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肛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

2021-08-07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528200刘新娥黄惠玉邓方依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5期
关键词:血尿导尿管尿道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528200)刘新娥 黄惠玉 邓方依

前列腺增生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最有效的方法,但TURP术拔除导尿管后会出现急迫性或压力性尿失禁,且尿失禁发生率可高达19%,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术后生活质量[1][2]。研究指出[3],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肌训练可显著降低TURP术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及有效缩短患者尿失禁持续时间。但临床实践发现[4],术后留置尿管期间行提肛肌训练可增加患者血尿及膀胱痉挛发生率,从而影响患者提肛肌训练依从性及效果。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不同提肛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TURP患者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旨在为TURP术后提肛肌训练最佳时机选择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6月~2020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均为同一水平主刀医生行TURP术;②术中未损伤远端尿道括约肌,术后持续冲洗膀胱2~3d,术后留置导尿管5~8d;③术后无尿路感染,拔除尿管后无明显肉眼血尿;④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尿道狭窄、尿道梗阻患者;②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器质性排尿功能障碍;③合并膀胱恶性肿瘤。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及对照组(n=48),观察组:年龄52~78岁,平均(65.3±3.5)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4.8±0.8)年;学历:小学10例,初中10例,高中15例,大专或以上13例;对照组:年龄50~78岁,平均(65.2±3.8)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9±0.5)年;学历:小学11例,初中11例,高中16例,大专或以上1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具备3年以上的泌尿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并由主管护师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照组于术前3d、手术当天早晨行强化训练1次,术后麻醉清醒后继续指导患者行提肛肌训练,对于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者则继续行提肛肌训练,直至患者拔除导尿管后60d。观察组术后拔除尿管并出现尿失禁时再指导患者行提肛肌训练。提肛肌训练方法:①坐位:全身放松坐在椅子上,微分双膝,上身稍向前倾,双手自然平放在双膝上,收紧会阴肌肉直至会阴肌肉离开椅面,5~10s/次,重复40次。②仰卧位:双膝分开45°,收紧会阴肌肉5~10s,之后放松10s,重复40次。③站立位:患者取站立位,微分双腿,收紧会阴肌肉,维持10s,然后放松,重复40次。患者每天可采取不同姿势于早、中、晚训练,每天连续训练大于40次。训练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出院后指导患者详细记录日排尿量、次数、漏尿次数。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追踪回访3个月,回访期间了解患者训练依从性及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技术指导。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尿失禁发生率、尿失禁时间、膀胱痉挛、血尿发生率。膀胱痉挛是指TURP术后膀胱区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尿意、便意急迫感,同时出现膀胱内压升高,冲洗不畅甚至出现反流现象。血尿是指膀胱冲洗液颜色加深或尿管引流液颜色加深为鲜红色血液。②依从性:是指患者对规定执行的医疗行为执行程度,完全依从是指患者完全遵医嘱完成。③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5]: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d、第15d、第30d、第60d应用IPSS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IPSS评分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5级评分法,总分0~40分,分值越高患者前列腺临床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组间并发症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失禁发生率、依从率、尿失禁时间、膀胱痉挛、血尿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尿失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血尿、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尿失禁发生率、依从率、尿失禁时间、膀胱痉挛、血尿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P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7d、第15d、第30d、第60d IP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PSS评分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P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第7d 术后第15d 术后第30d 术后第60d观察组 48 34.25±4.98 26.59±4.12 20.26±4.03 16.25±3.89 13.26±3.24对照组 48 34.10±5.02 30.10±5.36 25.98±4.22 20.45±3.82 16.98±3.10 t 0.147 3.597 6.791 5.337 5.747 P 0.883 0.005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尿失禁是前列腺TUR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对患者进行提肛肌训练能不断收缩远端尿道括约肌,促进创面炎症水肿吸收,减少局部炎症水肿对括约肌的影响,从而起到控尿作用,因此有效预防尿失禁[6]。既往临床对前列腺TURP患者术后提肛肌训练时机选择在患者麻醉清醒后,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术后带尿管期间行提肛肌训练会由于外力牵拉而导致导尿管在尿道内上下移动,导致尿管摩擦尿道壁,引起膀胱黏膜损伤,导致尿道水肿、出血等不良反应[7][8]。此外,在训练时导尿管移动会导致气囊与膀胱壁接触,刺激膀胱壁强烈收缩,引起膀胱痉挛,而膀胱痉挛加重会引起尿出血,影响患者术后康复[9]。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血尿、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可能原因就与训练时导尿管与膀胱壁摩擦有关。

提肛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均属于盆底肌结构组织,而盆底韧带及肌肉筋膜不仅调控尿道收缩,而且还是尿道外括约肌及提肛肌的链接组织,因此,提高提肛肌张力及运动性可增强盆底肌肉韧带及筋膜功能,能有效改善远端尿道括约肌控尿能力,降低尿失禁概率[10]。相关研究指出[10],提肛肌训练越早,训练频次越多,TURP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越小。然而,TURP术后尿失禁的发生常在导尿管拔出后发生,带导尿管期间进行肛提肌训练容易由于导管移动而损伤膀胱壁,从而引起血尿或膀胱痉挛[11]。为了能更好地预防血尿或膀胱痉挛的发生,本研究对TURP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并出现尿失禁时再指导患者行提肛肌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尿失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这提示提肛肌的训练不需要选择在留置导尿管期间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并不会增加TURP术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或延长尿失禁症状时间。考虑可能由于在拔除导尿管后出现尿失禁时再行提肛肌训练可减轻患者训练期间不适,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及积极性,因此提高了提肛肌训练效果。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第7d、第15d、第30d、第60d IP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提肛肌训练能有效预防TURP术患者尿失禁发生,从而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前列腺患者TURP术后拔除尿管出现暂时性尿失禁时再指导患者行提肛肌训练,可降低患者带尿管期间训练引起的血尿及膀胱痉挛发生风险,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及积极性,因此不会降低训练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血尿导尿管尿道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导尿管拔管指征评估表在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血尿:断断续续要当心
男性急性钝性尿道损伤后发生尿道狭窄的影响因素
长段外伤性球尿道狭窄行尿道内切开术的有效性和注意事项
陌生的尿道肉阜
尿道损伤诊治及合并症防治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