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实四个重视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

2021-08-27张洪彪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9期
关键词:提高效益积极探索科学素养

张洪彪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应紧密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结合学生生活、生理和心理实际,下足功夫对每一节科学课做好充分准备,对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操作、自主实践,教学做合一,以加强学生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在课内和课外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学科学、用科学和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积极探索;主动实践;提高效益;科学素养

教学做合一的科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每一节课都应在“教学做合一”中让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以一颗探究之心学科学、用科学,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科学知识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师生合一中让每一节科学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为此,广大科学教师须下足功夫,从课前备课、实验操作、媒体辅助、实践应用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重视课前备课

如果把课堂比作战场,教师就要不打无准備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1]。对于科学教学,充分的备课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且科学课的备课不仅仅是完成课前的教案编写就了事,而是包括研读教材、解读课程标准、制作教学具、试做实验及其他与本节课相关的全部教学准备工作。据调查,目前,学校的科学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多数农村小学尤其是村级小学都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都是由数学或语文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城区学校或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的科学教师也多数是由数学或语文学科教师转岗而来,不是专业的科学教师。作为兼职或非专业的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实验操作以及很多科学知识都是云里雾里、模糊不清,加上现行科学教材只是编入各知识点的相关问题或实验操作的步骤,很少有相应知识点的直接归纳和相关实验现象或结论性的小结,在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上也没有过多解释,所以,如果教师不在课前备课上下功夫,很多科学知识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只看教材是不能明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认真研读科学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试做实验,对不明白的知识通过实验验证、上网查找、与同事交流等方式先弄清楚。比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宇宙》这一单元包括太阳、地球、月亮三者间的运行关系,四季成因以及月相的变化规律等知识,如果教师不在课前认真学习和理解,进入课堂后多半会对相关的知识、相应天体现象及原因讲不清、道不明。

特别是科学实验,只有教师在课前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检查、试用,对实验进行试做,才能事先弄清实验所需器材及相应注意事项,才能明白哪些器材是仪器室有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或学生课前自备、自制或提前购买的,就算是学校配备了相关实验器材,很多还得教师提前组装或提前掌握其规范的操作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教学《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这一课,我在课前进行实验试做时,就出现了盐水取用过多而导致加热10多分钟后盐水才蒸发完的情况,而课堂40分钟根本不允许我们有这么多时间用于等待盐水蒸发,那么,究竟取多少盐水才合适呢?通过几次试验,我发现用小勺取大约5毫升饱和食盐水,加热3~5分钟就可以让盐水蒸发完,这样既可让实验更可控,又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如果课前没进行认真准备,就会因没提前发现问题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甚至会误了学生。

二、重视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2],实验操作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索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和总结,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科学知识或理解其中缘由,教材有要求的实验要认真做,教材中没作硬性要求的实验最好也要创造条件做一做。

比如,在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其中的火山爆发和地震这两个现象比较深奥,师生尤为陌生,教材中也只有几段文字说明,学校仪器室也没有相关实验器材,教师讲起来比较空洞,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理解起来也较困难。为了化难为易,让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又易于理解,我采用自制教具开展了模拟实验。其中,火山爆发的模拟实验,我用一个透明的废旧塑料瓶代表地壳,在里面装一些水和泥土后摇匀代表岩浆,在瓶盖上钻两个孔并贴上一层餐巾纸代表地壳的薄弱之处,然后用适当的力量摇晃和挤压瓶子。随着不同的时间和用不同的力量摇晃与挤压,学生清楚地见证了“岩浆”在地球内部涌动和冲破薄弱之处喷发而出的过程,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火山爆发的缘由。对于地震形成原因的模拟实验,我先在水槽中装一些水,再在水中放一些泡沫块代表地壳的不同板块,教学时摇晃水槽,让水中的泡沫块不停地运动和相互碰撞,辅以教师的讲解,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这个知识点。以上两个模拟实验虽然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科学,但至少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作用,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可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既容易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等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在精心准备实验的同时还要在实验操作上下功夫,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重,多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三、重视媒体辅助

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构建更加活泼、生动、有趣的新课堂[3]。在科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是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借助多媒体可以把很多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用好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对帮助解决实验仪器不足、实验操作难或科学知识理解难等方面的问题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如在教学《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时,对于食物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一消化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各器官图片的拼摆或拖拽让学生理清食物在体内“旅行”的顺序,但对每个器官内部的运动和食物在每个器官中的具体变化是看不见的,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口述就难以让学生直观理解。为此,教学时,我在网上下载了每个器官的X光或超声波检测动态视频,以及食物在各个器官中消化过程的动画视频,在每讲一个器官后,我就让学生观看它的运动状态和食物在其中的运动变化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食物在体内的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以及在各个消化器官中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就有了直观认识,在化隐性为显性的过程中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学生学起来也很感兴趣。可见,在科学课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能对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和解决实验操作等问题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提高效益积极探索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昌图县积极探索侵蚀沟综合治理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在不断增量中提高效益扩大影响——《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一书发行体会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控的措施
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
让“激趣”开启识字教学的大门
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在民营企业建立关工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