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优势与路径

2021-09-05刘学燕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书院制职业指导精细化

[摘要]新时代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普遍面临注重共性、体系配套滞后、指导过程衔接不足和专业化队伍建设不力等困境,指导效果不显著。现代大学书院制追求全人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教育管理的全程性;整合多元资源平台,提升职业指导的体系化;重视第二课堂和体验式教学,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对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具有优势。由此,高校应通过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打造多部门合力系统、建设专业化导师队伍和拓展社区育人平台等途径,不断提升职业指导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书院制;职业指导;精细化

[作者简介]刘学燕(1982- ),女,山东莱芜人,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讲师,在读博士。(江苏 南京  2118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8FYHYB006)、2020年度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JG025)和2020年度校书院发展研究课题“书院制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20JG1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77-05

随着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转型,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何打造科学、高效、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体系是各个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前高校职业指导普遍存在内容和模式滞后,以达成“高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缺乏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理念,未构建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标准的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如何在思考当前职业指导困境的基础上,尋找新的突破口,努力探索适应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是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面临的困境

1.职业指导注重共性模式,个性化教育缺乏。整体来说,职业指导目前还停留在相对传统的层面,讲究普遍化和统一性,注重模式化和“流水式”打造学生。在内容上相对单薄,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深入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期待,多局限在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技能讲授等常规性层面,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引领、就业心理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着力不足;在形式上多通过集中的课程安排或者讲座完成,课堂以理论讲授方式为主,理论性和规定性强,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设计,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缺乏精细化划分和分类指导,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职业指导体系配套滞后,协同合作不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指导起步相对较晚,当前仍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和全局性谋划,未建立起成熟配套的多元体系和联动机制。在课程内容方面,职业指导在高校教学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课程设计缺乏相应学科的支撑,开展随意性较强;部分高校没有固定的配套教材,由主管部门制定一些临时性的、效用最大化的课程来完成职业指导任务,缺乏针对性和完整性;教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强化,缺乏专业知识内化和实践拓展训练。在机构设置方面,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资源相对分散,如二级学院、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团委等都承担一定的职业指导功能,但部门之间缺乏全员协同和共同参与的氛围,容易出现各自为政、职责不清、低效重复和推诿缺位等“分力”“壁垒”现象,削弱了职业指导教育的效果。

3.职业指导过程衔接不足,一体化设计有待提升。一是不同年级间职业指导工作的衔接不足。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安排普遍存在阶段性强化的特征,重点针对毕业年级或者高年级学生,没有开展对各年级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别的规划与指导,存在职业指导的断层。二是职业指导工作与生活实践的衔接不足。高校职业指导形式缺乏实践性,较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体验式教学方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难以充分体现职业指导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特征。三是职业指导后续工作衔接不足。职业指导完成后,指导质量和效果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追踪机制,指导效果难以持续发挥和深度巩固,学生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低。

4.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力,专业化面临挑战。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主要由就业部门教师、行政人员和高校辅导员负责,一方面,从业人员大多未接受过职业指导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缺乏,理论化和专业化程度低,无法满足职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兼职指导人员精力有限,受限于教学任务、授课时间,无法兼顾学生个体的专业结构、接受能力和心理偏好等差异,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精准、细致和科学的职业指导,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化队伍迫在眉睫。

二、书院制模式下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优势分析

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侧重学科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书院制理念以学生为本,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分类管理、社区教育、立体化资源平台等内容元素的合力效应,实现育人功能的多元化,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与当前精细化职业指导所要求的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不谋而合,在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1.追求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书院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释放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治能力。书院不同于二级学院和其他职能部门,其内部结构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居住在共同社区的全体学生按照约定的规则组织起来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由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传统的“灌输式”被动教育转向“探索式”主动教育。在此背景下,职业指导通过书院教育内容的系统设计,更多侧重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充分客观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能力,也包括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职业适应性和心理状态的把握,增强学生在职业取向、价值认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在自我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可行的就业目标、选择符合自己旨趣的职业,并制定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方案,强化学生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2.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教育管理的全程性。与传统学院“课堂育人”的教育模式不同,书院制模式下教育从教室延伸到社区等校园的各个角落。在育人目标的引导下,书院重视对学生的分类教育和差异化管理,职业指导由阶段性强化教育延伸至全程性指导。“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既要通过课堂讲授普及就业知识,也要通过个性化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毕业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①。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学生特征和实际需求,科学设计不同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具体来说,大一年级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点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基础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大二年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读说听写等基础能力的提高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大三年级就业素养提升,重视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定位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四年级求职指导强调就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规律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实现合理就业。

3.整合多元资源平台,提升职业指导的体系化。书院制模式下,二级学院和书院作为平行的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院偏重学生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书院倾向于通过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学院和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协同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形成1+1>2的教育合力。特别是书院平台可以通过多方联动充分盘活校内外资源,融合校内外导师、校友、培训专家等优势,联合二级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团委等部门,积极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地向合作企业推荐优秀学生,拓宽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渠道,构建全程化、全员参与、点面结合的多元资源平台,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提升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重视第二课堂和体验式教学,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书院制模式下注重必修课与通识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职业指导的内容完整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书院制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掘课堂之外空间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启发式的教育形式有效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②。职业指导通过课程教授、通识课堂、社会实践、情境模拟、经验交流等体验式学习来强化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就业创业论坛、“三创”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载体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另外,书院重视实践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构建“参与式、体验式、感悟式”教育指导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开展实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实践不能忽略,教育科学的最终的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③。

三、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路径探析

1.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做好职业化指导的制度设计。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的制约。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大学都必须满足实用性的职业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看,现在的大学与古老的实用学校是一样的,但是大学却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将实用知识收纳在整体的知识范围之内”④。实现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需要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精细化职业指導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全局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强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平台建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理念,以发展为目标”⑤。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加大职业指导的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和配套服务,为精细化职业指导开展提供有效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提升职业指导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2.激发学生主体性,提升自我认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就业技巧,顺利毕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铁饭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发展可持续能力,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书院制模式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治能力,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书院通识教育、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通过开设职业指导方面的通识讲座,组织开展就业创业、职业能力提升的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动手操作等“非专业”软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和义工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各类职业岗位的锻炼和认知,强化学生对工作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明确职责分工,多部门合力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它既包含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的提升,也包含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任何单一部门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多部门联动,共同提升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学校就业部门需要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进行系统规划,提供就业政策和信息服务,就业技巧指导、就业竞赛力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职业指导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学院发挥职业指导课程讲授优势,从完善职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入手,探索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内容,激发学生通过专业认知合理筹划职业前景;书院发挥通识课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体验式指导教育的优势,丰富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职业指导的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着力从价值观引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层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职业指导合力系统。

4.提升职业队伍建设,构建多维多层的导师指导体系。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服务,职业指导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在思维观念、理论储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书院制模式下,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和服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一是加强队伍的整体规划和整体建设,“根据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特点、从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学历职称层次、年龄性格特征、性别差异等多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配置”⑥。二是加强队伍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培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要强化辅导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三是书院秉承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书院导师制的功能,选聘有理论素养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或者校友、二级学院教师担任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导师,丰富职业指导队伍的构成,加强师生交往和互动,构建“学校—书院—学院”多层次以及“校内—校外”多领域参与的职业指导队伍体系。

5.增强社区教育功能,拓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载体平台。传统学院制模式下社区作为学生住宿的生活空间,更多发挥的是一种规范制约的管理作用,缺乏教化功能。书院制模式下社区的内涵和功能远超普通高校宿舍的功能和意义,它通过社区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功能布局,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空间,凸显了社区育人的隐性功能,这为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可以作为以往“课堂”职业指导的有效辅助和补充。一方面,依托社区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所长,积极与导师、朋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以职业指导沙龙、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素质拓展等方式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空间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宣传,以海报、展板、宣传栏等直观形式让学生感知和参与其中,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

书院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导向,主张打破传统学院制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强调通过教育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竞争力,实现高校育人的“内涵式”发展,被认为是走出传统人才培养困境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尝试。书院制改革目标和逻辑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指导的目标追求相契合,可以为高校构建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提供有效的价值理念、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不断提升高校职业指导的适应性,在当前的语境下极具推广和借鉴的价值。

[注释]

①赵爱琴.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14):72.

②刘学燕.书院制背景下构建通识教育模式的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85.

③(日)大河内一南,海后宗臣,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曲程,迟凤年,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

④(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聯书店,1991:176.

⑤孟国忠.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75.

⑥何小姬.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4):40.

猜你喜欢

书院制职业指导精细化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