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2017-01-04袁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职教师

袁莉

[摘要]本论文首先分析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然后对高职教师合作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当前高职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依据主体间性哲学理念,构建高职教师合作文化的新型模式,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职教师;教师合作文化

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群体,以其专有的特点和职责推动者高职教育的发展。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高职教师的合作已经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合作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涵义

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内,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点和处事方式,而教师合作文化作为教师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分为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哈格里斯夫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观点对后人继续研究教师合作文化很大的启示。实际上,真正的教师合作文化没有严格的人为与自然的区别,而是融合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在教师自愿合作与自觉合作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合作文化。在这种合作文化中,教师基于共同发展的事业和梦想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

二、高职教师合作现状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40名教师。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的内容为合作经历、合作的组织者和动力源泉、合作意识、教师对当前合作的满意度、障碍因素等。通过调查统计得知,近五年来与其他教师有过合作经历的教师有51%,合作的方式为集体备课、科研合作、公开课、精品课程开发、老教师带新教师;在教师合作意识方面,认为“很重要”的教师占67.1%;认为教师合作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师占58.9%,认为教师合作对教师发展有利的占52.4%;在合作的实际效果中,41.3%的教师认为合作效果“一般”,仅有11.7%的教师认为“很好”,47%的教师认为合作效果“不好”;对于教师合作的组织者,“学校行政组织发起”占71.2%,“教师集体发起”为21.1%,“教师个人发起”为7.7%;对于教师合作的动力,37.3%的教师认为是“管理上的要求”,40.5%的教师认为是“工作责任感需要”,21.6%的教师认为是“个人发展的需要”,11.5%的教师认为是“得到奖励”;对“教师的竞争压力对合作的负面影响”,64.7%的教师认为“大”,23.4%的教师认为“一般”,11.9%的教师认为“小”;对于“当前学校管理是否有利于教师合作”,5.3%的教师认为“很有力”,32.3%的教师认为“一般”,61.4%的教师认为“不利”,这说明学校的管理有待改善。对于“教师合作的满意度”,11.6%的教师认为“很满意”,51.6%的教师认为“一般”,37.8%的教师认为“不满意”。

除了问卷调查,笔者还对10名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和访谈得知:高职教师的合作意识不太强,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合作动机不强,教师合作的满意度较低,教师合作的效率低下。教师的合作更多是处于学校管理和工作上要求而展开,这种合作比较被动。教师合作还存在虚假性和形式化,如几位教师共同做科研课题,实际上只有一位教师在展开工作,其他教师只是挂个名字而已。

高职教师合作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如下:传统的教师文化的影响,导致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孤立者”的身份出现,与同事之间缺少交流互动。虽然高职院校组建了教师团队,但是这种合作是从上而下的合作,不是出于教师自愿,而是“被逼”而行,而且在合作中,少数教师控制者“话语权”,对合作的教师缺少实质性的奖励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些必然打击教师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高职教师合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不利于高职教师合作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高职教师合作文化分析

传统主体性哲学是主客模式,自己为主体,他人则被视为客体,这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而现代主体间性哲学对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重新理解,认为人的发展已经由单子式的生存状态转向共生的生存状态。主体间性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平等地在现实世界中交往。主体间性哲学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强调主体间性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强调自我与世界的融合是第一位,主客关系是第二位,人是自然的守护者而不是掠夺者;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交流与对话,理解与沟通。

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理论指导,高职教师合作文化应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文化,是超越了“主一客”之间的关系,而是与他人、与社会共生存在的文化。主体间性关系的主体是多级主体间为共同目标而构成的主体间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各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从本质上讲,应该是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社会等不同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沟通。在主体间性教师合作关系中,每个教师都不是孤立的主体,排斥对方,而是与对方以平等尊重的方式构建一种互相参与、共同活动的对话关系。在此关系中,各主体之间共享交流着彼此的想法、经验和情感,以便有效推动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策略

(一)培养主体间“共存共生”合作价值观

在主体间性哲学中,“共存”是自我与他我共同存在,而共生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联系的一种社会结合。”因此,要培养高职教师“共存共生”合作价值观,即教师从孤立保守的个人主义中走出来,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与其他“主体”建立开放信任、互利互助、合作和谐的关系。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开放的时代,高职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师合作文化建设。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高职教师要开展与其他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改变一些“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势,通过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分享资源,并在合作中求同存异,尊重对方的个体特性,以便赢得彼此之间共同发展。

(二)优化学校文化和制度建设

首先,学校应重视教师合作文化的氛围建设,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氛围,协调好各部门和各教师的利益与责任,以便高职教师能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积极进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高职教师能通过分享计划及资源,进行真实真诚的交流,相互信任和学习,共同发展。其次,学校还应完善教师合作的评价制度。科学的评价制度应以开放的视角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对教师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兼顾,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评价的主体多极化,涉及到教师本人、同行、学生、领导等,通过不同主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协商,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创造和谐发展的教师合作文化。在评价制度中,将“高职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对于在教师合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或者教师团体给予奖励,如发放奖金、与职称评定挂钩等,从而鼓励教师合作共享,以促进高职教师合作文化的积极发展。最后学校应对教师合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促进教师合作的展开。如: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师徒结对制度、名师工作站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应由广大教师共同参与,以民主平等的方式来规范制度的内容,并依据制度严格执行,以确保高职教师合作文化的顺利实施。

(三)创建多元化的合作平台

1.校本教研合作平台。校本教研是以本校为研究基地,围绕学校管理和教学科研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相应的研究。在校本教研的活动中,高职教师、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等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积极民主地参与合作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共同成长。合作的方式有协同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人才对接培养等。由于不同的人的知识积累、教学资源、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存在着个人差异性,他们通过沟通对话,可以在知识、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共同解决教学科研的问题,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和教师成长。如高职的电子商务教师和旅游教师可以互相探讨,开阔思维,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共同研究当今旅游电商化平台,并将研究成果用于电商专业和旅游专业教学之中。

2.教师合作的网络平台。如今我们处于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利用网络创建教师合作共享的技术平台。高职教师合作网络平台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交流的有机因素,以高职教师合作探究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是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个性成长以及才华展示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只要将计算机连入网络,高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与不同专业教师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协作、交流和互动,在虚拟空间里利用教研网站、论坛、博客和即时交流工具等网络工具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从而促进高职教师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成长。在这个平台中,高职教师可以撰写教育随笔、教育日志和教育叙事等,并收集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汲取别人的优点而用于教学。这个平台还能够引领高职教师积极与同行、专家一起对学科教学问题专题进行互动交流,还能促进不同教师为了共同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积极进行合作交流。如旅游教师、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合作共同创建英语导游资源网络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使各位教师各发所长,而且能互相学习,创建适合学生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而且有利于教师成长和教师合作文化的良性循环。

除了以上的合作模式,还有其他方式,如跨学科集体备课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师生合作教学等。师生教学合作教学是,把课堂教学置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交往中,需要师生合作,在课堂中的互动,教师作为合作者,通过形成合作气氛、提供互教互学、鼓励进步等途径,使课堂教学充满愉悦和成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高职教师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