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

2014-05-13夏珍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聆听字典时代

人生来一对耳,除非疾障,“听话”这件事是最简单且无法逃避的生理反应。但是,“听到话”“听懂话”和“听进话”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有声音就必然听得到,“声音”是物理现象,看不到的风只要吹得大一点都能听得到,这叫“耳边风”,听到了又如何?还是一吹而过,不入脑不上心。

所以,听到不够,你还得听懂。“听懂”这件事颇有点难度,比方说,有些人上起数学课就如鸭子听雷,一片茫然;也有些人上起国文课的古文就屡听屡睡,睡不见得是累,而是无意义的声音正好催眠。

语言极其特殊,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会影响人的认知。举例而言,有人喜欢在提出意见后问一句,“你觉得呢?”这个问句有时候是为了争取认同,有时候却意在否定,要判准到底该说“yes”或“no”,还得拈拈对方的性格、语言惯性,西方人和东方人打交道就经常陷入这样的困惑。

最简单的男女交往也有类似情境,过去常有这样的笑话,女人说“不要”的时候就是“要”。不过,时代变了,千万不要误信旧时代的笑话,现在听到这么简单的话就不要多揣测,当女人说“不要”的时候,万万不可反面思考,以免惹上骚扰官司。

话听懂了,不表示“听进了”,后者牵涉听话之后的行动或主张。长辈累积一辈子的经验教诲,晚辈大概没有听不懂的,问题是,听懂了之后却未必愿意依言而行,这叫人的“自由意志”,属于天生而来。大凡人从小到大要经历过几次“叛逆期”,也由此确立“自己”。

此外,人的生理(大脑)结构中有各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机制。“偏听”绝对不只是权力者的特殊僻性,而是人人皆备的人性。这是老天爷给人类的礼物,所谓祸福相倚,上帝对凡人绝不是不计代价的仁慈,过度发展上天的礼物即成“刚愎自用”,超过生理自我防卫的界限,而成“性格缺陷”了。

不要小看这种缺陷,耳朵装不进他人声音的人,其实是孤单甚至可怜的,因为他的“唯我”反应,必然激发别人的防卫机制,让他愈想达成的目的愈达不到。

“聆听”遂成为一门格外重要的功课,特别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里。因为社交网络的发达,任何人都可以透过网络说话给任何人听,即使那些听你话语的人是谁、在哪你都不知道。人人都可以因为上传一张猫猫狗狗或哭或笑的娃儿的照片而爆红,连吃顿饭举座都凑热闹拿起手机拍张照、打个卡,公告周知这家饭馆、这道菜好吃不好吃。每个人都这么急切地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结果却是大多数的声音是不被听懂、遑论听到的。

曾经在一个饭局里,餐厅美、气氛佳、菜肴高贵,宾主尽名人,尽管没有人拿起手机拍特色餐点,但个个争抢发言,奇特的是所言主题天马行空,毫不相关,有人大谈媒体生态的恶化,就有人狂聊教育崩坏的重要;有人炫耀自己人脉跨江湖,就有人转弯要谈艺术文化。而且,同一时间发“声”,没人理睬自己的话题是否打断了别人的主题,也没人理睬别人是否接续自己的言语。你连切入插个嘴的机会都无,只得再闷头啖菜,所有的声音如过“耳”云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餐会如此“热烈”,完全不必费脑筋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想点什么聊聊。

这个特殊的经验,让我体会到为什么这个社会“沟通”这么困难,曾经被长辈教训“有耳没嘴”的囝仔(小孩,闽南方言),如今成了“有嘴无耳”的中老年,当“不听”成了习惯,连“偏听”都显得奢侈。

新媒体时代连“各说各话”都能在网络发扬光大。过去,陆港民众来台观光,对台湾“扣应”节目印象深刻,从(各国)元首到外星人什么人都能骂,还彼此对骂,实在嫌吵了关上电视跑跑网络,还有一片清静的空间。

不过,自开年3月之后,网络上的清静都愈渐压缩,各路立场不一的网友乡民从激动的各自表达立场,到愤怒的各自表达情绪,相互洗版叫阵后互删脸友。“翻脸(友)不认人”这句老俗语立刻有了新媒时代的新解。

众声喧哗,乱中有序,是咱们习惯了的生活,骤然成了序中有乱,“路过”(即游行)旋即“占领”(比如“立法院”);打退了,“占领”又成“路过”,街头突袭仿佛成了周末消遣,路过区内风风火火,路过区外忧心不已,谁也不听谁的,“善意”这两个字在彼此的字典里渐渐模糊。难过吗?教你两个关键词:“路过了没?”“翻脸了吗?”只要掌握这两个通关密语,大抵还是可以在各区通行无阻。

朋友如此讥笑我:“言论市场有你这种蝙蝠,还有真理吗?”我的回答是:“真理从我的字典里模糊了,现在我的字典里有两个别人没有的字:聆听。”

夏珍

(曾任《中国时报》总编辑,时报周刊社长,现任风传媒总主笔;曾出版《宋楚瑜中兴纪事》等13本著作)

猜你喜欢

聆听字典时代
字典的由来
大头熊的字典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议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正版字典
打开音乐鉴赏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