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写作的“预备功夫”

2021-08-27刘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

刘鑫

摘 要 读书,是人生而为人最好的修行。在素质教育流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阅读、持续阅读、高品质阅读,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做好写作的“预备功夫”。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籍?怎样有选择性的阅读,取其精华呢?本文将从博读、书籍分类、阅读方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阅读的意义这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阅读怎样为写作做准备”。

关键词 博读;书籍分类;阅读方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的意义

梁启超曾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言之有序,言之有礼。”什么是“物”?“物”就是内容、思想,是写作的素材。把“物”放在写作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么才能使写作有思想、有内容呢?最好的方法是“阅读”,理解阅读、懂得阅读、学会阅读,为写作填充各类材料知识,以便更好地表达各种思想情感。

时事变更,日新月异,信息的快速传播要求人们必须学会“阅读”,才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高层境界,才会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才能赶得上潮流,当个“眼明心亮”的社会时人。尤其是对于研究语文方面的教师来说,不阅读则落后,不配为人师。其实,我国著名学者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由聋而哑》中就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精神上的聋,结果导致了哑”,如果不阅读,思想得不到提高,那么你将无话可说,无字可写。可见,“阅读”这件大事,势在必行。

一、博取、博读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就提出来他在阅读方面的指导思想——“博取”,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他认为阅读必须“博取”,要“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一书”。[1]譬如:读《红楼梦》,你若先读过人类学、社会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读过经学、文字学,你理解得更进一步了;你若又读过革命文学、才子佳人小说,你就思考得更深刻了。只有“博取”,扩充你的文化知识库,掌握不同方面的知识,思维才能像信息网一样“覆盖”全面,向四面八方辐散,就如心理学上所说的“发散思维(辐射思维)”。

“贫读”将会限制你的想象与写作能力。关于“阅读量”的问题,范金豹做过一次研究:他曾对100多名工作3年以上的教师做过调查,一年内完整读完12本以上专业之外书籍的只有1人,也就是说,一个月完整读完1本书都做不到,即使是最应该多读书的教师也存在着阅读数量少的问题,其他人可想而知了。立足于当代信息量膨胀的现状,我們更应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要多多阅读,广泛的阅读,让文学的脉搏有力地跳动,让指间浸满淡淡的墨香,让智慧的灵感受到启迪,让读者找到心灵的归属,让写作者打开笔盖的刹那,有一种思如泉涌的澎湃,一挥而就。

二、书籍分类

既然先代圣贤提出了“博取”“博观”“博读”的阅读思想,那我们就应该所有的书籍——不论文体、不论年代、不论类型都要详细阅读吗?这就涉及读什么类型的书籍的问题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阅读”的规定:“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哥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一个人道德观、审美观、人生观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标准,书籍也分为不同的类型。

1.职业上的书、嗜好上的书

鲁迅先生依据“书对人工作职业的作用”这个标准,分了两类[2]:一类是“职业上的书”,阅读这类书籍能使你掌握工作技能,你将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使你区别于其他领域工作者的“法宝”。这无关兴趣与否,是必须阅读的书籍,也是你必须要精读的书籍;另一类是“嗜好上的读书”,这类书籍可能与你的职业不符,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书——无论杂书与否,都可以随时读。但这类“闲书”不能花费你大部分或者全部的阅读时间,须在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抽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史书、文学作品等。否则,试问一个社会人,若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都做不好,他哪能有余外的精力做好其他事呢?

举个例子:先不说是每一所大学都分文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海洋学院、法学院等,职业院校也会分服装部、美术部、机电部……笔者本专业是学科语文教学,因此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语文课程研究方面。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重点是“狗”,这就需要联系与“狗”相关的数篇语文课文进行深化拓展,就此选编了《“狗”文集》,包括五篇:《咏雪》(张打油)、《天狗》(郭沫若)、《狗之歌》(叶赛宁)、《义犬颂》(George Graham Vest)、《狗这一辈子》(刘亮程)。术业有专攻,当今社会是分工合作的集体,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社会一份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培养学有所长的“职业性”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重视阅读“职业上的书”,成为一个最起码的“职业工作者”,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读读“嗜好上的书”,使自己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2.有字之书、无字之书

叶圣陶根据“有无文字”这一标准,在《读不用文字写的书》[3]中提倡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乐华因筹集不到学费而失学,通过父亲托人,进入工厂当实习生,亲身实践,在社会中积累了经验见识,这是慧修、锦华、大文等学生在学校只读书所学习不到的。就如王老师曾鼓励失学的乐华,“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学校内,学校外,只是场景不同罢了。我们自己学习的话,无论在什么场所都行”。他的父亲周枚叔也开解他:“真正求学的人,并不一定要进学校的。”确实,乐华虽经历失学的变故,但这并没有摧毁他,而是给他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精彩,让他找到了一条崭新的不输与以前的路,这条路更加的宽广,更具魅力。叶圣陶也主张:“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4]。

处在崭新的21世纪,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为此开展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与社区服务、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可见,只局限在“有字书籍”里的阅读,好比“井底之蛙”,观天只见一方;只有走出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阅读“无字之书”,才能感受更确切,思想更深刻,写作才能有真情实感,作品才能以情动人。

3.古书、时书

依据“书籍所成年代”,可以分为“古书”和“时书”。在《文心》第十五章“读古书的小风波”里,把经史子集等儒家古书看作是“骸骨”,是不可迷恋的、应该舍弃的,提倡阅读符合时代潮流的“时书”。

但是“古书”真的不可取吗?全部是必须剔除的骸骨吗?我们要弄明白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因何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所以,古书就和现代的论文、专著是同样有用的材料,而并不是什么“骸骨”。例如:要研究古代民俗和儒家思想就少不了《礼记》,要写有关教育史的论文就免不了就涉及古代的《论语》《学记》,还有《诗经》《左传》等古典篇目仍是现代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以此作为专题写作的案例,难道这些不是很明确地反证吗!

三、阅读方法

书籍、杂志等各式各样,“书海”一词是最恰当不过的形容了。如此多的书籍,必定要选择合适的、多样的阅读方法。

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同样的道理。温儒敏先生谈到自己的读书方法时,说到:“阅读方法有很多,你可以跳读、精读、猜度、连滚带爬读、略读……”[5]同样,《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阅读方法有朗读、细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背诵等。然而今天我们对于阅读实践存在着种种误区,需要正本清源,找回失落的阅读方法的价值。例如:我们阅读文章时,最常用的就是“默读”:一种没有声音的阅读,用途最广、不受限制,是由眼到脑的一种内化吸收过程。美国格雷曾经研究过900多个成人的读书习惯,发现用到朗读的时候,每百次中不足五次,而默读却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公共场所;“略读”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指导”,在叶圣陶、朱自清编著的《略读指导举隅》中有详尽具体的描述;还有,对于自己看不太懂的书要猜读,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主旨,读的通顺。

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阅读方法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以一种阅讀方法为主,其他几种为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转换。

四、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自古以来多有争论。在二十世纪30年代时,对于国文科主要矛盾——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6]:叶圣陶主张阅读与写作并重,夏丏尊主张阅读重于写作,黎锦熙、权伯华主张写作重于阅读,三派各执一词。后来庞翔勋对读和写的关系有了比较中肯的看法[7]:“既肯定了读文与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深刻揭示了两者的差异性——读文重在吸收知识,获得材料;作文重在学到方法,发表知识。”“教学的目的既不相同,训练的方法复各异”。以上观点,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阅读和写作对立统一,互利互惠。所以,我们要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增强读、写的互动性。

有些地区在高考作文中已经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阅读的广度,以上海历年高考作文为例:

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重要”与“更重要”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自由与束缚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价他人的生活

2017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预测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谈被需要的心态

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注重“思辨”:一方面是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作文的话题更深刻、立意更新颖、内容更充实;另一方面是学生“生活化”的体验,这两方面相互交融,给学生写作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就像甜食爱好者喜欢各类糕点,但若要更准确、全面地说出糕点的本质、种类、口味、利弊等,就需要通过有目的地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来增加储备。因此,我们应通过“人文阅读”,打造自己的优秀作文。

五、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中寻找生命的奥秘,培养完整的人格,为写作打好地基。在阅读《背影》中,了解朱自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他对父亲“大山般”深沉父爱的理解,感受他对父亲的愧疚,对家庭、对亲情的态度;在阅读《祝福》中,感受鲁迅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愤恨;阅读龙应台的《目送》,既欣赏她作为女性温柔的一面,又体会她有着的凌厉风格的另一面,了解她不止一面的风情。从这些平凡的伟人身上,学习他们高洁的品质、细腻的情感、多变的风格,进而完成对自我生命的逡巡与思考,亲身体验,付诸文字,写出生命的华章。

那么,只阅读就一定能写出好作文吗?写作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的事。只经过阅读这一道工序就准备开始写作,言之过早了。(美)多萝西娅·布兰德在《写作的诞生:如何开启你的写作之路》中论述:“写作是可以练出来的。”这需要我们日常的观察、口语训练、日记随笔再加上写作技巧与规律等一个个小步骤,逐层累积,各种要素相互配合,最终才能盖起“作文”这一高楼大厦。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存三集:第2卷[M].上海:亚东图书馆,1993.

[2]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27.

[3]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9).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

[6]陈元辉.中学语文教学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7).

[7]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4).

[作者通联: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
让阅读由量变走向质变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探究
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教学管见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