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模式:从教学原点到德育远点的桥梁

2021-08-09沈春方

教育界·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沈春方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们社会道德素养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生活是德育教化的沃土,教师应因势利导使用合适的方法与途径加大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生活为教化的基石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外化为自身的文明的言行举止。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互结合,并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始终与实际生活相勾连,以此达成从教学原点到德育教化远点的飞跃并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一、引言

生活是试金石,它能去伪存真,甄别美丑;生活是练兵场,它能升华生命,分出优劣;生活是好课堂,能教授相依,评判好坏。德育的教化离不开生活这个真切的教育阵地,当德育的教化在或模拟或真实或创设或营造的生活场域里,学生便会借着由此从心底生出的真切感、本真感、活水感,灵动激切地感知教育的目标,从而以此为原点再作用于真实的生活所需、所想、所感之中。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存在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有效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参与度不高,甚至厌学情况比较严重,这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但是从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其内涵相对广泛,普遍都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联,并且具有极大的实践性、生活性和指向性。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实施该教学模式最基本功用便是能够促使学生将课堂活动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能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里得到不断提升,最终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生活无处不在,生活场景的舒适度对于学生而言具备较高的学习效力。当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气息里,他们的学习激情与求知动力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生活的助力与催化,从而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此外,当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境遇中,他们迁移知识并最终把它们转化生成生活能力、品德修养、道德素质的概率会得到增强。

三、理论与实践失衡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存在主科与副科的意识,另外也没有对课程教学方式等进行更加主动和深入的思考,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还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存在非常严重的走过场行为[1]。正因为存在这类轻视意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效率得不到保证,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最后失去学习兴趣。还有很多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并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没有将其中的价值与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所以就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四、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意识等都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将学生曾经亲历过的生活体验作为授课基础,并将教材内容与课堂主题相互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程意识[2]。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征对上课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让学生先对课程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与热情,然后不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感消除殆尽,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意识。

譬如,教授《我学会与人相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准备一件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事情,接着上课时随机邀请学生进行分享,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将日常生活带入课堂之中。这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们感觉到非常亲切,与此同时,学生通過再现生活场景,再话曾经情绪,再见生活症结等切身的经验,把教育的目的性化作生活经验里的零碎感知,从而达到教化于无形,润物细无声之效,并可以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既增长了见识,又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情感交流。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在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法治道德素养[3]。所有的理论都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列举一些合理的案例,引导学生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经验中去。譬如教授《成长中的新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生活场景,以课本剧、电影片段赏析、音乐会感知回忆等形式,引导学生调动出生活经验,从类比、对比、反省的思维流程中习得生活教化,并以此为感知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集体评议、个别评价、师生互评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对不良行为的认识,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尽快掌握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好奇心会激发求知欲,求知欲会产生无尽的学习驱动力。以问先导,导入生活场景的教学也会让学生在切实体验中收获更多德育熏陶契机。如教授《我们的生活不一样》时,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列出一系列诸如“在过春节的时候各个地方都有怎样的风俗习惯?”等问题,让学生以提前预习、现场求证、资料补充、现身说法等教学路径,在多样纷繁、多彩各异的精彩生活里寻求心灵归宿、精神慰藉、情感寄托。等该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有关世界人种、民族以及各自的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从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明确人种虽有不同,但是彼此相互平等。以问题为旨归借教材做问答求证的底色,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场域再现作为教学的有利媒介,把亲身体验的教学感知觉带入学生的教与学的每时每刻,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接近真实的带入感中走进课文的中心主旨,习得德育指向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拓宽生活化外延,丰富学生的使命感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并对所学知识形成可实用经验意识,存在大脑里。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将生活的外延拓展成应对生活、提升精神世界的媒介,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认知世界、感受人情、美化心灵的能力。譬如,在给学生教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时,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去历史博物馆参观,了解当地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寻找我们民族发展的根源,让学生从中充分了解到我们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民族基石的坚固性,以此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生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优良的品格与精神,尊重和敬仰先祖的敬畏之心。

活动这种近乎生活本身的教学形式,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爱参与的教学路径,还是学生拓宽眼界、发展思维,形成三观的重要契机。这种综合性融合多维视角的生活外延与拓展,把学生完全置身于经验里,从而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实信心、民族自豪感等优良品格的同时,把学生精神世界丰盈成可以面对现实境遇的平衡状态。这些课外活动的教学形式必然会把学生引入生活化模型可以塑造的德育教学点中,从而散射出多向立体的教学效果。

(四)延展生活化活动,催发学生的价值感

教师除了要在上课的几十分钟时间之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后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复习,以此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去。如在教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给大家布置一些活动作业,让学生们课外找寻祖先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如中医传奇故事、四大发明发展史等。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學过程,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之上,并引导学生从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还有学习探究过程中体味生活与学习的相依相生,相存相形,在让学生进一步促进对教材知识的了解的同时,最终提升民族自豪感。可以把生活化延展到历史的纵深之中,借助古人历史的经验总结或精神品格来感召学生的心灵,净化道德情怀。以此为基础,能够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历时生活积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均指的是把所学化作生活的言行与能力的蜕变过程,这些过程的出现离不开生活化的磨砺与淬炼,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建构作用亦然如前。

为了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理论内容相互结合,积极使用鼓励或追问激趣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的来说,要想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就必须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教学流程生活化全方位渗透。在生活化的情境再现里,在生活化的教学历程中,实现从教学原点到德育养成远点的飞跃,从而让学生借助经验与新知的交融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高嵘.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7(15):76.

[2]王礼敏.浅谈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30):182.

[3]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201-202.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初中英语阅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