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养高中生法治意识:价值、困扰与路径

2021-08-26周艾騄

求知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培养路径高中生

摘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涵养高中生法治意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高中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需要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筑牢法治大厦的根基。

关键词: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8-0085-02

引 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因此,培养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滋养民族法制素养,尤其是培养作为祖国建设后备军和强大储备力量的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法治社会建设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一、法治意识的含义

法治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法治意识意味着人们对法治的纯粹的感知、崇尚与遵守,其内涵表现为:(1)理论层面——法治认知,它是人们对基本法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基于这种理解形成的对社会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2)情感层面——法治信仰,它是人们崇尚、拥护、捍卫法治的坚定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法治的充分信任与敬畏。(3)实践层面——法治行为,它是人们的法律实践能力,即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通过法律手段化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利益冲突,并勇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这是法治意识的终极指向[1]。

二、涵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培养他们法治意识有利于帮助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形成法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为国家建设奠定深厚的人才基础,用法治方式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多样化需求,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二)促进高中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

法治意识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和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和现代化活动。首先,有利于高中生追求法律真知,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摆脱愚昧。其次,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学业、精神、实践等多层面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全面、可持续发展。最后,有利于约束高中生的自身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当前高中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当前高中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法治意识存在诸多问题。从认知层面,高中生法律知识匮乏。大部分高中生缺乏基本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的储备,不理解基本法律概念,抑或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相关知识,认为法律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毫无关系。从情感层面,高中生缺乏法治信仰。由于缺乏基本法律知识,高中生也就不会认同法律所彰显的基本价值理念,对法治缺乏尊崇与信任,轻视法律的至上性。从实践层面,高中生法治实践能力欠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很多高中生不会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满足自身需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抑或不能主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

(二)当前高中生法治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普法教育存在缺陷,社会的法治氛围有待优化

近年来,我国的普法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公民的法律观念大大增强,但宣传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枯燥的过于机械的法律条文不能深入高中生实际,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生动反映社会上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并不能让他们深刻感知与领悟其法治精神。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高中生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加之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他们容易陷入错误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育人理念落后,评价机制单一

在高考的重压下,大部分学校未设立专门的基础法治课程,未配备专业的法治教育讲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讲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法律至上、权利神圣、公平正义等重要法治精神的培养,缺乏民主参与活动,教育形式单一,法治意识培养被边缘化。即便部分学校开设了法治课程,也只是重法律条文,轻现实性、实践性的灌输式教育,不能做到贴近高中生的真实生活,加上部分教师法治素养匮乏,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家庭教育方式参差不齐,缺乏法治教育

家庭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高中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少不了家庭的温润。但相当一部分家長出现认知偏差,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法治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自身的主体责任。同时,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等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容易让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错误的认知。而理性的民主型教育方式可以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值得家长学习和采用。

四、涵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路径

(一)全社会优化法治环境,联动社会资源

1.营造公平、正义、民主的法治社会氛围

一旦形成良好、理性的法治环境,我们就能形成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文化土壤,促使高中生对法律产生认同感。首先,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发扬民主,制订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稳定社会秩序。其次,权力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依法用权,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一切活动,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最后,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彰显公平和正义。

2.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丰富教育内容与方式

普法教育的特点在于直接、有效且快捷,让高中生感受到处处有法治,时时有法治。一方面,大众传媒充分发挥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宣扬模范榜样与案例,如利用网络的技术性和开放性,建立专门的法律网站、讨论组或公众号,形成网络法治社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健全互联网法律制度,加强网络监督,积极采取网络内容过滤技术,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会信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观念变革”与“理性革命”。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丰富的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活动中,高中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用心体悟,能更好地形成法治观念。宣传部门、政法部门、共青团组织、基层社区、民间组织等要联动当地司法机关、监狱、少管所等,抑或聘请专业的法治教育人员,定期开展灵活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让法治意识内化为高中生的价值追求。

(二)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建立法治文化

1.依法治校,形成权责法定、公正公开的优良校风

依法治理学校,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形成严明公正的校园秩序,为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积淀稳健的校风。一方面,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师生发展需求,建立并完善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明晰师生的权利与义务,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全体师生要时刻遵守校规校纪,依照规章制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明确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

学校要建立完整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明晰高中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目的、内容与原则,尤其是教学目标,即让法治成为高中生的生活信仰。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同时开设专门的法治校本课程,保证其教学时间与质量,做“加法”而非“减法”。同时,学校要建设高中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师资团队。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交流合作,提升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法治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法治教育能力。

3.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学校的法治意识教育要打破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代之以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将法律知识传授与法治素养培养相结合。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本土化情境和议题式教学等体验式、参与式的模式,采取学生辩论、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营造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要将法治素养、法治实践纳入高中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查学生的法治知识,还要注重考量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在做中学,拓展法治实践活动

法治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有利于高中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将法律作为一种崇高之物,坚定信念。一方面依托班级,学校可利用开学第一课、晨间演讲、班会课等开展法治意识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可依托德育活动,如知识竞赛、国旗下讲话、道德讲壇、专家讲座、校园文化月、假期社会实践等,让高中生体会法治的魅力,让法治意识融入高中生的血液。

(三)强化家庭作用,积极配合法治教育

1.以身作则,改进育人方式

家庭教育在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预防高中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石。改进家庭的育人模式,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家长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应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乱纪之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在孩子面前树立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优良形象。

2.营造良好氛围,承担育人责任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进行法治宣讲,讲明做人的道理;多和孩子观看法治新闻、法治节目,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相关社会案例的深入探讨,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知,这也是彼此共同进步的难得的过程;周末多和孩子参与社会活动,重点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结    语

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正面引导,让高中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法治中国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周艾騄(1990.12—),男,江苏南通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学政治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培养路径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