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聆听“,让“聆听”真正发生

2021-08-05陆峥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聆听唤醒

陆峥

【摘 要】有的音乐激情澎湃,有的音乐平淡如水,有的音乐娓娓道来,有的音乐简单明了……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所以它最大的特征便是“听”,假如学生没有一双会听的“音乐耳朵”, 那么再美好、再动听的音乐对他们而言也毫无意义。尊重学生,找准方法,让生命自然、快乐 地成长,学会“聆听”。

【关键词】音乐耳朵 聆听 唤醒

肖邦的第五钢琴练习曲被取名为《革命》,是因为它 在“音乐耳朵”里就像“花丛中的一枚大炮”;贝多芬曾 说过:“我要紧紧地卡住命运的喉咙。”于是他在第五交 响曲《命运》中就用音乐扣响了 “命运的大门”。

常听一些家长向笔者这样抱怨:“我家这孩子挺喜欢 音乐的,不过实在没什么音乐细胞,天生五音不全。”确 实,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人和人之间对音 乐的感悟却存在着差异,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 可能只是有些人的耳朵不会听音乐。那么该如何顺应天 性,通过音乐课堂帮助这些“沉睡的音乐耳朵”,让他们 也能学会“聆听”、自然成长呢?

一、安静的“聆听”

雷雨声老师在《走进音乐世界》这本书中这样写道: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以听觉为中 心,结合唱、奏、动、写、视、忆、创等多种音乐教学手段,引 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中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那么既 然是以听觉为中心,我们这些所谓的“丰富”的教学手段 就不能影响学生“听”,我们不妨还学生一个安静聆听音 乐的环境。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对小学生来说,“听”最重要 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用心专注地去听。可能有的学生在 课间的时候做了一些剧烈运动,情绪波动较大,那一进入 课堂就很难做到“凝神细听”。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慢 慢做“深呼吸”,或者播放一些较柔和、舒缓的曲子,让他 们感觉到周围安静的氛围,并将呼吸调整过来,为后面 “凝神细听”奠定基础。同时,也不妨给学生安静地放一 遍音乐,让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细细品味音乐。

除了 “凝神细听”,笔者在教学歌曲时,都会让学生 “默唱”——只动口型而不发出声音地在心里唱。“默唱” 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更好地聆听音乐, 在内心感受音乐的旋律、情緒、节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 聆听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同时也为后面开口唱 做准备。

例如,歌曲《杨柳青》是一首扬州民歌,笔者将“用 扬州方言演唱”作为拓展部分,所以课堂中多次让学生 跟着音乐动口型地默唱,通过默唱不断地总结出扬州方 言中发音比较特别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跟着音乐学唱。 通过“默唱”,不仅降低了学唱方言的难度,还让学生在 兴趣中提高了内心的听觉能力,唤醒了 “音乐耳朵”。

二、明确的“聆听"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 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尊 重学生的个性,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将学生的兴 趣爱好融入“听”中去。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 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 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灵敏的 “音乐耳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 学生,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一定是能自觉集中的。低年 段学生最喜欢游戏,游戏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其实许 多歌曲和歌谣都可以设计成伴随着动作的游戏活动,其 中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的游戏设计,另一部分可以是教师 和学生们的即兴创作。在律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 强弱、节奏、走向等,学生关注了这些音乐要素后就会开 始逐步唤醒沉睡着的“音乐耳朵"。

例如,在《小树叶》一课教学中,笔者在一开始就让 学生分别感受同一旋律用快、慢两种速度表现的效果,并 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律动表现情绪,当听到较舒缓的旋律 时用摇摆身体表示,当听到较欢快的旋律时用拍手表示。 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辨别音乐的节奏、速度,同 时感受到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

体态律动的教学让学生兴奋不已,有趣的音乐同样 让学生沉浸其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溜冰圆 舞曲》时,学生听到忽高忽低的音乐就想随着音乐向上、 向下活动,后面再为这段音乐配上《猫和老鼠》的场景, 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画出音乐运动的轨迹(旋律线)。这无 疑帮助了 “音乐耳朵”去感受音乐。

当然,“音乐耳朵”还离不开教师更好地把握每一首 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歌曲或乐曲之前一定要清楚: 这首音乐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课堂上 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要听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力 度,还是旋律线、乐曲结构?明确了 “听什么”之后,学生 才能带着目标去听音乐,他们的“音乐耳朵”才能真正得 到锻炼。

例如,在欣赏《牧歌》这首歌曲时,笔者就先介绍了 《牧歌》是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作曲家 瞿希贤将它改编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让这首歌曲形象 更丰满、色彩更丰富。此番介绍之后,笔者就让学生带着 以下几个问题听歌曲: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的心 情是怎样的?什么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有什么特 点?学生听了介绍后带着问题去听赏,会更加认真,目标 也更明确。

又如,乐曲《瑶族舞曲》中的主题一和主题二也有着 明显的对比,于是笔者在学生听之前便设计了一个表格, 其中有一些选项供他们选填。学生在欣赏时,便很快将 中速和稍快分别放在主题一和主题二的速度方格中,这 就是学生“音乐耳朵”不断唤醒的成果显现。

三、器乐助“聆听”

对音乐院校在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学习的 专业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听觉的感受也是不 一样的。例如,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打击乐演奏专业的 学生及民族、美声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听觉中音高、旋律、 节奏、和弦、和声等的表现力都很一般,在对听觉较好的 学生进行了解后发现,他们大多数在幼年时期学过乐器, 且大部分学习的是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所以,一个学 生的“音乐耳朵”与其是否在幼儿时期学习过固定音高 乐器有一定的关系。

恰逢“乐器进课堂”,于是笔者及时将器乐——八孔 竖笛引入课堂。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木管乐 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 洲各国。在世界各国,无论是专业音乐表演,还是普通音 乐教育,八孔竖笛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维也纳音乐 学院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能 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 学会也比比皆是。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 为“柔和的笛子” “像鸟唱歌的笛子”。由于学习八孔竖 笛入门简单,又是一个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吹奏时以自 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响,所以笔者将竖笛作为唤醒学生 “音乐耳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说,在笔者的 音乐课上,学生通过学习竖笛,既培养了音乐学习能力, 又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唤醒了各自的“音乐耳朵”。

曾经有个学生说她特别喜欢听《爱的罗曼史》,因为 这首音乐就好像巧克力一般丝滑美妙,让她沉醉在其中0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奋战在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不仅要 为这些“音乐耳朵”提供静静聆听的机会,还要明确学生 需要掌握什么,同时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的成长顺 应自然,让那些不会听的“音乐耳朵”慢慢地学会听,让 “聆听”真正发生,让音乐的大门向每个学生打开。

[参考文献】

[1] 雷雨声.走进音乐世界[M].广州:广东教育出 版社,2005.

[2]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出版社,2005.

[3] 张前,王次焰.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聆听唤醒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议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大英博物馆“唤醒”中国古画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激趣带生,共历生命成长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打开音乐鉴赏的链接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