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

2021-08-25

云南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躁动腹股沟平面

邓 洁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麻醉科,河南 洛阳 471023)

腹股沟疝是小儿常见疾病,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微创优势而成为临床治疗常用方案,但小儿疼痛耐受能力较弱,如何改善术后疼痛是临床研究重点问题。腹横肌平面阻滞可通过局麻药阻滞腹横肌及腹内斜肌之间传入神经纤维,有效阻断腹壁前侧感觉神经的神经传导而达到镇痛效果,对缓解术后疼痛有明显作用[1]。但小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腹横肌平面穿刺风险较大,限制了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减少了阻滞操作的并发症,还提高了阻滞成功率,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具有得天独厚的临床应用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下腹部手术中。相关研究证实,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下腹部手术患者,可明显提高术后镇痛效果,降低炎性应激反应,对促进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2]。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腹股沟疝患儿,采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旨在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腹股沟疝患儿102 例,均行腹腔镜手术,其中51 例实施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为观察组,另51 例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8 例,女3 例;年龄2.4~6.3 岁,平均(4.36±0.74) 岁;体质量12~20kg,平均(16.07±1.66)kg。观察组男46 例,女5 例;年龄2.1~6.8 岁,平均(4.52±0.79)岁;体质量11~22 kg,平均(16.24±1.71) kg。2 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⑴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ASA) Ⅰ~Ⅱ级;凝血功能正常;患儿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⑵排除标准: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麻醉药物禁忌;局部解剖异常。

1.3 方法

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入室后在麻醉诱导室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咪达唑仑0.1mg/kg。2 组患儿推入手术间,常规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面罩吸氧,麻醉诱导均给予依次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丙泊酚2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15mg/kg,喉罩插管,泵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及吸入2%~3%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仪器选择DC-N2S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设置频率5~10MHz,探头沿横轴位水平置于患儿腋前线及脐水平处,定位腹壁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穿刺点常规消毒,平面内进针,进入腹横肌及腹内斜肌间隙,确认回抽无血,注入生理盐水1~2mL 进行腹壁肌层分离,再次回抽无血注入罗哌卡因,浓度0.25%,0.5mL/kg,对侧操作相同,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1.4 观察指标

⑴比较2 组有效镇痛时间及镇痛药物追加率(24h 内追加药物例数)。有效镇痛时间自麻醉诱导开始,至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 评分≥4分为止。FLACC 评分包括面部表情、腿部姿势、活动度、哭闹、可安慰性进行综合分析,每项0~2 分。⑵比较2 组躁动发生率,以躁动评分进行评估,标准如下:5 分:具有需进行约束的狂躁行为,存在定向力障碍;4 分:轻度躁动,哭闹;3分:刺激反应正确,清醒;2 分:有刺激反应,睡眠;1 分:无刺激反应或较迟钝。5 分、4 分计入躁动发生率。⑶比较2 组苏醒时、术后2h、术后8h、术后12h 疼痛程度。以FLACC 法进行评估,共5 项,每项0~2 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当FLACC 法>4 分时给予曲马多1~2mg/kg静脉注射镇痛。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有效镇痛时间及镇痛药物追加率

观察组有效镇痛时间为(12.04±1.03) h,对照组有效镇痛时间为(3.16±1.28) h,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2 例,对照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16 例,观察组镇痛药物追加率3.92% (2/51) 低于对照组31.37%(16/51) (P<0.05)。

2.2 躁动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躁动3 例,对照组出现躁动20例。观察组躁动发生率5.88%(3/51) 低于对照组39.22%(20/51) (P<0.05)。

2.3 疼痛程度

观察组苏醒时、术后2h、术后8h 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疼痛程度(±s,分)

表1 疼痛程度(±s,分)

组别 例数 苏醒时 术后2h 术后8h 术后12h观察组 51 2.02±0.37 1.98±0.41 0.91±0.32 0.45±0.18对照组 51 3.74±0.46 3.75±0..67 2.31±0.48 0.49±0.16 t 20.807 16.092 17.331 1.186 P<0.001 <0.001 <0.001 0.238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方案近年来以腹腔镜手术为主,具有微创、操作方便、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由于小儿腹股沟疝患儿年龄小,手术时间要求比较短,因此常选择起效快、代谢快的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但是,患儿快速苏醒后常常因为术后疼痛而剧烈哭闹,导致腹压增加,容易引起疝复发,小儿疼痛耐受程度较低,手术疼痛会带给患儿不良治疗经历,造成疼痛阈值降低或长期行为改变,对小儿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3]。因此,临床对小儿围手术期麻醉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通过提供良好镇痛抑制手术应激反应,以降低手术对患儿的影响。

2001年国外学者Rafi 首次提出腹横肌平面阻滞,通过Petit 三角穿刺给予麻醉药物,操作较为简单,但由于该位置易受肥胖因素影响,采用盲探穿刺易失败,易出现腹腔内注射、肌内注射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导致临床未广泛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阻断腹横肌及腹内斜肌间感觉神经,为手术镇痛提供良好效果,在成人下腹部手术中应用较为广泛[4-5]。但小儿难以对腹横肌平面进行定位,且腹壁薄弱,存在穿刺损伤及阻滞失败风险。2007年开始有学者采用超声引导辅助腹横肌阻滞麻醉,通过高频超声探头有助于清晰显示腹壁解剖结构,便于可视化操作,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6-8]。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可使用超声直接探查全身神经丛,引导对应神经进行阻滞麻醉有明确效果,通过超声引导对小儿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成为可能。有学者指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可缩短苏醒时间,明显缓解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追加,提高家属满意度[9]。另有学者指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保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术后并发症,且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助于术后恢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镇痛时间较对照组长,镇痛药物追加率及躁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苏醒时、术后2h、术后8h 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证实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可延长镇痛时间,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预防苏醒躁动,降低术后镇痛药物追加率。分析其原因在于,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可通过超声引导明确穿刺针路线,实时关注麻醉药扩散及分布情况,从而提高操作安全性,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综上,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麻醉,镇痛效果确切,降低躁动发生率,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

药物追加,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躁动腹股沟平面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道路躁动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股沟疝咋治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