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韵之不解,情何以悟?

2021-08-27谈胜轶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古风高考教学

谈胜轶

摘 要 古风无论长短,其换韵或表示思想情感的转换,或表示情节氛围的变化,或表示叙述视角的更替,或表示关键内容的强调,等等。掌握这些诀窍,有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解读诗歌,理解其形式与内容的联系。本文以白居易的《琵琶行》、陆游的《苦笋》为例,论述了换韵赏析在教学与高考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古风;换韵;教学;高考

古风,即“古诗”“古体诗”。其诗篇句数不拘,篇幅或长或短。就句法而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其中,以五言、七言者居多。不求对仗,平仄、用韵灵活自由。古风的押韵较宽。可换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亦可押仄声韵。长篇古风因传情达意之需要,一般来说,换韵较频繁;当然,也有少数不换韵者,如杜甫的《丽人行》通篇押真韵,韩愈的《华山女》通篇押青韵,兹不一一列举。古风无论长短,其换韵或表示思想情感的转换,或表示情节氛围的变化,或表示叙述视角的更替,或表示关键内容的强调,等等。掌握这些诀窍,有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解读诗歌,理解其形式与内容的联系。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古代诗歌的经典名篇都是古风,仅就唐诗而言,就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很少对这些篇目进行韵法方面的欣赏,甚至索性阙如,避而不谈。这样的古代诗歌教学是极不完整的,不利于学生感受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音乐美;其实,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有消极影响。优秀的古风诗作大多讲究因情换韵、以韵传情,其语音锤炼与诗境营构密切相关。韵之不解,情何以悟?有人或许会说,高考又不会考诗歌的韵法,了解所谓换韵的技巧又有何益?还不如教几招解题的套路模式,这样更容易得分。果真这样吗?还很难说!近些年的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一些短小的或经节选处理的古风,我认为,考生若能掌握一些换韵常识,能够加深对诗歌作品的理解,也能拓宽其解题思路。下面,我想就教材里的课文和高考的测试材料这两个范围举例,谈谈古风换韵(本文皆依据平水韵)技巧究竟该如何赏析,教学与考试究竟有没有联系。

先看看教材里的诗例。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便是成功运用换韵技巧,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七言古风。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皆有收录。《琵琶行》原本就是能够入乐入舞的“歌诗”,即歌词,这由“为君翻作《琵琶行》”的“翻作”可知。其音乐美非常典型,并且诗中也有对琵琶曲的精彩描写。这里,我们试撷取琵琶女接受诗人的邀请后弹奏极富京都色彩的琵琶曲这一片段(“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从换韵角度简要赏析。

这段乐曲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心潮起伏,也形象地暗示出其人生的境遇变化。诗人更是从中听出了自己,听出了与琵琶女相似的天涯沦落之恨。诗人与琵琶女皆由长安的辉煌顶端而堕入僻远的民间,长安至九江的物理空间的落差已内化为他们情感空间的落差。该落差在这段琵琶曲的演奏中得到了艺术的暗示。因而,其中的换韵极为频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平声庚韵,音调比较强劲,有铿锵之势,在试音校弦的环节里,情感便溢出曲调之外。“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四句用去声寘韵,音调细微、低沉,颇有压抑之感。深长的情思、不尽的遗恨,尽在低眉信手之间,这种志不能伸的委屈困顿,以寘韵来传达,非常恰当。“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两句转为比较柔和的萧韵,突出指法娴熟,概括交代所奏曲目,因《霓裳》《六幺》皆系宫廷名曲,在相对和缓的声调里似乎含有过往之荣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麌韵、语韵通押,宜于表现乐音的浊重、轻细之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四句用寒韵,乐音的舒长、急促、婉转、梗塞皆统摄于萧瑟凄切的意境,其内部多对立面的统一,恰如人生之乍阴乍晴,顺遂、阻塞更相交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屑韵、月韵通押,短促的入声韵宜于表现乐音中途的休止,暗示人生陷入困厄的艰难处境。“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四句又转用洪亮、亢奋、激荡的庚韵,抒写人生困境中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突围。此时的诗情、声韵皆已发展至高潮,然后就是高潮处的戛然而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终了,四周静穆,弹者与听众仍沉浸在撕心裂肺的氛围中,诗人运用短促的入声陌韵加以表现,令人回味不已。在这二十四句诗里,换韵多达七次,其声情变化,扣人心弦,为后面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作了成功的音乐性的渲染铺垫。

上述换韵赏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搜韵网”“诗词吾爱网”等网络资源,查清各韵部的情况,明确平仄;其中,入声在普通话中已分别演变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在赏析指导之后,教师应据此训练学生的诵读,加深其情感体验,争取入情入境,产生共鸣。

下面,再看看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例。2020年全国卷Ⅲ所选诗歌是南宋陆游的《苦筍》。其诗曰: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这是一首咏物的古风。前半部分用下平庚韵,后半部分用上声麌韵,转韵时平仄交替,全诗似由两首绝句组合而成。这是其诗律形式上的特点。了解这些知识,是为分析诗歌内容服务的。古风的换韵往往意味着其诗意的转换,能够标示内容层次的区分。

譬如本诗,前四句着眼于“物”(苦笋)的描写。诗人先写在普通饭菜之中,看到了一盘并放着的去壳后的白白嫩嫩如玉婴的竹笋。一、二句写其色泽、质感。接下来的三、四句写其精神、气质。谓深知苦笋的本性有别于他物,诗人围绕“耿介”“苦节”引申发挥,写法上是“写物似在写人”。诗人由苦竹的劲直联想到“耿介”,人格化引申就有了正直不阿的禀性,苦笋应具备该基因,故曰“种性别”;苦笋的滋味是微苦回甘,而苦竹又有其竹节,各拈出“苦”与“节”字,合成“苦节”一词,又生发出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人格意义。这四句,写物是其“表”,写人是其“里”,这样,诗人运用相似性联想就很容易想到唐代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魏征。考生只要围绕诗中的“耿介”“苦节”,由“物”对应到“人”,便可理解苦笋与魏征这二者的相似性,从而顺利完成第15题: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其参考答案是: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诗的前四句借苦笋发挥,写了人才应具备的先天禀赋。但是,这一立意,就人才问题而言仍不完整,诗人已意识到这点,故转而写另一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培养人才,使其在后天环境中经受磨炼而不丧失本性。该写作任务将由本诗的后四句完成。

后四句着眼于“人”(人才)的议论。“我见魏征殊媚妩”借唐太宗之言表明诗人观点:真正的人才就应该像魏征一样具备苦笋之耿介与苦节。该诗句与上面的联系还能够寻绎出来;然而,它与“约束儿童勿多取”的关系却不能即刻明白。原来,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断句”技巧,即为了实现诗歌的情境转移或文意跳跃,将诗意带入一个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而故意切断语脉,让诗句以不和谐的方式组接产生奇警效果的组句方法。此处,诗人妙用“断句”并随即换韵,就是为了让本诗的立意直接跳跃到“培养人才”的层面。如果要连接这里的思维断点,似乎可以补上这样一句:“历史上魏征似的人才究竟是怎样养成的呢?”正好,后面的“约束儿童”三句相对完整地回答了该问题:第一,不能肆意打压、扼杀(对应“勿多取”,不要过多地挖取苦笋),要倍加呵护;第二,要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留有发展空间(对应“养成”“放使”之“放”);第三,要志存高远,积极上进(对应“干霄”,直冲云霄);第四,要经受磨炼,勇于挑战(对应“战风雨”)。至此,“我见魏征”句与后三句就形成了一个意义板块,“写人不离写物”,成功地实现了咏物诗由物及人的飞跃,全诗物我交融、立意深刻。命题人为了考查考生对本诗后四句的理解、分析能力,在第14题设置了C选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显然,这里的因果分析是错误的。诗人劝儿童不要过多取食苦笋,绝不是因为“口感苦涩”,而是要给苦笋留下自然生长的机会与空间,即“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二句才是真正原因。幼小的苦笋如果遭至大肆挖取,那还谈何长成参天修竹呢?该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即是。当年高考过后,许多师生不明白此诗是古体诗,它已换韵换意,因而得出了一些不得要领的解读。

综上可知,我们如果不明个中句法以及换韵意图,将很难体会到其情思与形象交相辉映的诗歌之美。可见,古风换韵赏析也能帮助考生明了诗歌的内部思路,体悟其整体意境。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古风高考教学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古风三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