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和蚕宝宝一起成长

2021-08-05陶崇发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养蚕蚕宝宝桑叶

陶崇发

【摘 要】“养蚕”是科学课中一项周期较长的活动,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在养蚕活动中, 学生通过亲自照料蚕宝宝,观察记录蚕宝宝一天天长大,自己也一天天成长……

【关键词】学生养蚕一起成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养蚕单 元,我校在教研室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养蚕 活动。

对学生来说,养蚕活动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他 们大多是被照料惯了的独生子女,要他们每天照料蚕宝 宝的“饮食起居”,可能开始几天还能凑合,但要坚持一 个多月,恐怕就不简单了。为了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笔 者让每个领养的学生填写“领养证”。多数学生这样写 道:“我愿意领养蚕宝宝,并且负责把蚕宝宝养大,在这段 时间里,我一定精心喂养,细心呵护,仔细观察,坚持写 日记。”

其中一个学生在“领养证”上还写得挺特别:“我愿 意领养蚕宝宝,我要像妈妈照顾自己的小宝宝一样照料 它们,让它们健康成长,吐出最好的丝,结出最好的茧。“

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凭证领养,学生在体验乐趣的 同时,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学生们领到蚕宝宝后,异常兴奋,都忙着为自己的蚕 宝宝造一个舒適的“家”。他们有的用小纸盒,在盒盖上 戳一些小孔;有的用小夢筐,盖上一层纱网,然后,小心 翼翼地撒一些碎叶。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设想自己的蚕宝 宝将来的样子,希望自己的蚕宝宝长得最大、最好。随着 蚕宝宝的长大,学生们也在不断成长。

一、学生们观察更敏锐,心思更细腻

养蚕本身来说是一项比较细致的活。蚕对生长环境 以及食物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蚕宝宝生病, 甚至死亡。在这养蚕的一个多月中,学生们的观察力更 敏锐了,心思更细腻了。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次 我采桑叶,都会挑嫩的采,那样汁水会多一些。采回来还 会用自来水冲去上面的灰尘,然后晾干。每次喂桑叶前, 我都会把小手洗干净,生怕弄脏了叶子,以免影响到蚕宝 宝的胃口。除此之外,我每天还要帮蚕宝宝除砂,这活更 需小心,小的时候要用鹅毛轻轻抹,大了可以用叶子引过 来。这时,我才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但我的心里还是 比较快乐的。”

另一个学生对“蚕足”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他写道: “今天,我对蚕的足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发现它有16 只足。其中6只靠前,10只靠后,前足呈圆锥形,末端有 一个钩爪,可能是用来抓食物的;后足像一个个小吸盘, 能牢牢地贴在桑叶上,可能起到固定的作用。”

从学生们这一篇篇充满稚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 们是多么的细心和善于观察。

二、增强学生们产生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们在养蚕的过 程中,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发现了不少问 题,并且通过查找资料、做实验找到了答案。下面两则学 生日记中能体现这一点:

日记一:今天放学回家,我像往常一样去看蚕宝宝。 咬呀!怎么回事?!有三只蚕宝宝的背上出现了一道黑 斑,看上去好像很干、很渴,我再看叶子,那叶子已经干得 成锅巴了。这时我才想起早晨忘记喂它们了。我迅速拿 来新鲜的桑叶。过了两天,那黑斑竟然没有了,我猜黑斑 可能是由干燥和饥饿产生的。于是,我就把另外几条蚕 也放入干燥、饥饿的环境中,不久身上也出现了黑斑。由 此,我知道了,蚕宝宝比较喜欢阴湿的环境,不喜欢阳光 和干燥。

日记二:今天我的蚕宝宝多数已经入眠,这已经是 第三次入眠了。它们不吃也不动,抬着头,好像在眺望, 很有趣。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头脑一闪:“它为 什么要入眠? ” “如果不让它入眠会怎样呢? ”我很想做 个小实验。

于是,我挑了 4只刚刚入眠的蚕,用新鲜的桑叶和它 捣蛋。其中两只便不能入眠,开始在叶上四处爬寻,似乎 在寻找安全的地方。而另外两只,只要我停止干扰,它们 立即一动不动,戳它们一下,它们只是随着叶子摇动几 下,或避让一下。就这样,我干扰了近两个小时,然后把 它们另外放在一个盒子中……

等到其他蚕都结茧时,它们似乎还没吃够,并且结出 的茧明显比一般的要小。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们查资料、问老师、做实验,最后 明白了 “蚕比较喜欢阴湿环境” “入眠的质量影响茧的 质量”。从问题的发现到解决,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一种 新奇的探究欲望驱使下进行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三、 培养学生们的爱心,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是科学教材中一个新的课题,也是科学 素养之一。养蚕活动处处蕴藏着“珍爱生命”的教育。

很多蚕宝宝在一起养,吃起蚕叶来难免有些不均匀, 被挤压在桑叶下面的,往往会长得瘦小一些,且比较明 显。一般情况下,在除砂时会把这些瘦小的蚕宝宝扔掉。 而学生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它们拣出来另外养,这样 它们吃得会更好一些,长得也更快、更好一些O

蚕宝宝在蜕皮时,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剪断它的 丝,人工帮它脱皮。因为事先估计这样不能成活,学生们 建议,为了减少“牺牲”,我们全班只剪了两条,结果这两 条蚕宝宝都死了。在“没有茧子的蛹能羽化成蛾吗?” 的实验中,我们也是这样全班只剪了两条蚕宝宝。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培养学生们爱心的大好 时机。学生们“珍爱生命”的闪光点也从中得到体现。

四、 让学生们学会查找、搜集和处理信息

“査找、搜集和处理信息”在科学教材中被提到一个 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是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在养蚕活 动中,学生这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例如,不少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蚕就是蚕,为什么 加上'宝宝'呢?“学生通过走访、上网,查找到相关资料, 得到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答案。

(1) 蚕非常娇嫩,就跟宝宝一样,对生活环境和食物 的要求比较高,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且温度要适宜, 稍有不慎,便会生病,甚至死亡。也就是说,要像照顾宝 宝一样照料它们。

(2) 蚕就跟宝宝一样,生长速度极快,几乎是一天一 个样。早晨还只是淡黄色,晚上看就已经黄白发亮了,并 且长粗、长大了。你说它像不像我们的小宝宝啊?

(3) 蚕的浑身都是宝。它除了能吐丝外,其他方面 用途也极为广泛。自古以来,僵蚕、蚕蜕、茧皮、蚕沙、蚕 蛾等都是中药。现发现蚕蚁对人的生理功能有特殊作用; 五龄蚕具有降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近年来又开发出 用蚕蛹生产虫草等。

综上所述几点原因,难怪人们称它为蚕宝宝。

再如,蚕蚁刚发下去没几天,突然一个学生兴高采烈 地拿着蚕来找笔者,说:“老师,快看,我的蚕吐丝了,快结 茧了。”笔者一愣,怎么这么快? “你看,它吐丝了。”学 生指着那一根根细细的丝。“是啊,这是丝,而且是吐的。 但不会这么快结茧。”学生很茫然:那是什么?笔者也不 太清楚,就鼓励他说:“你回去查查资料。” “对,去上网 査! ”第二天,他又兴高釆烈地跑过来说:“老师,我知道 那是怎么回事了。原来蚕一生下来身上就有一根短短的 细丝,作用是将它固定在食物上,以免被风吹跑。在蜕皮 时,会吐出更多的丝,把自己的腹脚缚在附着物上,起到 固定作用。”可见,学生们的能力不可低估,他们的潜力 是无穷的,我们应当让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们还 查到了许多和蚕有关的知识。如:蚕的原产地、蚕的种类、 丝绸的性质和丝绸的用途等。

五、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交流

由于养蚕活动时间较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培 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我们将养蚕的各个阶段的 知识进行了及时交流和评价,初期举办了 “养蚕知识我 知道”的知识交流,中期开展了 “我与宝宝同成长”交 流活动,交流养殖方法和心得体会;活动结束时举办了 “我是养蚕小专家”的成果汇报活动,学生有了合作、交 流的平台。

在各个阶段的交流中,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 展示自己的活动过程及成果,有小报、有朗读、有小品,还 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发现……其中一个学生的发现《辨 别雌雄蚕宝宝宀书,笔者觉得很了不起。书中介绍了 “如 何辨别蚕蛾的雌雄”,但蚕宝宝的雌雄怎么去辨别呢?其 实笔者一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询问了许多养过蚕 的老人,他们都说“宝宝怎么分雌雄?只有蛾子才能看 出来。”这个学生不仅给大家介绍了辨别的标志,而且讲 得生动、有趣——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白 色小点,叫百渡氏腺,雄蚕在第8、9腹節的交界处,有一 个乳白色的囊状小体,叫昨氏腺。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不 仅观察细致,而且查阅了很多资料,不得不令人佩服,而 他在交流时的绘声绘色,更让人佩服。

学生领到蚕蚁,经过精心照料,长成白白胖胖的蚕宝 宝,结出洁白无瑕的茧子,变成活泼可爱的飞蛾。学生在 这一过程中,各方面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 提高,学生们也像蚕宝宝一样在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养蚕蚕宝宝桑叶
养蚕不易
养蚕记
爱吃桑叶的蚕宝宝
嫘祖养蚕的故事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养蚕记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桑叶,一般都像米做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