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2016-12-01包姝妹李鑫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2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教育新媒体

包姝妹 李鑫

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冲击。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对法律认识的状态及自身法治意识的水平,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即扩充法治教育的课程课时,丰富教育形式,构建特色校园法治文化及积极发挥辅导的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法治教育 法治意识

基金项目:2016年天津市教育工委重点调研课题。

作者简介:包姝妹,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鑫,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6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通信工具为主流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主要表现为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各类社交媒体的APP。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7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18岁到29岁的人群占到32.4%,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更以大学生居多,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每日上网的时长一般在2-4小时,多的为4-6小时。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但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消极的影响。新型多样的媒体形式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需更加注重大学生法治意识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①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是广泛传播信息的平台”。②

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更要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这是因为:

(一)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和信息丰富性

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各类信息充斥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此平台发布、寻找、吸收信息。但新媒体的信息确是虚拟性的,人们无论性别,年龄,国籍等,都可以在虚拟的时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由于虚拟空间可以匿名表达,从而不受传统、道德、甚至法律的压力限制,从而引发大学生法律意识降低,甚至缺乏,更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错位,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二)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新媒体是强调个体的媒介,其传播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信息传播监管和控制比较难,从而造成不良违法信息泛滥,价值观念颠倒与错乱,甚至一些明星名人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国家政治思想相违背、违法的言论,如最近一些网络大咖微博账号被封事件。

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作为使用者主力军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且由于大学生相对年轻,社会认识和经验不足,面对新媒体的复杂性和虚拟性更容易缺乏正确判断,受其负面影响,造成政治观念缺失,法治意识淡薄。既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更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

鉴于此,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对大学生的自我法治意识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也显示,70.69%的大学生认为确实有必要利用各类新型媒体的传播功能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95.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个人法治意识需要提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分析

(一)基本数据

借助网络平台,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问卷597份,有效回收率99.5%,调查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利用情况以及相应的法治意识水平,分析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主,包括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共计600人。大一学生占比67.17%,大二到大四分别为8.71%,11.89%,12.23%,以理工专业为主,文史为辅。

2.新媒体使用分析显示,互联网占比最大,93.47%,网络媒体中,微信90.95%,然后是qq,90.28%,然后是微博56.78。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82.91%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但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体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利的一面:

1.新媒体的一些不良垃圾信息容易诱导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网上一些邪教宣传、所谓网络大咖或网红的一些不良甚至违法的言论行为都直接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逐渐向功利化、拜金化、极端利己化发展。调查显示,有约2.61%的大学生曾经利用新媒体转载或转发过未经证实的信息;6.7%的大学生曾经利用微信或微博发表过激言论。而且多是受网络名人或论坛吧主的引导所致。

2.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与虚拟性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降低甚至缺乏,进而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调查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是否遭遇到侵犯自身权益的行为,有40.7%的人遭遇过,主要集中在网购、求职和信贷诈骗;其次是隐私遭受侵犯,然后是受谣言侵害,最后是网络贷款。

3.大学生有可能在使用和利用新媒体过程中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而不自知。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过程中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守法意识降低,淡化法律责任,做出有损自身道德修养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如访问黄色网站,浏览违禁信息,在网上散播虚假信息,使用校园网贷平台,为了多贷款而盗用或冒用其他同学信息等。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接受新媒体教育不足。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对于新媒体的了解,普遍在“有一定了解”阶段,占比为59.8%。何谓新媒体,如何正确合法的使用新媒体,哪些使用新媒体的行为是有可能触犯法律等这类内容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对是否能够判别新媒体信息中哪些属于违法信息,能够判别的仅占23.28%。

2.法治教育欠缺,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缺乏。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目的主要集中在娱乐体育,占比达到75.71%,“偶尔利用新媒体关注法治信息”的占52.09%。23.95%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遭遇过权益侵害。由此可见,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接受法治教育明显不足,通过新媒体进行法律素养培养和提高的大学生仅占少数,缺乏法治意识。

3.对新媒体的网络监管力度不足。虽然我国目前有相应的立法规定,但在新媒体监管的执法落实方面仍有所欠缺,造成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在无法判明信息真伪,合法与否,容易受到侵害。如当前很多专门针对学生校园贷的网络贷款平台,贷款审核程序简易,甚至程序缺乏,但事后的追贷行为却极为严格,甚至出现违法追贷。而监管部门由于主客观原因并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法律管制,最终造成了大学生权益受侵害,严重的甚至生命受到了威胁。

4.部分大学生个人法治素养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放松我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约束。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一)扩充法治教育课程及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64.32%的人在校期间接受过法治宣传教育,但仍有35.68%的人没有或不清楚是否接受过新媒体法治宣传教育。由此可见,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目的性或针对性缺乏,课程类型缺乏,课时时间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加强对于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公共利益维护等层面,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加强法治观念的教育与培养。因此,应开设相关法治教育的课程,或利用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依法治国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尤其中国民航大学是理工类院校,理工科学生法律水平有限,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更应该开设涉法的课程,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建议增加法律基础的课时,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更应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丰富教育形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如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网络课程、公众号论坛等多种手段进行法治教育,传播法律知识。70.02%的大学生认为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法治意识的教学,66.67%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如微信、QQ群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57.7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校园网、BBS等渠道传播法律知识较好。

(三)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法治文化

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校园网、BBS、学校公众号等,创建校园法律教育平台。不仅有学生参与,还有教师参与,在平台上发布法律知识、热点法律问题,校园法律咨询服务等,学生自行交流相关法律知识;学校教师则可以利用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的微博、博客、学校的公众号,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宣传正能量的法治信息,定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吸引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法治精神的兴趣,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在民航大学,要结合民航的特殊性,针对民航安全,国家安全等相关法律案例信息,如乘客不当霸机、威胁民航安全、国家安全的谣言、不良信息等进行重点关注和讨论,引导民航学子提高对于安全的法治意识。

(四)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了解熟悉,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对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积极性:可以在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贯穿法治理念,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传递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如通过博客、微信群、QQ等发布普法案例、警示信息等;或者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在学生管理中树立法律的权利义务意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要求学生履行学校相应的规章制度。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机制,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新媒体,正确面对和处理新媒体信息,杜绝和避免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自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同时通过提高与加强自身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注释:

①石磊.新媒体概论(第一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②阚宝奎.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15).

参考文献:

[1]史春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2]孙越.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2016(2).

[3]姜秀芹.全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探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4]张瑞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5]季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信仰之育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王满荣.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法律素养教育.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治教育新媒体
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