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的旋转、跳跃

2021-08-27丁芸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措施

丁芸

摘 要: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方式,好的文章给学生信心,给老师美的体验。但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被文字所困,作文教学举步维艰。

关键词:作文教学;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措施

如今,作文教学变成了“老师忙于按照惯性思维套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写作应付老师和考试”。笔者充分利用文学院资料库中“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期刊网以及近十年相关语文教学期刊中(如《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以“中学作文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择了近百篇期刊文献,根据“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描述”及其“对现今中学作文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的提出”这两个原则,再次进行整合之后,筛选出19篇相关期刊文献,并提取相关观点,形成这篇文献综述。

一、教师的“教”

1.四四方方转起“孤单芭蕾”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的作文课堂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学者发现有超过50%的被调查教师选择了为考试而作文,而对于作文教学的着眼点,70%的教师选择了着重技能训练,这说明现今教师对作文与考试之间的关系理解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判断,更多的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在这种前提下,单纯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教师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和创造性的教师。

众多实践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作文课堂都是在教室之内,很少有老师带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社会。学生观察外界、认识自我的通道很大程度上被切断了,他们的心灵相对被束缚,没有了自由翱翔的空间。同时,作文训练为了最后的分数,过分重视技能训练,考试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中进行应试题材的训练,将原本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作文教学技术化,丢失了它促进学生人格形成的教育价值,其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显而易见。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很多教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忽略了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堂以外的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为低下。调查显示,中学语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其中又包括文字、媒体、环境、活动等多种教学课程形式,而在这其中,倘若能够善于利用课堂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语文教育,那么学生相对应的作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2.“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首先,作文批改不及时。在100位中学生中,有52位学生选择作文批改讲评时间为“间隔两周”,仅有38位学生选择“间隔一周”讲评,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作文“很少被老师讲评”,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可以看出,作文的批改频率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及时性原则,教师对作文批改不及时,往近处讲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反馈质量,往远处讲则可能降低学生对作文的讲评期待程度,打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其次,教师依然为作文批改的主体。在常用的批改方式中,经学者调查,教师抽改的占45%,指导学生合作批改的占28%,简单批改的作文占19%,全批改的只有8%,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是评价的主体,很少或根本不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教师评语针对性不强。很多教师在给学生的评语中出现了“套话”现象,例如“文章条理清晰,语句流畅”“作文进步大”“叙述不清,字迹缭草”等。这些评语不仅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加不会引起学生对自己作文的重视,不会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视和反思,一定程度上会直接抑制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

3.“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位学者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某中学的一个班级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生可一人选择多个答案):71%的学生认为阅读的目的是“寻找乐趣”,50%的学生选择了“增加词汇和积累知识”,45%的学生认为最终目的是“陶冶情操”,更有5%的学生认为阅读纯粹是被家长所迫。这充分说明,在现行的教学中,尽管已经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仍然存在阅读与写作相互脱离的现象。

当前在“生命体作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两点不足:首先,教师没有坚持以生命的方式把握作文,从不认为作文是依据生命要求的独创活动,一再将作文看作是再现性的记录和机械的操作;其次,教师没有用生命去教作文,在目标向度上忽视以培养语言能力和健全人格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忘记“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这一纽带的重要性。作文离开了生命体,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实践,学生开始大规模地逃离作文,“编造”便成了学生对作文的“有效武器”,作文成了折磨学生的“凶手”。

二、学生的“学”

1.偏爱“秋意”文章

近年来,青春写手如狂风一样席卷文坛,一批批感伤时光流逝、哀叹人生苦短的文字纷纷涌现。调查显示,现如今约有50%以上的中学生喜欢读这些悲伤的文字,并可以模仿他們的文笔。很多中学生喜欢看这些朦胧的文字,喜欢模仿这些晦涩的语言,他们在无形中追求这样的美,毫不避讳地在文章中展现这样的“美”。对于这批写手,著名作家曹文轩认为他们的文笔过于“秋意”,一直在诉说人生的疼痛,一下笔就满纸苍凉、孤独、颓废、绝望。

学生喜欢这样的文章,有着难以回避的原因。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7~9年级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自我和人生已经有了相应的意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渴望自身独立和内心自由;但与此同时,他们基本的同一感意识非常混乱,对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等问题处于严重的无方向感状态。另外,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该年龄段的大部分学生宁愿选择自己内部消化也不愿意与老师、家长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缺失,经常感到生活的无奈,心灵极其脆弱无助。而此时,青春写手的文章恰恰也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对时间的感叹、对悲伤的发泄,这些文字让学生在心灵上填补了空虚感,给予了学生无奈的生活以希望,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寄托。因而,学生愿意去读这些文字,也倾向于模仿他们的写作手法,作文中自然不免展现出这样的一种文风。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