均为64.4%。其他选项如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37.3%)、无法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方法(11.9%)、网络课程建设遇到困难(11.9%)等占比较低。与教师看法一致,学生问卷中,选择设备问题的学生遥遥领先,占比达71.9%。相比之下其他选项如注意力无法集中(36.9%)、实践课程无法通过网络学习(35.1%)、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14.4%)等占比较低。其他学者在调研过程中都提到了这一结论,如王继新、韦怡彤等人提出,线上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障碍在于网络环境与硬件设备的不足[7]。谢幼如、邱艺等人认为,现有在线教学的条件保障基本完备,但仍需持续优化,如基于AI+大数据的智能教学平台和工具较少,教学支持服务也较为薄弱[8]。

2. 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不佳

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线上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但是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教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不佳。通过对线上学习效果的统计,笔者发现认可线上学习效果的学生占比为35.0%,认为线上学习效果一般(35.9%)和线上学习效果较差(26.1%)的学生占比较重,其余3.0%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或其他。进一步分析学生质疑线上教学效果的原因,笔者发现,学生倾向于选择课上师生交流不及时(42.5%)、无法跟上教师思路(20.4%)、教师身体语言无法施展(12.6%)等几项,这表明线上教学互动体验有待提升。而且在教师问卷中,关于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建议,47.5%的教师表示未收到学生反馈,进一步说明互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吴砥、余丽芹从师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入手,通过远程访谈调研了一线师生开展线上教学的现状,同样提出了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问题[9]。据笔者分析,造成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教学平台卡顿导致课上交流不畅,如每周一上午是线上教学的集中时段,平台拥堵严重,轻则延迟卡顿,重则掉线,师生线上交流体验不佳,从而失去交流意愿;其二,线上教学中,教师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授方法,学生习惯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较少主动回应教师提问,也不习惯主动表达自身想法,因而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不佳。

3. 教师信息化素养亟待提升

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10]。但线上教学开展之初,由于受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以往形成的教学惯性等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手忙脚乱,教学内容的规划、呈现与传统课堂无异,使课堂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据笔者调查,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之前,仅有28.8%的教师具有线上教学的经历,大部分教师并未尝试过线上授课,占比为71.2%。可见此次是多数教师首次尝试开展线上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授课不同,这一形式不仅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教学平台,而且因无法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师经验的匮乏无疑为线上教学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另外,调查中笔者对“教师期待学校提供何种帮助”一题进行统计发现,52.5%的教师希望学校提供技术帮助,即“网上教学平台操作的培训”,希望学校提供“网上教学课堂组织策略培训”和“网上教学示范课”的教师占比均为37.3%,这也印证了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操作技术和课堂组织策略等方面存在疑虑,需要支持。

四、讨论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数字教师

当前我国已进入教育信息化1.0向2.0阶段跃升的关键节点,即将进入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新征程[11],这无疑对高校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戰,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能力。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可尝试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数字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使教师了解自身发展的具体目标。杨宗凯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先进教室、数字教师、未来教育,其中,数字教师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课程开发者、教育创新者以及终身学习者[12]。我国在部分政策文件中有涉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AI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3]这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于“积极有效”并未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同教师在执行时可能遇到种种疑惑,而具体清晰的规定会对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升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另外,高校及相关部门可以变革教师培训方式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因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线上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很难真正达到培训意图,因此,笔者建议除了开展通用的平台操作、线上教学示范课等培训外,可以根据教师的年龄、教学科目、学习兴趣、信息素养等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当然,也可以将其他培训以线上的方式开展,增加教师接触和操作平台的机会,以此锻炼教师的线上操作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创新线上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本次调查发现,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不佳,笔者認为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被动输入,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推动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周洪宇与易凌云提及新型教学理念,认为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帮助其成长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14]。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个体。教师应秉承全新的教育理念投入教学实践中,改变呆板的传授模式,以培养“创新人”为目标探索灵活多变的线上教学模式,除了直播、录播、慕课之外,尝试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线上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其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另外,教师可以自行探索或与同事进行沟通,学习课上有效互动策略,如投票、提问、讨论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注重课程平台及资源开发

线上教学平台是实现线上教学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当前教学中屡屡出现的设备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各地区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自身实际建立三方协调机制,通信管理局、相关教育部门、教学服务平台共同保证地区线上教学的平稳运行。尤其是地区教育部门,应统计好地区学生分布,与其他部门共同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网络与断电问题。另外,我国虽然在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仍无法面面俱到。在偏远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网络覆盖不足、学习终端缺乏、无法适应线上学习形式等问题。对此,当地政府要做好扶贫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开通反馈通道,及时接受学校及家庭的困难问题反馈,努力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此外,综合民间与政府技术部门等各方力量,开发具备综合功能的教学平台。当前高校师生在开展线上教学与学习时往往同时使用几个教学平台,如钉钉、慕课、企业微信、学习通等,这无形中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因此开发具备综合功能的教学平台尤为重要。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全功能教学平台开发时应时刻关注“用户思维”,即从师生的需求出发设计人性化的教学平台,既能保证操作简单,运行平稳,同时也能为师生提供需要的优质资源。

(四)注重线上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始终是大家努力的目标,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等五个层面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只有建立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相关教育部门应明确线上教学目的,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文件,为自身及高校开展评价工作提供指南,同时定期开展对高校线上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价,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相关高校可尝试组建专家督导组,深入一线网上课堂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教师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资源选取的合理性。此外,还可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资源了解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作业完成度、学习状态,甚至是班级的整体状态,从而对学生做出合理评价。当然,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第一受众,对于教师工作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最具发言权,学生应在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切忌只看自身主观感受。在关注师生互评的基础上,将家长纳入评价体系中,疫情期间家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子女的学习状态,因此,高校应开通家长通道,及时接受家长反馈。另外,开展正规督导评价的同时,以灵活的评价形式为补充,如在教师的评价工作中,开展同事互评,组织同事间课程的试听观摩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 418138. html.2020-02-04.

[2][4][5] 胡小平,谢作栩.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 (4):18-22+58.

[3] 黄荣怀,汪燕,王欢欢,逯行,高博俊.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3-14.

[6] 师湘瑜.疫情下经济法课程在线教学的若干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S1):106 -107+111.

[7] 王继新,韦怡彤,宗敏.疫情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问题与反思——基于湖北省“停课不停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5-21.

[8] 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王芹磊.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方式的特征、问题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0(3):20-28.

[9] 吴砥,余丽芹,饶景阳,周驰,陈敏.大规模长周期在线教学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挑战与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5):12-17+2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2002/t202 00228_425499.html.2020-02-28.

[11]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4):16-22.

[12] 杨宗凯.变革时代的教育创新——先进教室、数字教师、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4 (12):16-21.

[1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edu. people.com.cn/n1/2018/0201/ c1006-29798831.html.2018-01-20.

[14] 周洪宇,易凌云.大数据时代教师教育的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7-12.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2020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培育)“学生为本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与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于开莲,ykailian79@126.com

(责任编辑 王平平)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高职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设计情境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