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内涵、基础与实践路向

2021-09-05贾秀险聂林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贾秀险 聂林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在政策保障、校际合作和人文交流层面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整合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旨在促進区域内知识、人才、科技、信息等各要素无障碍流通,构建教育资源集聚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发展共同体。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需从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和加强人才培养资源、教师资源、文化资源整合等多维度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和人文湾区。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教育发展共同体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至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1],标志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足鼎立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式形成。区域发展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求区域政治、经济、教育各领域各要素加速整合创新。特别是作为人才、科技和智力源泉的教育系统,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在四大区域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一国两制”、三法域、三关税区的特殊区域,如何推动教育系统优质资源整合,将是其合作发展的核心要义和重要突破口。

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的内涵

教育系统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系统观念强调,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要求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找出规律、建立秩序,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2]。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教育系统是对教育资源总体的统称,不仅包括以学校、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实体组织,还包括与经济社会文化系统融合发展的耦合关系。整合就是把分散的资源通过交流、集合、共享等方式衔接起来,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协同融合,形成一个有序的组织整体。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就是通过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辟沟通共享渠道,促进区域内知识、人才、科技、信息等各要素无障碍流通,推动教育资源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以实现区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国际教育示范区和人文湾区建设。

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的基础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政策保障、校际合作和人文交流层面加强资源整合,为教育系统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保障层面

《纲要》指出,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3]。粤港澳教育资源丰富,办学形式多元化,亟需系统谋划教育合作发展和资源整合的方向与着力点,推动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创新高地。在政策层面,广东省与港澳地区加强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分别签署了《推进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粤港教育合作协议》《粤港姊妹学校合作协议》《粤澳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粤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等合作协议,为深化多领域教育合作奠定了政策和实践基础。同时,在合作办学政策上先行先试,向教育部争取部省联合审批办学机构项目,并加快在广东省设立港澳人士子女学校;积极开展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国家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不断创新粤港澳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新路径。

2.校际合作层面

综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均是国际化办学的典型代表和国际化人才的集聚高地。《纲要》指出,要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因此,推动人才资源流动整合,建设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是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广东省与港澳地区以校际资源整合为纽带,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校际合作层面,广东省于2015年与港澳地区开启了“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姊妹学校达到1067所,其中粤港970所,粤澳97所。2021年,粤港澳姊妹学校数量仍在攀升。2021年3月,25所深圳市罗湖区学校、27所香港特别行政区学校和3所澳门特别行政区学校签约缔结姊妹学校。粤港澳姊妹学校已经成为广东省中小学与港澳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校际交流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校际教师交流层面,内地教师赴港澳担任教师协作计划、香港英文教师赴内地协作交流项目、粤港语言教师教学培训项目等一批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对国际化学校建设及多元化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3.人文交流层面

粤港澳地缘相近、文化同源,具有文化整合的历史基础和内在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实质是培养文化认同理念,促进民心相通。自2016年起,广东省与港澳地区每年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现已成为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的品牌活动。粤港地区通过开展“大湾区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促进了两地的科技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活动有效推动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交流互通,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打造人文湾区的美好愿景。

三、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的实践路向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系统整合需从创新合作机制和加强人才培养资源、教师资源、文化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和人文湾区。

1.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共建协作互通的成长共同体

欧盟是区域教育合作发展的典范。1995年,欧盟夸美纽斯计划(Comenius Programme)开创了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先河。该计划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旨在增强欧盟各成员国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主要内容包括合作伙伴项目、人员流动、多边项目和网络等[4]。2017年,欧盟又提出“欧洲教育区”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5年,欧盟委员会拟让所有成员国采用更加统一的教育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借鉴欧盟的教育合作理念与实践经验,完善合作框架与内容,构建教育信息资源互融互通的开放合作体。

在合作框架方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联合会,研究绘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蓝图,制定教育互认互交政策与规章制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联合会下设幼儿园园长联合会和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为成员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在合作内容方面,系统谋划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合作伙伴项目,开发语言学习、跨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等多边教育项目,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论坛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推动学校合作事宜常态化和持续化。同时,扩大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特殊学校、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的覆盖面,加强教学研究、课程共建、远程教育合作、师生互访和多边项目合作,拓宽教科研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2.加强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打造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

在办学政策方面,进一步放宽大湾区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政策。一是降低国际学校设立门槛,研究赋予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打造全球优质基础教育供给基地。二是借鉴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模式,建立一批具有湾区特色的国际试点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全国首家由国内高校(暨南大学)指导创办的港澳子弟学校,它以“暨大本色、湾区底色、港澳特色”为发展定位,首年以港澳学生为主要招收对象[5]。依托国际试点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籍备案、学分互认和语言课程体系建设[6]。

在课程共建方面,构建具有湾区特色、符合湾区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以国际学校为试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探索“IB+港澳融创课程”,在高中阶段推行“国际+”课程模式,开设HKDSE(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香港中学文凭考试)、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国际文凭课程)和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以姊妹学校为依托,整合世界三大湾区、欧盟的优质课程资源,共同研发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地方和校本课程;围绕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共建一批STEM课程、通识课程和艺术课程,加强民族历史和中华经典课程建设;研发大湾区“国际+”融创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树立起湾区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人才共育方面,依托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力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等方式,构建大湾区线上共享课程体系。同时,借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国内首个中学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的经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教育从单点突破到全覆盖;创新大湾区家校互动、家园互动、社区与学校互动等多层次、多主体的人才共育机制,以幼儿园、中小学和社区的课余活动为依托,促进多个家庭缔结为友好家庭,构建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7];加强青少年研学旅行项目合作,共建一批研学旅行合作基地,以夏令营、交流团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3.加强教师资源整合,构建新时代教研培训体系

在交流机制方面,研究开放港澳地区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省考取教师资格证并任教;实施大湾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大湾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依托幼儿园园长联合会和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等平台,通过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带动广大教师共同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革新。

在教研体系方面,依托姊妹学校,打造若干粤港澳大湾区教研实验基地,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探索教师教研、学生创新培养与交流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同时,扩大各类教研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打造如同“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教研大讲坛”的网络教研活动品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视野,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

在教师培训方面,整合并拓展培训资源,集聚大湾区高校、中小学名师和幼儿园名园长团队力量,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培训中心,持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普通话、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协作计划、人文素养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研修项目。同时,创新大湾区教师培训合作模式,探索教育论坛模式、观摩交流模式、名家讲坛模式、现场诊断模式、工作室跟岗模式、技能竞赛模式、课题研究模式、“互联网+”培训模式等[8]。

4.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在文化品牌方面,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支持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不断推动港澳与内地的文化教育融合。同时,开展大湾区人文交流活动,打造粤港澳语言、美术、音乐、体育、科技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交流活动品牌,举办大湾区青少年音乐节、大湾区青少年美术节、大湾区书香节、大湾区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大湾区青少年STEM教育成果展示、大湾区青少年创客教育成果展示、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友谊赛等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在文化窗口方面,深入挖掘中国历史、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底蕴,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交流示范学校,支持江门建设华侨文化交流示范学校,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文化交流示范学校。以示范学校为窗口,邀请港澳文化品牌学校加盟互访,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就业创业文化方面,通过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创业谷、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粤港澳青年创客空间、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等平台,为青年人的创业、就业、实习、志愿工作提供机会,促进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庞博.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0-10-16].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6/content_5551828.htm.

[2]詹成付.深入理解“坚持系统观念”[N].人民日报,2020-11-12.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4]李雁南,王文礼.欧盟夸美纽斯计划:开创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先河[J].世界教育信息,2016(4):43-46.

[5]钟哲,李细华.全国首家!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将于9月正式开学[EB/OL].[2021-03-22].http://news.southcn.com/nfplus/gdjytt/content/2021-03/22/content_192234881.htm.

[6]王福强,李丹.把教育合作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先领域[J].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8(7):305-308.

[7]庞奕.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0(7):11-14.

[8]唐丽,周昌梅.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合作模式探究[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3):20-2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
以自贸区法治创新推进深港深度合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化深港合作创新
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的建议
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从设想走向实践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