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路径的分析与研究

2021-08-27李俊龙单姗徐彬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就业质量特征分析

李俊龙 单姗 徐彬

摘 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19年江苏省7所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文本分析,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的理论模型,得出提升就业质量必须坚持“内外政策引导下多方深度联动”的实施新路径。结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特征,提出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深化多方合作模式、建立完善就业联动和服务协同机制、推进“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扎根理论;特征分析

就业质量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是高等院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及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编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自此,每年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的学校数量持续上升并且报告内容和质量不断完善,诸多省市教育厅、教育委员会也要求省属高校及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本文以江苏省7所高校2019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文本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质性研究,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的理论模型,以期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相关研究回顾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王霆和张婷(2014)从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视角出发,认为主要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稳定性降低、大学生工资待遇走低、毕业生就业意向功利性增强三个方面[3],相应地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张抗私和朱晨(2017)从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出发,深入探讨了就业质量与个人特征、工作特征和收入满意度的相关程度[4],并指出大学毕业生、企业、政府都应当在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有所作为。此外,韩婧(2014)[5]、牛冰非(2017)[6]、肖俊倩(2018)[7]等学者分别从人力资本理论、稳定匹配理论、布迪厄场域理论等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进行探索,为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依据。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单个参与主体出发研究该问题,这些主体主要包含国家和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等四个参与主体。如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姚裕群等(2009)、马廷奇(2014)提出国家和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就业中承担更多责任、积极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8-9]。从用人单位层面,梁雪松(2010)认为,高校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企业的协助。企业需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将高校设立为自己的培训中心, 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契合;制定合理、弹性的用人标准;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10]。从高校层面,张瑞琛等(2019)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需要根据相应行业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与更新课程设置、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拓宽教育空间、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11];黄兢(2018)认为,为了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高质量就业,高校要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针对区域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突出实践应用, 加强技能性课程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训练,瞄准市场改善高校就业服务[12]。从学生层面,谢安国(2017)认为,大学生自身必须改变“精英就业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亟待加强[13]。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研究视角和参与主体方面,但在提升就业质量路径的理论建构和特征分析上,尤其是利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该问题鲜有报道。

基于相关研究回顾,本研究试图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路径特征,提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改革建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者格拉瑟(Barney 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提出的,其目的是帮助研究者从原始资料中形成和验证理论,被视作为质性研究领域中较为科学和新颖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扎根理论通过一级开放式登录编码、二级关联式登录编码、三级核心式登录编码等三个过程,从初始文本中提炼出更多有意义的初始概念、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以便能够自下而上地建立相对应的研究体系,从而最终发展实体理论。从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来看,内涵和外延尚不明确或存在爭议的理论概念更适合应用该理论[14]。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的研究适宜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资料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采用NVivo11软件对于待研究的文本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

2.研究对象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详细介绍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样本,选取了江苏省7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具体研究。该样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代表性,江苏是教育大省,样本高校涉及综合、理工、农林、医药等多种类型,可以说是江苏省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的集合。二是典型性,自2013年伊始,样本高校均能按照教育部要求逐年编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提交的报告完整,可以高度反映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三是信息的时效性,样本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均是2019年最新发布的,有利于直面大学生就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高校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综上所述,选取的样本适合且能够支撑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资料见表1。

3.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江苏省7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具体操作流程包括:一是对就业质量报告中进行概念化,识别类属及其属性或维度,形成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二是反复对比和检验就业质量报告中所提炼出的概念,对概念进行范畴化,形成轴心编码(Axial Coding);三是分析和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结关系,并构建概念与范畴之间的逻辑架构,形成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15];四是对就业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和分级编码进行饱和度检验(Saturation Test)。

(1)开放性编码。在对江苏省7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编码的过程中,首先采用开放性编码,即用开放式的态度逐字逐句地对搜集到的文本资料加以概念化和范畴化,然后将已经概念化的句子按照相应类别进行凝练,最终产生71个初始概念。通过合并与整合,得到如“‘双创教育体系”“校企地共建平台”“组织激励措施”等22个初始范畴,具体示例如表2。

(2)轴心编码。轴心编码是通过分析归纳开放性编码中所得出范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更上一层次的概念主范畴。本研究将开放性编码所形成的22个初始范畴凝练出6个主要范畴,具体示例如表3。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要范畴中提炼核心范畴,并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要范畴及其他范畴的关系,通过开发故事线来直观地显示主要范畴的典型结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71个初始概念、22个初始范畴和6个主要范畴的深入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原始文本资料的互动比较,总结出两大典型结构关系,即:政策督导机制和组织协作机制源于内外政策引导;校企地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生涯教育机制、就业管理机制促进多方深度联动。

(4)饱和度检验。饱和度检验是指不断分析和比较资料、修正理论,直至新搜集的资料不能对预期理论构建做出新的贡献时,就可以停止搜集工作。本研究利用7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文本数据进行饱和度检验,发现已有初始范畴和主要范畴已经列举得比较丰富,没有凝练出新的主要范畴。因此,对江苏省7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和分级编码的饱和度较好、一致性较高,基本上可以代表江苏省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施情况。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三重编码整合分析,围绕核心范畴、主副范畴以及所有概念而构建的立体网络关系,可以得出“内外政策引导下多方深度联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具体如图1所示。

1.政策督导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动力源泉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新时代积极就业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政策导向,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政府的政策作用和特点明显,政策督导机制包括总体指导思想引领和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两个模块。

江苏省7所高校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发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重战略、基层就业政策等就业方针政策进行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工作决策部署的发布与落实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

2.组织协作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组织保障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协作机制是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组织保障。

7所样本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组织激励措施的实施和组织机构的建设,其中激励措施包括加大经费投入、奖励就业指导教师和创业学生群体,而组织机构的建立更加有力地保障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具体组织建设包括就业中心设立基层工作部和基层研究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就业工作处、毕业就业专项工作组等。

3.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实现途径

面对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特点,高校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提升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机制包含“双创”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合作。

“双创”教育体系的建立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是最为关键的,也突显了当前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根据样本高校文本分析,可以發现,江苏省7所高校着力建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拓展了“双创”教育国际资源,完善了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具体统计结果如图2。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构建拔尖创新型、工程研究型、工程实践型、交叉复合型、创新创业型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接。

在专业建设方面,各高校均以“双一流”学科为引领,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同时积极改造传统专业以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标准意识,以专业认证引领一流专业建设。

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各高校均积极主动与国际组织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伙伴关系,推进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积极开展国际组织职业发展系列活动,同时引进专家名师深入指导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就业管理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建立良好的就业管理机制,以便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阶段应履行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就业管理机制包括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服务工作、就业与招生联动工作、招聘服务工作和就业考核与反馈体系等。

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需要各方面同频共振,一方面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日常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和周到的服务,推进服务科学高效化。

在就业与招生联动工作中,各高校均能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优化招生专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以落实教育资源均衡。

招聘服务工作也是高校的工作重点,在7所样本高校中有6所均提到要充分利用校内专用场地资源以打造招聘环境、营造就业氛围,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同时发挥院系作用,开展专业特色招聘活动。

就业考核与反馈体系是实现就业工作目标的有力保障,具体包括发布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建立就业工作考核体系以及强化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工作。

5.生涯教育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生涯教育机制必须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服务。通过对7个样本高校的总结报告分析显示,各高校为了持续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机制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努力,在开放性概念编码中,“生涯”“职业”“规划”的概念频次统计分别达到了291次、284次和173次,这说明生涯教育机制已经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关注的焦点。

生涯教育机制包括生涯规划意识唤醒、生涯教育师资建设、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生涯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等。在生涯规划意识唤醒方面,具体开展前置新生启蒙工作、开展职业规划类校园活动、提供职业发展咨询与测评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是对生涯教育的专职和兼职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在推进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高校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开设与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并及时拟定和出台规范化文件,为生涯教育科学有序地开展提供依据,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观念转换和举措创新。

6.校企地合作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合作。根据主轴编码,校企地合作机制具体包括校企地共建平台、校企地合作交流活动、校企地合作实践教学活动、校企地招聘活动等。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具体的合作形式分布情况见图3。

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1.坚持价值引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就业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切实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大政策宣传,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基层岗位,为地方发展奉献青春智慧。另一方面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对接。此外,高校要充分落实征兵政策,积极推动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地域分布不均匀、就业类型单一等问题,高校要积极制定稳定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学生合理引进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考察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拔尖创新型、工程研究型、工程实践型、交叉复合型、创新创业型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联动校内相关院系、整合校友资源、国际组织走访等方式构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激励大学生投入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2.加强生涯发展教育,实現生涯教育规范化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构成[16]。首先,高校要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生涯教育关键时间段为契机,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校园活动,从而将生涯发展教育工作贯穿就业工作始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建设,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设职业发展相关课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培养相关专业的职业认同,正确选择职业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为生涯教育人员搭建多方位、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平台,积极建设生涯规划导师队伍,提升其生涯教育工作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咨询服务。再次,生涯教育工作亟待建设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针对生涯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咨询服务等问题,拟定规范化文件、出版相关书籍,为生涯教育科学有序地开展提供依据,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观念转换和举措创新。

3.深化多方合作模式,促进育人环境多维构建

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高校育人与社会用人之间供求关系平衡、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前提。当前,高校要以就业为风向标,积极与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只有双方紧密合作,联合开展各项产业人才和专项能力培训等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更加契合企业岗位的要求,为企业输送切实能够及时接手岗位工作的人才。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以及就业实习基地,帮助学生及时获得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增强学生高水平创业能力,为未来的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既能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又能吸引优质企业进校招聘,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成长路径,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此外,高校和地方政府也同属于供需两端,校地协同、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是达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通过学校培养、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地多方合作,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工作协调和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形成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最终实现校企地优势互补与共赢。

4.建立完善就业联动和服务协同机制,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为了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就业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首先,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工作。招生是基础,就业是方向标,联动工作的关键在于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布局、各专业生源结构和培养质量,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优化调整招生专业结构,编制招生计划,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用人需求相适应,要减少连续选入红牌预警专业的招生计划,推动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的专业。其次,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就业帮扶工作、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平台搭建、设施改善、师资建设等,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高校要做好招聘服务工作。通过打造招聘环境、构建多种网络宣传渠道、开展专业特色招聘活动等,促进供需精准有效对接。最后,建立健全就业考核与反馈体系。对各院系的学生就业工作,可以从工作实绩、工作机制、工作内容等方面予以量化考核,并强化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全面提升各院系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5.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双创”能力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要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健全“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工作,要在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过程中,注重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融入其中,建设创业通识课、创业行业课、嵌入式专业课。专业教师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优化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组织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强、创业指导得法的教师,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及国际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共同开展学问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要针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客观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的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基地,为全校师生及校友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为了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提高毕业生对母校创新创业指导的满意度,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双创”教育管理制度,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如设立实践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举办“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以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推动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双创”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启示——基于浙江省4届毕业生的实证调查[J].大学教育科学,2016(4):100-105.

[2] 白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研究——基于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8,15(01):43-50.

[3] 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26-30.

[4] 张抗私,朱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7(1):75-84.

[5] 韩婧.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6] 牛冰非.稳定匹配理论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7):165-166.

[7] 肖俊倩. 场域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2018.

[8] 姚裕群,李从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10):27-33.

[9] 马廷奇.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111-116+121.

[10] 梁雪松.基于多层面多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0):12-15.

[11] 张瑞琛,陈晓艺,林镇江,等.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3):67-69+137.

[12] 黄兢.省域大学生就业结构特征与质量评价——基于47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实证调研[J].现代大学教育,2018(1):79-84+99.

[13] 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7(02):88-90.

[14] 王璐,高鵬.扎根理论及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0-18.

[15] 吴继霞,何雯静.扎根理论的方法论意涵、建构与融合[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1):35-49.

[16] 赵梓丞,曹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14-117.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科技竞赛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5JSJG021)]

[责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就业质量特征分析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话语特征分析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GPS形变特征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