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探讨

2021-08-26覃益华曾扬阳彭洁张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覃益华 曾扬阳 彭洁 张玲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存在文化自信意识缺乏、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低、文化自信心不强、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度不足等问题,通过探讨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两者的共同点,提出应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课程思政相融合,提升文化自信;营造课程思政新环境,培养文化自信;构建课程思政新机制,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东盟语种专业学生 文化自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95-03

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抓手。2019年10月,教育部出台课程建设相关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挖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于此,高校要按照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深入探讨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契合点,优化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性,实现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从而提高基于课程思政的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引导大学生抵御西方消极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生存的根基。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日趋频繁,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日趋明显,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全方位植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大肆侵入中国文化领域,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文化安全。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冲击而迷失自我。因此,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迫切需要高校重视和加强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强化社会责任感,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在高校环境中的延伸,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消极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大学生承担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世界各国较量既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竞争主动权。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文化交流、文化开放的幌子,企图破坏中国的文化安全体系和制度体系。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高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对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担当,这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要求。

(三)培养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學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承担起责任,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可以有效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文化自信。因此,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新使命、新要求,充分发挥东盟语种专业优势特色,全课程、全方位对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使其熟知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信念,提升自身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是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教育推进还有待深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文化自信教育经验缺乏,对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教育推进工作尚不够重视,缺乏系统部署和长远计划,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划设计,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和考核制度,等等。同时,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具有“信息筛选能力不强、本国文化自觉不足”等弱点,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容易削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建设意识,甚至出现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排斥现象,因而不利于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还有待加强

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使思政理论教育与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教育协调同步、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但目前课程思政与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起步晚,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因此还存在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文化自信教育渗透不足、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不足等问题,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还有待加强。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坚定文化自信

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平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基于此,首先,要深入挖掘、提炼与东盟语种专业课程知识契合度高的的思政要素,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元素的课程思政文化案例库。通过案例库的建立以及将案例与东盟语种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和渗透,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三维育人目标有机统一,增强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坚持对外开放的文化教育,实现文化教育多元化,课程内容既要包含中国优秀文化,又要适当增加一些国外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要充分借鉴国外政治、文化和社会经验,以此传承和创新中国的文化内涵,引导东盟语种专业学生自觉形成文化认同,坚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促进课程思政相融合,提升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是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强大基石。基于此,首先,要优化东盟语种专业课程设置和强化传统文化正面渗透,深入挖掘东盟语种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面渗透,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性和优越性,用内隐的方式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东盟语种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促使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和强化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在发现中认可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让学生关注意识形态的不同、围绕相关话题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思政”的目的。再次,要整合育人资源,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吸收利用东盟语种专业课程丰富的育人资源,建设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多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更好地贯彻高校通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后,要建立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观。教师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主动承担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在增强自身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自我文化自信观,积极向学生传递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营造课程思政新环境,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环境是塑造思想行为的重要推手,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基于此,首先,要通过加强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浮雕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增加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进而影响东盟语种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次,要依托校刊校报、校园网站、宣传栏等传统媒介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融媒体宣传平台,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将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要素融入融媒体宣传平台,大力宣传中华文化、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师德师风等,强化精神层面软环境建设,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还要依托党团组织和各类东盟语种专业学生社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古诗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增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四)构建课程思政新机制,增强文化自信

完善健全课程思政新机制,是构建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首先,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进落实。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课题、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等专项建设激励计划,并给予一定建设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针对性开展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并在各项评选中给予优先考虑。其次,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学校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事务部和教师发展中心,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学沙龙活动、组织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教师参与系统的专题教育培训和师德師风建设培训,增强东盟语种专业教师“四个自信”和阵地意识,打造一支精深专业素养、育德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自觉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将东盟语种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纳入辅导员(含兼职辅导员、学业导师)工作,规范思政队伍管理办法,加强思政队伍培训力度,完善思政队伍考核制度,从而充分发挥思政队伍的积极作用。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和制度保障机制。通过构建东盟语种专业教师沟通联动机制、划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增加思政与文化自信教育成绩评价指标等,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评价和可查可督,确保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促进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总之,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高校教育应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以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为重点内容,以文化自信培养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掘和运用东盟语种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现实,将思政教育融入东盟语种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融入教学全过程中,促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提升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认同感、培育民族认同意识和培养文化自信,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顾恩平.课程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8(3).

[2]白亚光.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1).

[3]刘晔.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3).

[4]孙荪,黄桂成,吴啟南,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5]江先锋.“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人文阅读的缺失现状与复位路径:基于上海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5).

注:广西外国语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东盟语种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2020XJSZ02)

【作者简介】覃益华(1985— ),女,汉族,广西环江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越南语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曾扬阳(1984— ),男,汉族,广西宾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彭 洁(1989— ),女,汉族,广西浦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 玲(1984—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常务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责编 龚维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