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新思考

2021-08-26韦琍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思考新时代

韦琍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加强汉壮双语教育的措施:重视对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增强双语双文化人才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切实发挥职能部门监管作用,强化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宣传的力度和效度;提高双语师资运用新媒体进行双语文化传播的能力;拓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民族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新时代 壮汉双语教育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17-04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突破传统媒体媒介之间的传播界限,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民族语言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强烈冲击,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出现新问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概述

广西是一个有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占广西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广西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主要是壮汉双语教育。

(一)广西壮汉双语教育现状

从1981年壮文进校试点开始至今,广西的壮汉双语教育走过了风风雨雨近40年,经历了壮文进校试点期、壮文进校调整期、壮汉双语教学试验期、壮汉双语教育发展期这4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区有壮汉双語学校167所,增加了4所高中阶段开展壮文教学的学校,结束了广西壮汉双语教育阶段性实验的历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壮汉双语教育完整的体系;制订并实施《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壮语文课程标准》,以壮汉双语教学为对象的“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壮汉双语教育得到国家的肯定和业界的好评。

(二)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政策

“十二五”期间,广西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了壮汉双语教育政策保障体系。《纲要》中明确要组织实施的10项重点工程中,“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工程”是其中一项,强调要加强壮汉双语教育,重点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少数民族体育学等学科。

二、当前壮汉双语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在壮汉双语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作为最具广西民族教育特质的壮汉双语教育形式,还存在着人们对壮文缺乏情感认同、对双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清、壮汉双语教育机制滞后、双语人才匮乏等种种问题。

(一)社会对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未达成新的共识

一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价值长期定位在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在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不断冲击的形势下,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双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双语兼通的人才,更要培养双文化兼通的人才,即双语双文化人才,他们既要掌握通识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承担起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亦如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壮汉双语人才培养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远意义,并在全社会形成对双语教育价值取向新的认识。

(二)壮汉双语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双语教育人才匮乏

一方面,双语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许多利好的政策措施,使壮汉双语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加大壮汉双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经费投入、组织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不断充实壮汉双语师资队伍等举措,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保证壮汉双语教育的扩大发展。但是,对壮汉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教育情况及双语人才培养情况缺乏监管,直接导致双语教学后劲不足。部分开展壮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或主观上对双语教育意义认识不足,或客观上自身师资紧缺,或急于提高非壮语教学的学习效果,上述种种原因,致使开展双语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双语教育工作的推动不力,双语师资及壮汉双语教学被边缘化,师资和课时更多地用来承担非双语课程。笔者曾通过电话暗访个别实施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教学模式实验学校的双语教师,据了解,由于双语师资缺乏,受访者所在学校只在二年级开展壮汉双语教学,每周安排2节壮文课,壮文教材以山歌为主,没有编写校本教材。而按照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教学模式实验的实施办法对壮文的课时要求,撇开学前预备班和其他年级没有开设壮文课这个客观事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二年级每周应安排4节壮文课,这所学校只安排了每周2节。而另一所学校,情况更糟糕,壮文课几乎不开,只是上级来检查的时候会应付上几节公开课。此外,笔者还了解到,南宁师范大学招收的“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师范生”,以合同方式签约,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按照有关政策发放生活费补助,毕业后拿到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的定向生,由县教育局和人社部门安排到壮汉双语小学或教学点要求从事小学壮汉双语教育8年以上,有编有岗。但因为就业的小学或教学点远离中心城市,条件艰苦,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放弃教师的编制和岗位,到广东等发达地区打工,导致培养的壮汉双语师资流失成为一种常态。

另一方面,双语人才匮乏现象也很突出。2017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曾经做过一次双语高级人才队伍的调研,全区范围内高学历高职称的双语人才不上三位数,实在是后继乏人。从年龄层次上看,除极个别为80后、50后,其余绝大多数为60后、70后。上述调研数据,突出表现了双语教育人才的匮乏与断层,这种现象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十分不利。凡此种种都说明,由于壮汉双语师资的缺乏以及对双语教学的质量、效果缺乏有力的监管,部分壮汉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并无实质性效果,甚至形同虚设;培养出来的双语师资不履行协议,使得双语教学后继无人。这直接导致了壮汉双语教学的后劲不足。

(三)新媒体手段的运用给双语教学带来强烈冲击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抖音、各种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个人使用新媒体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一些公众机构单位也开通了公众号,进行透明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无疑,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胜过对人的依赖,情感沟通和交流、生意往来,往往都通过网络完成。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同时也是文化重要的传播方式。但是,当其他文化因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这些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而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却仍然固守传统模式一成不变,那么民族文化很有可能會被良莠不齐的文化所淹没,逐渐失去它的话语权,传承民族文化将成为一句空话,这种危害是极其可怕的。就壮族的传统文化而言,壮族的山歌、民俗节日、戏剧以及音乐舞蹈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管是以文字还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所以,探讨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壮汉双语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变化,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承效果,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四)高等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成为壮汉双语教育的薄弱环节

前述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广西已经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完整的壮汉双语教育体系,但高等教育尤其是师范类教育无疑是这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众所周知,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学校是十分重要的阵地。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努力解决好现行教育体系中对本土民族文化认知的缺失,在壮汉双语教育中有所作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但是,综观广西各高校,除了开设有壮语文专业的学校,其余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涉及双语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微乎其微。

三、新形势下加强壮汉双语教育的措施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民族语言的教育手段、方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针对新时代壮汉双语教育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

(一)重视对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增强双语双文化人才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一大批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有识之士担当重任。双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双语兼通人才,更要培养双文化兼通人才,即双语双文化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历史关头,中国正逐渐成为时代的领跑者。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仅仅是掌握双语的“民汉兼通”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人们对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有全新的认识,双语教育不仅要培养精通双语的人,更要培养了解并热爱壮汉文化的双文化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坚力量,双文化兼通人才也要努力强化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切实发挥职能部门强有力监管作用,强化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宣传的力度和效度

首先,应切实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提高双语人才的储备。对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教育及双语师资的培养,自治区有许多政策支持,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部门及各地市县教育局,应当采取措施予以监管与追踪(双语学校是否正常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培养的免费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师范生是否严格履行协议),保证政策落实到位。要加大对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教育情况及双语人才培养情况的督查力度,在强化政策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双语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积累后备人才。

其次,要强化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宣传的力度和效度。在广西的许多公开场合,都能看到壮汉双语的牌匾。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章第七条明确规定了应当同时使用规范汉字和国家批准的《壮文方案》确定的壮文场合: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牌匾,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网站、政报的名称,壮族聚居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政务网站、政报的名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在用好壮汉双语的同时,应大力普及公众对壮文的了解与认识。然而,笔者曾经在南宁市大街上做过一个小调查,随意询问了多名行人,当被问到街边壮汉双语牌匾上汉字之外另一种拼音文字是什么文字时,只有极个别能回答那是壮文,有的甚至认为那是汉语拼音。可见,人们对壮文知之甚少,人们对壮汉双语的使用尤其是对颁布的《条例》宣传太少,导致政策落实与人们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之间成为互不关联的两张皮。

最后,要落实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广西近年来一直在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层次免费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师范生,招生专业为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凡参加普通高考、生源地为定向招生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讲壮语(包括壮语当地方言),高考成绩达到当年广西高职高专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均可报名。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有利于壮大壮汉双语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有利于壮汉双语教育的利好政策,应该在壮族聚居的生源地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有志于从事双语教育和民族教育的优秀考生。

(三)提高双语师资运用新媒体进行双语文化传播的能力

首先,要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双语文化传播的强大作用。新媒体在提高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双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和媒介,运用新媒体手段,不断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比如以建立微信群、QQ群的方式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争取实现教师的定时在线辅导,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也可以尝试申请开通个人网站、公众号、微博,利用这些平台优势,进行双语教育及民族文化传播。要运营好个人上述自媒体,使之能够真正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新途径,它需要双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充实平台的内容,它更需要双语教师对民族文化具备深厚的情怀。例如,在目前热门的“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上,可以搜索到数千个与广西山歌有关的短视频,有些视频单个的播放量达上百万次。西瓜视频上有一个叫“武宣婆”的壮族山歌短视频,其播放总量达到462万次,单条视频都在数十万次。还有抖音上的“兰芳教育”“江水鱼”等都是传播壮族山歌的账号。这些短视频,对双语教师如何利用平台开展双语教育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其次,要针对双语师资开展新媒体使用的培训。新媒体为民族语言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模式和新平台,但如何更好地让实时对话手段为教学所用,就双语师资而言,这是一种挑战。鉴于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也十分丰富,语言文字工作职能部门及各地市县教育局,可以请媒体制作专业人士,针对双语教师开展新媒体使用的专题培训,以便让一线教师尽快熟悉新媒体的操作和使用,借助新媒体,实现师生的实时对话交流,共享语言学习乐趣,了解短视频的制作方法,双语师资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媒体的运用技术,提高双语教学的实效。

最后,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网络学习状态,及时引导學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切勿沉迷网络世界,既不能过分依赖新媒体教育手段,也不能忽略传统的语言教育手段。双语教师要努力做到更新双语教育手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拓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民族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在部分师范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教育尤其是壮汉双语教育的试点工作,如在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尝试开设双语幼教方向。还可以适当开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壮语、壮族文学、民族声乐、民间工艺、民族器乐等,把上述课程纳入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探索完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其次,可以尝试在各类文化通识类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强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意识,让民族文化在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变化,得以创新发展。例如,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一方面,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唱、赏析以及民族乐器的演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欣赏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且流行甚广的民歌风格歌曲,让学生感知民歌旋律之美。比如,由柳州《刘三姐》创编组创编、广西《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自1999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被斯琴格日乐与600名“刘三姐”共同演唱之后,因其旋律优美动听,至今还广为传唱。如果能用壮语版歌词替代汉语歌词或者壮汉语混搭的形式在大学生中进行传唱,可以让他们更多地熟悉和了解壮语。此外,师范类高校还可以采用以参赛促教、促学、促传的方式带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这些方面做过很好的尝试。2012年,该校16名学生组成的瑶苗天籁组合出演的原生态民歌节目《山歌越唱心越欢》,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在《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晚会上成功演出,之后还登上了“2012畅享民歌”舞台;2013年,该校80名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加了大地飞歌·201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歌舞节目《情境歌圩—— 壮乡风情》中“侗族大歌—— 蝉之歌”的表演,出色完成了演出任务;此外,“壮乡天籁”嘹歌组合在参加“民歌争霸”2013中国国际民歌大会广西站决赛中,获得特别奖。上述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学校以赛促教、促学的教学改革成果,也是传承广西壮乡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更是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高校课堂的成功案例。

最后,借鉴“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成功经验,在区内高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从2006年开始,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每年联合举办,是以高校学生为受众,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普惠艺术教育项目。该项目为推进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最终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美育教育品牌。其中的运行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监督机制、多元评价机制都值得参考和借鉴。从内容上看,“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剧目始终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但其中的民族优秀剧目相对偏少,从教育部官方网站《高雅艺术进校园五年成效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2017年民族优秀剧目的比例基本在10%左右,2015年比例最高(19.2%),2014年比例最低,仅占8.6%。因此,作为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路径,广西的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区内高校尝试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一些优秀的壮剧、桂剧、彩调剧、民族音乐剧、民族歌剧等广西本土戏剧走进大学校园。在这些本土戏剧中,还可以融入时代元素。比如,2020年9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百色市委、市政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出品,根据黄文秀感人事迹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如果能把这样的剧目带到大学校园,既能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还可以强化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让青年一代的思想与时代同频共振。

综上所述,民族语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新时代给壮汉双语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传承和创新的新机遇。双语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参考文献】

[1]韦兰明.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80725/newgx5b57b110-17508100.shtml.

[3]夏军.广西今年将招收184名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师范生[EB/OL].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05/30/c_129883290.htm.

[4]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五年成效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416/sfcl/201804/t20180416_333204.html.

注: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17FYY001)

【作者简介】韦 琍(1970— ),女,壮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民族教育。

(责编 龚维玲)

猜你喜欢

新思考新时代
新时期对我院英语课教学与建设的新思考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相对运动之参照物选择”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