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逻辑优化的课程思政实践

2021-08-28屠娟扶齐李文杰丁先友

关键词:课程思政

屠娟 扶齐 李文杰 丁先友

摘  要:基于提高适应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会从更深层次优化金融类专业的培养逻辑。伴随金融全球化和科技金融的崛起,“职、普”分离和职教扩招下的生源和学情新变化,毕业生不能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已成为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从分析传统专业培养逻辑的短板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把《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探索案例,从内容载体、推进策略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多个角度论证高职金融类专业培养逻辑优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优化培养逻辑;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高职金融类专业

一、导语

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称为逻辑起点,它是构成研究对象中最基础、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从中国教育发展史看,教育逻辑可以循迹的是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过程,而逻辑起点是从个人教化即“修身”开始,再到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关于人的培养逻辑,学界定义很多,按照顺序发问“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但回答终点基本都归于一个大的范围,即积极的社会服务感、崇尚崇高的责任心和伟大创造力。新发展格局下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对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定义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源于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建设高质量和人民生活高质量”[3]。由此可见,不论从教育的一般逻辑起点到职业教育的落脚点,人才培养逻辑可以理解为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而在怎么才能更好的提高服务能力,关键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4]。

二、高职金融专业培养逻辑和现状

(一)行业发展决定了培养逻辑变革必要性

金融行业是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租赁等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中国金融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多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垄断性、效益依赖性、高风险性、高负债经营等特性愈发突出,依照上述对培养逻辑的定义和金融行业特点,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具备扎实技能服务金融行业发展、遵纪守法坚守金融底线、为国家金融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类专业重点都在落实知识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培养两个方面、建立在经典金融书籍讲解和经典案例分析上,这种从经典文本到经典人物的熟悉了解过程构成了金融类专业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即是树立金融思维和使用金融工具,“工具论”成了长久形成的金融专业的培养逻辑。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生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高职专业教学亟待顺应职业教育改革趋势,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如何走入社会、服务行业、融入岗位成为专业改革的必修课。由此,金融专业的培养逻辑应该由“工具”到“工具+服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体现金融专业培养逻辑的优化,需要从教学内容、方式、过程来一次专业变革。

(二)传统金融思维面临的挑战

金融領域的趋势性变化对金融人才需求方的高效运营提出了挑战,金融人才需求方自然地对于金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高校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综合调整,以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5]。传统金融思维的局限性在诸多方面对新形势下的金融行业人才培养构成障碍,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重知识轻素质,在目标方面重技术轻服务,特别是在金融思维传导方向上很多不能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世界观挑战

经济学思维特征在于不管宏观或微观,都从产业视角和经济周期理论去认知和总结经济活动。而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多元化和多形态的经济特征已经为原来思维所不能涵盖。

金融心理学认为观察与行为,可以互为因果,投资者都是人类,所以避免不了人类的基本属性。这种思维不能正确看待市场变化,市场狂热时贪婪,市场暴跌时恐惧,从而引发结果的高度不确定,也是金融系统周期性不稳定的根源。

2.价值观挑战

金融学思维是一种复利思想,重时间价值,期望收益,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行为分析。这种纯粹的技术决定论会让高职学生陷入效益第一,系统第二,追逐利益优先,忽略系统知识学习。

博弈论思维认为市场只有两种行为:买与卖,互为对手,因而博弈色彩浓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性市场,需要规则约束,新经济时代法制会消减博弈思维暴涨。

军事学思维认为金融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死生之地,不可不察。这种思维以胜败决定一切,完全的作战思维常常忽略法制。

三、以《证券投资实务》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讲授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标一致但体系不同,教学中存在课程与思政“两张皮”,需要解决一体化问题。

第二,端正金融类专业学生就业观、厘清证券投资课程不仅仅是学“炒股”技能,需要解决课程价值如何体现问题。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思政资源体系构建和高效率新型教材建设。

(二)培养目标与示范课程选择

《证券投资实务》是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金融与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证券投资的操作流程、分析方法和投资策略,掌握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金融工具,培养学生在金融服务行业各相关岗位的服务能力;培育学生应具备的工匠精神、严谨求真态度、诚实守信作风、风险与法治意识等职业操守;不断提高学生金融思维能力,以更好提升对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进入行业的认识以及应有的政治敏锐度;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树立新的历史观、国际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透彻理解在国家金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具备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基于上述目标阐释,金融专业学生在思想、能力、素养、情操方面的培养效果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未来的工作和岗位中,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最能体现金融行业应有的素养和能力,将该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很有说服力和典型性。

(三)人才需求和学情调研

成渝双城经济圈正致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金融行业发展未来可期,但落脚在具体的校情、学情和专业培养能力实际,需要从专业发展和培养定位的角度去考查行业需求和培养要求、行业进入性和毕业生能力要求、岗位技能和培养方式的对应度。课程开设之初,针对扩招后生源较以往招收学生在文化基础和行为习惯的差距,为明确学情,相继分批开展学情问卷调查,从原生家庭情况(抚养人、父母婚姻状况、家庭资产、成长环境)、个人情况(性格、爱好、生活费、恋爱、游戏、抽烟)、学习基础(公民价值心态、金钱认知、数理思维、学习意识、专注力、学力追求度)、基本能力(社会认知及表达、思维扩展及表达、聊天与书写、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多方面开展,通过问卷得出学情状态: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双困生(家庭生活和学习相对困难)较多,价值观不太清晰占比较大,财经素养较差的学生面比较大,多数对学习专业知识困难估计不足,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对教师教学热情度不高,对社会环境涉及较少。鉴于上述结论,大家认为,如果对这批学生按以往方式单纯开展正常专业学习,按以往人才培养方案如期推进教学,情况将不会理想,课程思政切入点在此时正当时。

(四)确定建设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改变传统课堂面貌,建设具有新阶段特征的现代课堂;依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和一体化课程建设,开展学用一致、师生共创的教学新格局;通过激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活力,以“学习导向”为特征的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设计,进行有效教学,顺应和融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企业资源,校企联合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形成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结构。

(五)开展方案调研

确定课程目标,还需要有实施的理论基础,论证思政资源体系有效有力。课程思政就是要建立教育信仰,从“认知维度: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崇敬维度:对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仰望”“情感维度:师者之爱”“体认维度:对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体验”[6]几个方面思考学生接受度,开展基于学情的学生学习思维推演和专业内容与思政资源一体化路径推演。

基于学情分析的模型推演,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有效率,可以在一体化融通策略和一体化载体建设开展探索。

(三)课程思政建设实施

1.依据大思政要求,深入挖掘案例背景

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改革、新格局下人才需求、三教改革、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国家对证券市场严格监管、本专业学生就业实际和扩招以后学生入学面扩大的背景情况,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2.以课程思政促进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助推三全育人落地见效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从单一教材来源向多角度多媒体信息渠道转变,突破教材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建立一种新的适宜现有认知层次学生的教学场域、教学范式、学习范式、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环境。

3.内容设计

从专业认同、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8],基于课程特点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目标。将素养、能力和知识统辖于大思政范畴内,实现课程顶层设计上的互融,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内容。

4.建设成果呈现

(1)《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思政版)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在某些深度涉及价值观和服务观的课程采用思政版教材实现课程改革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证券投资实务》课程属于金融行业服务技能类课程,根据此类课程特点,本着明确主流价值导向,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和金融科技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新型活页式编撰办法,依据课程学习目标,将重要概念认知、重要技能和对象、典型事件和案例进行融合编排。全篇按照“章--节--项目--任务”排列,每章节块状结构为:教学目标(思政素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内容思维导图--过程(进入与思考--理解与实训--回顾与拓展)。

(2)专业内容与思政资源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涵盖可共建共享、融合督学助学、包括专业职业等功能的依托数字化手段的公共资源(课件、微课、案例、问题(含解答)、图片、视频)平台。

(3)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测试系统

建立“一体化学业测试内容框架”,从“本专业知识领域:关键术语、核心理论、经典案例、工具运用。”“跨专业与融合知识领域:专业通用素养,专业相关学科重要知识、单项专业知识深化(方向)。”“技能领域:核心技能的探究与运用。”“综合应用与岗位协调领域:用专业眼光分析、自身案例。从自如分享、展现一个课外与他人合作的经历,所悟所得要明确。”“个人发展与社会协调领域: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规划,参与非专业活动并能突出金融人应有理想和信念。”

建立检验和保障性环节即教学评价机制:一是完整学习期间效果评估考核--试卷和实习报告;二是教学满意度调查,包括过程调查--分别选取若干案例在相关班级进行调查,由管理学院负责;教学阶段性调查---在学校教务管理平台开展,由教务处负责;问卷调查---由教研室负责。考核机制的建立以课程思政一体化最初预定的全方位目标为标准,建立融合客观量化的知识考核评价、多元考核模式的评价以及不同主体个性成长达到成果预期程度的评价为一体的考核方式。

四、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在培养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具备社会化服务功能和接受社会检验的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培养逻辑必须与社会发展一同发生变化。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创设了新的教学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话语表达力,顺应了行业发展要求,成为“课堂革命”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华杉.华杉讲透论语[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184.

[2]陈宝生.要在思想上破除“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N].中国青年报,2021-05-02(01).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鲁欣会长首谈本科层次现代职业教育逻辑起点和历史方位[EB/OL].(2020-07-18)[2021-05-05].http://www.chinazy.org/info/1040/4369.htm.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1-01-07)[201-05-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2/t20210203_512420.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5-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关玉.新时期金融发展与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培养研究[J].经济师,2021(03):124+127.

[7]刘红,张权力.教育信仰:卓越教师培养的逻辑起点[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1):44-48+67.

[8]姜睿.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20(3):190-191.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