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大概念”的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

2021-08-09蒋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大概念

蒋悦

摘 要:文章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的价值,并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案例法提出解决的策略:围绕“大概念”设计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大概念作为一种高位的、核心的思想和概念,能够组织知识、促进迁移和培养高阶思维,避免博物馆实地考察过程中的知识碎片化、理解浅层化和认知低阶化,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实地考察;大概念

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由此可见,教育不仅是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更是它的首要目的和功能。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内进行实地考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但博物馆中展品众多,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其常设展览有雕塑、青铜、陶瓷、书法、印玺、绘画、家具、玉器、钱币、少数民族,每个展厅着力体现各艺术门类的完整发展历史,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①。而从众多展品中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卓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在博物馆内进行学习成为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1 开展博物馆实地考察的意义

1.1 博物馆实地考察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继而开始寻求通过与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博物馆的合作来改进传统的学校教育。

在英语的语境下,“museum”被界定为“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在现代中文的语境中,“博物馆”侧重于文化类的、静态类的专门博物馆,并不包含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在本文中,作为笔者研究对象的博物馆的含义更倾向于英语语境中的museum,不仅包括科技馆、天文馆、美术馆等在内的封闭性的场所,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露天场所。

博物馆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一种非正式教育,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可划分为观众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博物馆实地考察被视作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中间阶段,在一些研究中也会使用“学校实地参观”“场馆学习”等概念来表述这一活动。

博物馆实地考察是博物馆教育最普遍的活动形式,其一般组织形式是学生团体在教师的组织下,在博物馆内进行考察学习。在博物馆内学习,其作用不仅仅是支持课堂教学,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提供了比传统学校环境更为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1.2 博物馆实地考察的教育价值

从短期影响来看,实地考察对学生认知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如对事实或概念的学习。另外,博物馆实地考察同样对社会和情感学习也有积极影响,如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增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改善学生对某一主题的态度。

从长期影响来看,博物馆实地考察在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内容的记忆上对学生具有持久的影响。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回忆起早年博物馆实地考察的事实和细节,如展览名称、参加的活动和导览内容等。这些记忆提供了“有意义学习”的证据,即对认知信息的长期记忆,可用于未来需解决问题的任务。

毫无疑问,博物馆内的环境为构建非正式的学习场所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设计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使其学习结果有效是至关重要的。

2 博物馆实地考察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但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普遍性问题,阻碍了其学习结果的有效化。

2.1 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整体认知

博物馆中藏品丰富,教师希望在实地考察中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到所有的知识点,常常会不分重点地对每一件展品进行讲解,致使博物馆实地考察如同走马观花式的博物馆半日游。因为强烈的“认识知识点”的情结,学生学到的是太多零散和庞杂的知识,很难在连续的整体中去构建知识,教学容易陷入细枝末节中,学生无法形成对实地考察活动的整体性认知,从而偏离博物馆实地考察的教育目标。

2.2 理解浅层化,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时,为了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很多教师往往会简化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导致学生常常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缺乏对活动有意义的深刻思考,较少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根据、思想方法和价值意义。虽然学生在博物馆实地考察过程中的体验是有趣的,但在知识表层化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实现知识迁移。

2.3 认知低阶化,难以培养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有能力分析新的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时,特别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知识。低阶知识是一种事实性的、孤立性的、显性化的知识,长此以往,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以上三個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次成功的博物馆考察活动都应是精心准备的结果。因此,开展博物馆实地考察时教师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来设计活动、选择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大概念”是教师可以进行尝试的一个视角。

3 基于“大概念”的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

3.1 “大概念”的定义

大概念(big ideas)也被翻译为大观念、核心概念等,起源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随后,一些教育学者沿着这一思想不断思考、探索,让“大概念”的思想不断成熟。

在科学学科方面,温·哈伦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14个科学中的“大概念”,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物体可以对一定距离外的其他物体产生作用”“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等,该书认为“大概念”是一种上位的、抽象的、概括的概念,帮助学习者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避免学习经验的支离破碎,并且可以运用于新的情况,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在人文学科方面,美国在2014年公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中基于“大概念”提出了艺术学习中的“持续理解”和“基本问题”,旨在帮助学习者围绕“大概念”将知识按照某种逻辑进行组织,形成集群性思维能力,避免知识的碎片化。该标准认为,围绕“大概念”组织和整理思维的能力是“专家型学习者”和“初学者”的区别之一。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将“大概念”定义为“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①。

综上所述,“大概念”是一种上位的、核心的思想和概念,能够统摄下位的概念,将相关的知识联系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究,使之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3.2 “大概念”是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的有效载体

鉴于如今博物馆实地考察存在的问题和大概念的定义,笔者认为大概念的教育理念是博物馆实地考察的有效载体。以2020年在上海举办的“《日出·印象》莫奈展”为例,提出基于大概念的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

3.2.1 利用大概念组织知识

利用大概念组织知识指教师需要围绕大概念选择博物馆中的教育资源和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而非离散的经验,以促进学生的持久记忆和深度理解。

首先,教师应围绕大概念进行教育资源和知识点的选择。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博物馆实地考察学习前,需要思考本次考察学习的大概念,围绕大概念的需要挑选合适的教育资源和知识点,这是教师对博物馆教育资源和知识慎重选择的过程。其次,教师需要围绕大概念将知识进行整体性地连接。围绕大概念组织知识并非在外部形式上强行拼凑,而更应该体现知识内在的整体性,建立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具有逻辑内聚力的知识体系,将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这是对知识进行深度组织的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去“《日出·印象》莫奈展”实地考察时,大多根据时间轴,把每一幅作品都讲解一遍,然而因信息量庞大且知识点离散,教学效果较差。不妨设置一个大概念,如科学发明对印象派艺术表现具有深刻影响,以此教师选择适合的作品和知识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印象派的作品在当时与众不同的原因:这一切都与当时的科学发明有关,照相机发明后,“画得像”不再是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艺术家开始探索艺术的本质,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洞察世界;管状颜料的发明让艺术家再也不用在室内苦苦研磨颜料,带上便携的管状颜料可以轻装上阵去户外写生;而蒸汽火车和蒸汽船的发明使艺术家得以了解亚洲和非洲艺术,这也为印象派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3.2.2 利用大概念促进知识迁移

利用大概念促进知识迁移指学生在博物馆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通过大概念建立知识体系、深度理解知识,将新信息汇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中,能使学习者理解过去发生事情的意义,也有助于在新的情境中应用该知识。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日出·印象》莫奈展”时,设置了“科学发明对印象派艺术表现具有深刻影响”的大概念,学生在实地考察后意识到,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有学生还回忆起几年前参观过的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展,正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理论奠定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理论基础。在欣赏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时,学生若不了解当时物理学界对于空间、时间和物质等观念的研究,不可能真正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能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艺术学习,深刻思考这些艺术流派产生的原因,理解艺术并非与世隔绝,而是社会的产物,同样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因此,有效的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不能为了活动的趣味性而让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而是应该注重活动设计的深刻性,立足于大概念,促使学习者能够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乃至最终更为广泛的迁移。

3.2.3 利用大概念培养高阶思维

在博物馆实地考察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而非停留在现成的结论或答案上,在活动伊始,就应让学生带着大概念去思考,创建有意义的学习。

组织“《日出·印象》莫奈展”实地考察时,很多教师往往会将美术语言和作画技巧作为教学重点,着重让学生欣赏每一幅画的美术语言,让学生模仿其作画技巧,停留在低阶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对作品思想的探究。须知艺术与思想有关,艺术家通过美术语言和作画技巧来表达思想和洞察世界。

围绕“科学发明对印象派艺术表现具有深刻影响”的大概念,学生在欣赏莫奈作品时,不单单停留在基础的美术语言和绘画技巧上,会一直带着高位的概念去分析这些外显的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印象主义者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在户外作画,他们以直接经验为主,反叛当时学院派的绘画程式,使用大胆的笔触、明亮的色彩,快速捕捉眼前真实的世界,作品的速写风格又折射出当时世界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剧烈变革,美术语言和绘画技巧成为他们准确表达思想和洞察世界的工具。

正如19世纪的评论家朱尔-安托万·卡斯塔纳雷(Jules-Antoine Castagnary)在回顾1857年的官方沙龙时写道:“没有必要去回顾历史、在传说中寻找庇护,或是唤起想象的力量。美就在眼前,而非头脑之中;美就在当下,而非过去,美在真实,而非梦幻。”①以莫奈为首的印象主义者的确在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一场“忠于真实”的革命。继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美是什么?你从莫奈作品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真实?莫奈如何在画面中表现世界的快速变化的?如果让你来表现当今的世界,你会用哪些美术语言和绘画技巧?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讨论、质疑、碰撞,也应允许问题悬置。

在这场围绕大概念的博物馆实地考察过程中,诸如美术语言和绘画技巧等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观察、探究、表达对大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其高阶思维。

4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博物馆实地考察的教育价值、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概念定义和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围绕大概念设计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可以有效地组织知识、促进迁移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博物馆实地考察的学习结果有效化。

然而要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实地考察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教师在博物馆实地考察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角色,其观念和行为对于改进博物馆实地考察效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仅仅将博物馆实地考察视作学校课程的补充,仅为一次休闲的娱乐活动而非良好的教育活动。笔者建议大概念的教育理念应贯穿博物馆实地考察前、中、后三个连续的阶段。实地考察之前,教师应充分梳理知识点,提炼大概念,围绕大概念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概念的先行组织者;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应围绕大概念开展教育活动;在实地考察后,教师也应当及时跟进,围绕大概念加强考察过程中新建立的联系,为将来的学习提供经验背景。这样才能将大概念切实地落实到博物馆实地考察中,提升博物馆教育的价值。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大概念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