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探析

2021-08-27陈雨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学语文困境

陈雨露

摘 要 经典名著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有利于学生深化阅读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完善知识体系。但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下,经典名著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思维观念固化和缺乏学生主体意识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入手,提出构建典型性、阶段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意义;困境;对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并成为后代人汲取精神食粮的宝库。不难发现,经典名著大多人物关系复杂,内容篇幅较长,并且思想内涵较为深刻。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中学语文在经典名著教学中的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时间有限、指导无方等困境,甚至有些学校将名著阅读完全视为应试任务,将其排在课堂教学之外,而中学生又面临升学的压力,时间的紧迫使得学生自主进行有效阅读十分困难。如何提高课堂经典名著的教学效率及教师教学水平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一大问题。本文将从经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困境和对策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经典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歌德曾言道:“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获取相关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从中汲取人生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有利于其终身发展。

1.深化中学生阅读理解

“《中国读书大辞典》定义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1]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强,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有能力阅读经典名著并且在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分散化、个人化的阅读具有灵活性的优势,但却趋向于封闭式的自我型学习模式,存在思维难以开拓、理解无法深入的弊端。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共读一本书,这既有利于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激励他们进行阅读,又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学生构建分享阅读体验的渠道。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势必会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便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阅读感受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基于同一本书的阅读,在思维感悟的层面碰撞出火花。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经典名著教学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群体性的阅读模式又有助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培养共情能力,从多维度看待问题,让学生的阅读感悟从个性化向多样化转变,对阅读的理解由浅层化向深层化过渡。

2.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网络文学、卡通漫画、影碟光盘等为人们带来了立体、多样的感官享受。长此以往的“快餐式”阅读,必然会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2]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于一个国家来说,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理应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经典名著,而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定是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历史的沉淀,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则承载着民族的优良“根”性。从以“仁”为核心的《论语》到对人类劣根性进行批判的《围城》,无不透露着对积极向上价值观的探求。中华经典名著中所含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形成易于其终身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文化的厚重性又有利于中学生寻找到文化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加之中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并非只局限于本国文学作品,还涉及外国的优秀作品,通过教师对他国文化背景的讲解,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其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华文化于世界的位置,也以更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从而使得中学生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文化素养也获得一定的提高。

3.完善中学生知识体系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3]经典名著阅读便是达到此目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充当着将分散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绳索的作用。首先,经典名著阅读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的特点。阅读一本书,和阅读书中某个篇章的节选内容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设若读者只看《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其对薛蟠人物形象的感知必定是一位纨绔子弟,并将思维固化于此。但如果结合整本书会发现,在单独章回中展现出扁平化性格的薛蟠实则也是圆形人物。整体化的阅读模式相比于碎片化阅读而言,能够让学生更宏观、更透彻地了解书籍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中人物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进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其次,经典名著的阅读内容会对学生所学的其他知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本书不可能脱离时代而产生,不论是情节的发展、思想情感的表达还是人物的性格命运都是与文化背景环环相扣的。《子夜》的产生就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密不可分,故在小说中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可见,阅读一本书所获得的并非仅是书中的内容,还有由此所延展开的历史知识,这便使得学生在学习其他同时代的作品时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使新知识与阅读所得的知识相辅相成,构建起更完整的框架体系,服务于更深与更广层面的知识获取。

二、经典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目前,我国中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境况不容乐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数字媒体和传统观念对经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无法较好契合當下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更使得经典名著教学在现实推进中遇到重重阻碍。

1.传统教学方式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注意力的稳定性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节课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能够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或活动上,是学习的有效保证,但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固定不变又是非常困难的。[4]与人的主观状态相比,客观因素作为影响注意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更需要教师进行把控。如今电脑、手机等传播媒介进入学习和生活,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学生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内容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并大大降低了对枯燥单一教学方式的忍受力,但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似乎并没能做到完美的衔接过渡,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对于一部经典名著的讲解,往往局限于以介绍作者为开端,讲述时代背景,分析艺术特色,最后归纳出思想情感的陈规陈矩。在通俗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严肃板正的教学方式加上思想内容相对较为深奥的经典名著本身,想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困难的。

2.师生思想观念固化,目光紧盯应试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5]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应当注重学生的心智和未来的发展,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概念虽不断被提及,但传统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升学压力、功利化的目标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之中,大多数的学生被周围的环境逼迫着学习,缺乏自发性的学习动机。如此一来,对于经典名著的态度必然是应付性质的草草了事,难以以积极的姿态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而对于教师而言,在分数成为评价学生极其重要标准的时代,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使得教师群体常常秉持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观念来设定课堂教学内容。经典名著阅读虽被列入教学大纲之中,但占比不高,名著本身又存在篇幅较长、阅读需花费时间久的特点,与其他知识点相比教学时间投入与产生的价值“性价比”较低。以上所提及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经典名著所具有的意蕴内涵和思想价值被遮蔽。相比于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变现”的内化性阅读,为中高考提分所进行的题海战术必然在学生宝贵的时间中掌握绝对主导权,经典名著阅读及其价值意义理所当然地退居二线,甚至被消解。

3.教师讲解占据主导,缺乏学生主体意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教育进行了界定,其中狭义上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中可见,教育的进行应当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由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屡见不鲜,经典名著思想内蕴丰富,若采取教师“一人讲到底”的知识灌输模式,必然会造成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机器,游离于名著文本之外。与之相对应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也往往停留在容易量化和实施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重要的反思环节,进而容易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思考与理解都浮于表层,使深度阅读难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发挥对学生的引领和帮助作用,但不能因此影响学生的主体性。[6]目前,在经典名著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的情况普遍存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被忽略,机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缺乏学生主体意识,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

三、经典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师既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也是共生关系的对话者。针对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语文教师在经典名著教学中应当承担起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在构建与学生平等对话关系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入手,利用典型性、阶段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为中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提供指引,把握方向。

1.课前明确重点,掌握核心内容

名著阅读与节选篇目或短篇阅读在体例、难易度和框架构建等多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于语文教材中的碎片化阅读,名著阅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人物关系复杂,篇章内容丰富,思想意蕴深刻,对自主阅读时间稀缺的学生来说,想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困难,这便要求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应当关注名著的整体性。文学名著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中针对单章短篇的固化教学设计,突破以文本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从名著整体性入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内容,明确主要人物的行动轨迹和情节发展线索,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在构建起主要框架结构,使学生形成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理清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网络。其次,名著阅读过程中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从语文课程目标要求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进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审美和思维发展、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7]教师设计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当下阶段的心智发展,并在教学中积极弘扬名著本身的价值内涵。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文学是人学”,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的优良内蕴,并将其引入课堂,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阶段性。教学内容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难的原则层层展开,在有效维护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课中灵活多变,合理组织活动

目前,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一般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8]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属于三者之中的有意注意,即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而合理地组织活动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掌控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影响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应着力在课堂中构建交互平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名著阅读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尤为关键。互动关系的形成能够促使话语权回归学生主体本身。教师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汇报、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教学任务安排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今时代,教育显示出开放性的特点,信息化的社会大大拓宽了学生接受教育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渠道。大众媒体的发展使视觉和听觉占据主导的教育形式日渐兴起,如情景剧模式的《典籍里的中国》、歌曲诵唱形式的《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都以灵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寓教于乐。教师在课堂中也应当结合所处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与名著相关的网络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延伸拓展,促进知识内化

知识的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吸收接纳同样需要经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后付出努力。一方面,教师要运用读写结合的模式,设计整合性较强的课后学习任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9]想要加深学生对名著本身的理解体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课后设计的任务应当尽可能规避僵化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读后感是现今大多数教师喜爱布置的任务,除此之外,作品角色扮演的朗读、情节发展导图的绘制以及人物性格卡片的制作等开放多样的形式都有利于学生深入作品,依照自己的理解提炼名著内容,进而使其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得以发展。另一方面,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名著阅读氛围的营造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会和学生个人的读书汇报展,为学生构建相对轻松的思维交互平台。老师应当有效利用课外资源,譬如将根据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分享给学生,使其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之上,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名著内容和情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名著教学相结合是教育应努力的方向,给予学生探访作家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的机会,在沉浸的状态下提升对名著价值的感受力,努力跨越历史鸿沟,将时代与时代相衔接,拉近学生与名著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探寻名著中蘊含的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丽菁.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价值异化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9(19):39-42.

[2]王斌.阅读经典名著 提高语文素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112-114.

[3]李思琪.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8):13-15.

[4]程素萍,林慧莲:心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1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程素萍,林慧莲:心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0.

[9]计静晨,郑国民.经典名著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8(07):16-18.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中学语文困境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