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成为推进变革的核心力量

2021-08-11杨九俊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胜任力

【摘 要】专业学习社群,是教师面对时代的变化,表现出积极的胜任力,即适应知识形态的新变化,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应学校组织形态变革的内在要求。而其发展,要突出教师的“主体间性”,要推进分布式领导,要持续“在路上”。

【关键词】专业学习社群;胜任力;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8-0023-02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在2021年两会的“委员通道”,唐江澎校长关于“好教育”的阐释,直抵教育本质,回应社会关切,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和江澎校长熟识,我们都因此跟着忙乎,比如《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报刊的记者都对我进行了电话采访。我还经常在和其他同志交流时不断解释,江澎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证明此言不虚,我会打开微信,进入“省锡中专家团队群”,展示一下2020年上半年,唐校长组建的这个群是怎样在十多年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组织我们集中研讨学校的“毕业生形象”(即四个“者”: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现在讨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简称“锡山高中”)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我恍然大悟,江澎一定是由自己学校的教师专业社群拓展开来,专门组织了这个特定的问题解决的群。我自己其实也成了锡山高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参与者,与有荣焉。

锡山高中为什么能出现一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我以为,是因为唐江澎校长及其团队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他们会遇到新问题,思考新方案,想象新风景。他们面对时代的变化,表现出了积极的胜任力。一是适应知识形态的新变化。传统的知识观是个体知识论。在笛卡尔、康德那里,知识的确证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它的特点:(1)注重个体心灵,忽视知识生产共同体。(2)研究对象是经验。(3)知识的产生与确证脱离社会对其效果的要求。(4)不关注、不研究知识与接受知识、权利与民主的联系。[1]而罗蒂等人提出“群体知识观”:知识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单子。恰恰相反,它是那种因为自己能够不断地敞开自身……建立在宽容、多样性基础之上。[2]这样的知识观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传统的知识观还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确定的,而在大数据时代,知识显现新的样态。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提出几个热词,如宽度、无边界、平民主义、悬而未决、“他者”授证等。“宽度”说,足够多的人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组织专业社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体现“宽度”。二是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唐江澎校长几乎斩钉截铁地说:“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群建设,应当引起关注。”他们是在这个微信群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组建了学习社群。三是适应学校组织形态变革的内在要求。传统的学校教研组是基本的细胞,是分科的,具有相对封闭性,但当下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具有综合化的趋势,学校的工作有很多也都是综合性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学校里,综合性要求更高,专业学习社群成为与学校教研组相对应的专业组织,专业性与综合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各有侧重,相得益彰。锡山高中不失时机地引进“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思想,实现组织创新,学校组织构成更加完善,学校组织也就更有力量。

教师专业社群的形成,也是锡山高中文化生长的必然。第一,群体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间性”。在一个专业社群里,每一个教师都是主体,都能迸发主体的激情和创造力,这个专业社群才真正具有活力。锡山高中长期高扬“人”的旗帜,大家同心协力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天职使然,每位教师都在追求意义人生。学校治理以科学、民主为准则,教师的职业生活富有尊严感。这就使很多教师有做事的内在欲求,有主体创造的激情,“主体间性”因而成为可能。第二,锡山高中长期推行分布式领导,不少项目不是采取由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而是项目负责制,让一些专业领袖承担主要任务,且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培养潜在的专业领袖。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其实是更彻底的一种分布式领导。第三,改革对于锡山高中,一直是“在路上”。他们一直通过不断变革培养时代新人,创建理想学校。他们一直想做事,一直想把事情做得卓越,学校也需要更多教师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于是有志参与变革的教师才有了用武之地,从而在做事的过程中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也使自己得到更好的专业成长。试想,一个死水一潭的校园里,不可能“每天都是新的”,也不需要教师们除了上课、管学生,另外还做什么,专业社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经常讨论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锡山高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做项目”,不断改进专业实践,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更重要的是,教师们成为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力量,其人生价值得到更好实现。唐江澎校长想象的时代新人,因此得到更好成长。“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种胜景,使得“匡园”常常成为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顾林正.从个体知识到社会知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4.

[2]理查德·魯玛纳.罗蒂[M].刘清平,译.上海:中华书局,2003:120.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胜任力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