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历程中的那些“第一次”①

2021-08-04孙双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第一次专业成长

摘要:在40年的从教历程中,遇到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上公开课、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第一次同课异构等, 这些小故事中有大道理,蕴含着成长的哲理。它们是人生历程中的一粒粒珍珠,像一个个台阶垫起了人生的高度,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帮助走向人生的高远,攀登人生的高峰。

关键词:专业成长;从教历程;第一次

人的成长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街,第一次受到批评…… 因为是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终生难忘。李白第一次被皇上召到宫中,兴奋得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第一次听闻安史之乱平复的消息,激动地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陶渊明第一次辞官归家,欢喜地吟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40年的从教历程中,我也遇到许多的“第一次”,今天写下来和同行分享,希望对青年教师们有所启示。

一、第一次上公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个“第一次”发生在我上师范二年级的时候。当时,丹阳师范学校要开展师范生实习活动, 同学们对于怎么做老师去讲课,心里都没底。老师为了消除大家的畏难情绪,决定从我们这一届300名师范生中选两位来上公开课,给大家做个示范。

那天晚自习时,我正在教室里练毛笔字,突然发现丁德年老师在教室门口朝我招手。我跟着丁老师去了学校的广播室。一会儿工夫,来了12位同学。当时我们一共6个班,丁老师在每个班都选了两位优秀的同学,进行面试。记忆中,我们的面试包括粉笔字、朗诵课文、即兴演讲、现场回答老师的提问。

面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丁老师告诉我,我被选上了。另一位被选上的是三班的徐翔同学。我们作为这一届师范生代表上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习作课《雨中》。徐翔上第一课时,我上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对文本的理解,第二课时是习作,要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丁老师组织我们备课,并且要求准备详案。刚刚师范二年级的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备课,更不要说什么详案了。我去请教丁老师。丁老师说, 详案就是要把上课过程中老师说的话与学生回答的预想都写下来。我感到很为难。我还不知道怎么上课,更不知道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所以,我的详案就迟迟写不出来。过了几天,丁老师问我:“徐翔同学的教案已经写出来了, 你的教案怎么还没完成呢?” 我把我的困难跟丁老师说了,丁老师讲:“不能预设也要想办法,想象课堂的情景也要把教案写出来。”我冥思苦想了一礼拜,教案还是卡壳,没有完成。丁老师后来看我再怎么磨也磨不出来了,就帮助我一起写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教案。

公开课设在县实验小学的礼堂,里面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听课的除了我们这一届的300 名师范生,县实验小学的老师和领导,还有丹阳师范学校的许多老师,包括校长都来了。我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上现场上课时出色的发挥,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反响很好,我也比较满意。

上完课的那天晚上,我一身轻松,正在丹阳师范学校的操场上与同学一同散步,迎面碰到了李俊建副校长。李校长把我叫住,对我说:“小孙,你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对你表示祝贺。但是不能骄傲哦。”当时十七八岁的我还不能真正理解老校长的良苦用心,脱口而出:“李校长,我还小,还没有骄傲的资本。”这是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我的成长之路刚刚开始,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太多,确实没有骄傲的资本。但我一直铭记着老校长的话,要谦虚、谨慎。

这次公开教学,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上讲台。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实,这一次成功的公开课给了我信心,让我看到了自己有做好老师的潜质,坚定了我做老师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这次经历为我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起飞平台。我想,我是从300 名同学当中筛选出来的,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辜负老校长的期望,不辜负老师的培养,也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二、第一次受委屈——在“挫折”中磨炼心智

人生当中肯定有许多委屈,我也不例外。

工作中第一次受委屈,我也记得非常清晰,那时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我教三年级语文,并兼任班主任。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三年级的男孩大约十岁,正是调皮好动、不受拘束的年纪。我接的这个班里,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马马虎虎的男孩不少。因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我一心想把这个班带好。

开学第一周的一天,放学后我留了几个男孩补课,希望给他们查漏补缺。我教得很投入,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我正收拾教具和作业,准备离开教室的时候,校园里传来了谩骂声。这声音由远及近,很快就到了我的教室里。原来是留下补课的一个孩子的父亲。

这位父亲怒气冲冲地埋怨我事前没有跟家长联系,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就擅自把孩子留在学校,家长眼见到了饭点孩子还没到家,非常担心。他大声斥责我不负责任,甚至有些话骂得很难听。那是1981 年,不是家家户户有电话,手机还很少见,很难及时联系;那时候我也年轻,不知道怎么很好地与家长沟通。就这样,在这位父亲的指责和谩骂下,我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心中的委屈化作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呆呆地站在那儿。

家长把孩子领走之后,我委屈地在教室里大哭了一场。一位住在学校的副校长看到这个情景,就过来安慰我,还把晚饭端给我吃。

那天晚上,我寫下了工作后的第一篇日记,不仅把整件事详细地记录下来,还仔细地反思了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后来我想,如果我提前一天与家长沟通好,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还是自己缺乏经验,考虑不够周全,没有换位思考呀。

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受委屈,如果只是默默承受,那这些委屈便没有价值;如果受到委屈后,反思自己,发现工作的不足、与人相处中的不周到,那么,委屈也能促使自己能够换位思考。换个角度说,这样的“挫折”经历也是成长过程中对心智的磨炼,是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课”。

三、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

我是1981 年工作的,到了1987 年,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的江苏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家珑老师到我们学校调研一项改革试验工作——“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我当时是学校分管教学的主任,有机会陪同校长接待朱老师,陪他听课,陪他访谈,陪他参观学校。朱老师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老师。吃完午饭,我在会议室陪朱老师聊天。朱老师问:“小伙子,有没有谈对象?” 我说:“没有。”那时的我已经25 岁了。朱老师继续问:“为什么没有谈对象呀?” 我说:“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人家看不起小学老师, 也不愿意嫁给小学老师。”朱老师又问道:“那你有什么想法? 你这辈子有什么人生追求呢?” 我当时正在看作家陆文夫的小说《清高》,便说:“我有点像《清高》小说的主人公,有点清高,不入俗。我有自己人生的追求,想在事业上更好地发展。”

没想到那次的接待竟成为我人生的重大契机。事后,朱老师跟我说:“那次接待你给我的印象太深。这么优秀的小伙子,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呢? 我一定要为这样优秀的小伙子搭建一个平台,让他脱颖而出。“朱老师回到省教研室后给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举办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建议,要给全省的优秀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让他们脱颖而出。

1987 年,江苏省教委出台了关于举办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大赛的通知。以层层选拔的形式,从学校,到县里,再到市里,最后到省里比赛。

我拿了学校第一名,上的是《小站》。接着,参加丹阳县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课外选文,叫《中国琼浆——丹阳封缸酒》。参赛教师全部集中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一个晚上备课,第二天上课。晚上备到11 点多钟,浑身疲倦,困意绵绵,我便到校园里溜达。溜达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丹阳师范的陈逸飞老师。陈老师问:“小孙,你怎么这么晚还在这里?” 我回答:“我参加县里的比赛,头昏沉沉的,备不下去了,出来转转。此”时陈老师讲了一句话,一下子让我振奋起来。他说:“小孙,人生能有几回搏? 今天就到人生拼搏的时候了。你就是一个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这堂课备出来!”

听了陈老师的话,我转身回房间。第二天借班上课,结果很快出来了,我拿了县第一名。然后,参加镇江市的比赛,教学内容也是一篇课外选文,叫《迟归》。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又拿了市第一名。

我独自一人背着书包,从丹阳坐车到扬州的仪征参加省里的比赛。我的背包里除了生活用品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盒人参蜂王浆。那时候,人参蜂王浆是我们推崇的营养品,可以提提精神。

我抽到的是中年段,比赛内容也是课外选文, 叫《小溪流的歌》。同样还是一个晚上备课。第二天,吃过早饭,我拎着黑板去教室,碰到朱家珑老师。朱老师问:“小孙,你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 我说:”朱老师,我昨天一整晚都没睡觉。“他大吃一惊,说道:你“这个小伙子,一个晚上不睡觉,今天怎么有精神上课?” 我说:”我正年轻,一个晚上不睡觉没问题,精神仍然很好。”

当天比赛,总共有6位老师上《小溪流的歌》。我第一个上完后,又把其他5位参赛老师的课全听了一遍,感到十分有精神。

到了晚上,《江苏教育》杂志的编辑许元新老师走到我的身边,他高兴地告诉我:“小孙,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从低、中、高的不同年段里,选了三个人上展示课。低年级是斯霞老师的徒弟上课,中年级是你上课,高年级是李吉林老师的徒弟上课。”我一下子没有了任何包袱。

第二天,时任省教委副主任吴椿亲自到场来听我们上课。那次比赛评了六个一等奖,我们三位展示的老师都是一等奖。那一年《江苏教育》第12 期的封面刊登了我们六位一等奖获得者的照片,并附上了朱家珑老师对每位参赛老师的评价。

“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和缜密的思维,把教学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朱老师表扬我的这段话,我记了几十年,这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和鞭策。

1989 年,全国举行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每个省一位代表。说实话,我当时没有抱任何希望,身边优秀的教师太多了。不久,镇江市教研室的王杰老師打来电话:“小孙,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选择你作为江苏省代表,参加首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惊讶又兴奋, 简直不敢相信幸运竟然降落到我的头上了。

参加全国赛课之前,我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练兵”,斯霞老师、陈树民老师、朱家珑老师和袁浩校长都前来指导。我到成都去参加全国比赛,上的是《白杨》一课。那次,有来自不同省份的4位老师上这节课。我拿到了一等奖,总分排名第二。这也为江苏小语人赢得了荣誉。

我的第一本专著出版时,朱家珑老师写了序言,谈到了这场省级比赛,题目就叫《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他说:“这一场省内的比赛,我就是因为孙双金而受到触动。所以,丹阳谁出线,镇江谁出线,我尤其关注。当得知孙双金在镇江比赛中出线时,我感到特别欣慰。我觉得我没有看错人,孙双金确实是个好苗子。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脱颖而出的,是有准备的老师。”

从1981 年工作到1989 年参加比赛,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一定是我们学校读书最多的老师。我是亲身践行了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同事们常常对我说:“孙老师,图书馆的借书卡上都能看到您的名字。“我说:”是的,我几乎看遍图书馆所有的好书。每次寒暑假,我都背着一大包的书回家。春节等所有节假日,我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四、第一次当省台主持人——播下的种子终会发芽

这个“第一次”是在1994 年。这一年,江苏省教委号召教师要像军队大比武那样大练教学基本功,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教师教学基本功包括三字一话、朗诵和才艺展示。当时,我是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全校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

我们学校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组织得热火朝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到六七月份的时候, 省教委想在全省所有小学中选一所作为代表,在江苏电视台“庆祝教师节”晚会上,向全省人民展示教学基本功。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我们丹阳师007范附属小学成为此次展示的代表学校。我作为带队校长,带领学校7位青年教师到江苏电视台参加教学基本功展示的拍摄。

本来,江苏电视台已经选择了两位主持人,女主持人是江苏电视台的陆群,男主持人来自江苏海院。可是几天后,导演对男主持人不大满意,他瞄上了我:“孙校长,你来讲几句话试试看。”我即兴主持了几分钟,没想到导演当场拍板:“孙校长, 这场晚会就请你来主持,你和陆群两个人主持这场展示活动。”

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从来没有做过主持人。由于江苏电视台的主持人对教师教学基本功不了解,因此这场活动的主持稿基本是我撰写的。写好主持稿,分工之后,我们还要一起排练。

就这样,我在江苏电视台住了一个星期。在那场晚会中,我的主持,我们学校7位青年教师的展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经历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 种下的种子,终会发芽。

我最羡慕的职业是播音员。我特别喜欢广播台的播音员,经常模仿他们,练主持,练朗诵。读师范时,我就经常借学校的电唱机,听他们如何朗诵,然后模仿他们朗诵。此外,我也会看电视台主持人如何主持节目,模仿他们主持。

这样的爱好对我的教学有巨大的帮助,并且对我的临时主持也有巨大的影响。我多次参加丹阳县演讲比赛、镇江市演讲比赛,并且频频获奖。“自己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果实”,这是真理。

五、第一次同课异构——纸上得来终觉浅

2003 年9月,我调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当校长。对学校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便开始走进课堂听老师们上课。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我用办公室座机拨打三年级语文办公室的电话,刚好是吴静老师接电话。吴老师当时刚工作一兩年,我说:“小吴,你第二节有课吗?” 她说:“有课,孙校长。我上新课《拉萨的天空》。”我说:“好,我就来听你上《拉萨的天空》,辛苦你给我准备一本语文书。”

第二节课,我如约来到教室。吴老师的课条理很清晰,重点也突出,我心想:这个青年教师的素质不错,是个好苗子!

课上完了,吴老师来到我的面前说:“孙校长, 请您给我的课提提意见。”我笑着对吴老师说:”小吴啊,今天我不提意见。“吴静老师一听,很奇怪也很惶恐:“啊? 校长为什么不提意见?” 我说:”我马上在隔壁班也上同一篇课文,你也来听听我的课, 如何?” 吴老师的眼睛瞬间睁大了,惊讶极了:“啊? 校长您还没备课呢!” 我说:“是的,我今天不备课, 直接上! 你把这个消息告诉学校所有语文老师, 没课的都可以来听我上《拉萨的天空》!”

校长第一次邀请大家听课,竟然不备课就和老师上同一篇课文! 这个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校园,没课的老师都来了,都想看看新校长怎么上课。

铃声响了,我在黑板上写下“拉萨的天空”五个字。我转过身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看看,孙老师写的这五个字和你们老师平时写的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瞪大了小眼睛,很纳闷:同样的五个字,好像没什么不一样的。我就逗他们:“什么叫聪明啊? 聪明的孩子一定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才叫聪明。”一个学生举手了,他说:“孙老师,天空两个字你是用蓝色的粉笔写的。”我走到他面前说:”他发现了不同的地方。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用蓝粉笔写?” 他说:“是不是因为拉萨的天空比我们南京的天空要蓝? 所以你要用蓝粉笔强调一下?” 我握住他的手说:“你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这位学生把胸脯挺起来,很自豪地坐下了。

“再看看这五个字还有什么不一样?” 这下,十几个学生举手了。我叫了一位女生。她说:“老师,拉萨两个字写得比其他字大。”我说:”猜猜什么原因?” 她说:“我猜‘拉萨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课文不是写南京的天空而是写拉萨的天空,所以你把这两个字写大了。”我夸她:“江南多才女, 你就是我们江南的才女!” 女生非常高兴。

我继续追问:“再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这回, 手举起了一大片。

第三个站起来的学生说:“老师,你把‘的字写得很小。这个‘的是不是没什么意思,所以你把它写小了?” 我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你这句话可不是小学生的水平,是中学生的水平。是的,中国的汉语当中有实词和虚词,‘拉萨和‘天空就是有意思的词语,‘的没有意思,是虚词。所以你绝对有中学生的水平!” 这个学生更起劲了,头昂得老高。你看,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不同的赏识性的评价。

我继续问:“你们都是南京人,谁来说说南京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没人举手了。我说:“你们天天生活在南京, 却描述不出南京的天空。我送你们一个成语‘熟视无睹。给你们一分钟,到走廊上观察南京的天空,悄悄地出去悄悄地回来,然后再说说南京的天空是怎样的。”

学生回来了:“老师,南京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当时的南京雾霾严重,天空就是灰蒙蒙的。

“南京的天空,一只鸟都没有。”

“南京的天空很压抑。”

“是呀,这就是城市的天空,这就是被污染的天空。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到中国最美的天空——拉萨的天空,去欣赏欣赏。”学生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来。

课到尾声,课文中有一个词是“神往”,我也把它写在了黑板上。

学生问:“什么是神往呢?”

我说:“孙校长宣布,明天我们三(六)班同学全体放假,孙校长带同学们坐飞机到拉萨去,欣赏拉萨的天空!” 学生欢呼起来,沸腾起来:“哦! 明天去看拉萨的天空咯!”

等他们沸腾完了,我再问:“告诉我,现在的感觉怎么样?” “我的心已经飞到拉萨了!”” 我仿佛已经到了拉萨,看到拉萨美丽的天空了!”

我说:“和你们开个玩笑,明天照常上课。哈哈! 如果特别想看拉萨的天空,得你们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看。但我这样说,你们就体会到了什么叫‘神往。你的心已经到了那个地方了,这就叫——神往。”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说:“校长,不要下课! 我们还想继续上!”

吴老师走到我面前:“校长,我知道您为什么不评我的课了。您的一堂课,就是最直观的指导, 最鲜活的指导! 我找到差距了。”

我问:“你找到什么差距了?”

“我是就词教词、就句教句,就课文教课文,没有把字词句上到学生的心坎里,没有把它们融入学生的血脉中。您的课不管是板书还是字词句教学,都是让学生亲身感受,让课文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根。”

什么叫好的语文课? 好的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中,让课文中的字词句在学生心中生根。

那堂课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和老师同上一堂课》,后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许多媒体转载了我的这篇文章。

校长和老师同上一堂课,不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引领、切磋。在如切如磋的教学研究中,在活生生的、手把手的研究中引领青年教师。这种引领,我想是终生难忘的。

所以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我在办公室给吴老师评课,那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当然,我的这种做法对于指导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是比较好的,对中老年教师就不一定合适了。

六、第一次被学生颁奖——学生的认可是最高的奖赏

2010 年,我到江西南昌的一所小学去讲学,上了一节《走近李白》。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故事教学法。学生非常感兴趣,整堂课上得生动流畅,故事性、趣味性十足。

上完课,和孩子们道别完,我收拾好教具正要离开,突然有位小女孩径直走到我的面前,笑着对我说:“老师,我要给您颁奖。”

我一愣:学生要给我颁什么奖呢? 只见她把自己的语文书打开,书中夹了一枚五角星,五角星是從她的作业纸上剪下来的,中间还写了四个大字——“ 最佳老师”。

她说:“老师,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要给你颁一枚奖牌。”

这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 我接过五角星奖牌,向小女孩表示感谢:”谢谢你啊,老师听了你的话很开心!”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我已从教近30 年,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和奖牌很多,但学生给我颁发的这枚纸质的奖牌却是最有含金量的。因为,对一个老师最高的奖赏就是学生的喜欢和赞美,我觉得这是做老师最大的荣耀。

由此,我想到了其他外地讲课的经历。一次, 在西安上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与学生道别,没想到现场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流下了眼泪,他们高喊着:“老师! 请你留下来做我的老师吧,不要走了!” 还有一次,上完《送别组诗》,学生用古代诗人的名句跟我道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的甚至与我拥抱、握手。

现在,我已从教40 年了,再回过头想一想:这一幕幕美好的场景,不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吗? 教师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我认为,就是用一堂堂好课,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洗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感。为什么人们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老师确实是在雕琢人的灵魂,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我为什么提出“情智教育”? 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来感染学生。

由此,我也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个故事。他说他去教室里听课有一个习惯,听课要做课堂笔记。但有一次,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他从头到尾没有记一个字。因为这个老师讲得太精彩了,他完全被吸引,忘了记笔记。下课后,他问这个老师:“老师,请问这堂课你备课花了多少时间?” 这个老师说:“我直接备课只有十五分钟,但是我是用一辈子在备这堂课。” 一个老师,只有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全部情感去备课,才是最优秀的老师、最令人敬佩的老师。

七、第一次立军令状——“先行者”更要以身示范

2003 年到了南京后,我发现这里的学校有个共同特点:女教师的比例大概占80% 。女教师的优点有很多:责任心强,特别细心、有爱心,吃苦耐劳。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就更多地体现在女教师身上。但是,女教师身上也存在一些短板:更多地担负着家庭责任,要照顾家庭起居、教导孩子, 精力会被分散。

到北京东路小学之后,我发现女教师中写文章的不多,跟她们沟通,有的说:“校长你不要叫我写文章,我没有时间写。我下班后要照顾孩子,照顾孩子之后都九十点钟了,我哪里还有精力写文章呢?” 有的说:”校长,我把班级带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我干吗还要写文章?” 但我总认为,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上好课、带好班,还要能写好文章,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老师。

到了2009 年,我把“抓老师们写作”这件事提上了日程。开年第一次行政班子会,我说:“今天我们的行政班子会主要是将2009 年定位为‘论文写作年,行政班子的每个人都要立军令状。我先表态,在2009 年一年时间里,我要在省级刊物发表15 篇文章。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绩效工资一分钱不拿。请办公室主任记下来,年底首先检查我是否做到。”然后,我对旁边的陈静书记说:“书记,你也表个态,你准备发表几篇文章?” 陈静书记说:”孙校长,我发表不了这么多文章,我发表4篇文章,读20 本书。”我对办公室主任说:“记下来, 书记发表4篇文章,读20 本书。”

接着是各个副校长和主任表态。全部讲完后,我说:”今天我们会议上每个人的表态都是军令状,要把写作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并且,我请办公室主任把军令状挂到校园网上,请全体老师监督。

第二步是实行“承包制”。我承包语文团队, 陈静书记负责数学团队,唐隽菁副校长负责综合团队。我们一个人承包一个团队,每个月都进行磨文活动。

那一年的大年初九,我把语文团队的10 位骨干教师请到“茶客老站”。我请这10 位老师吃饭喝茶,但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带一篇论文过来现场磨文。

一个月之后,第一个来给我报喜的是——第一年入职的体育老师李雪香。她拿着《中国教育报》到我办公室:“孙校长,我的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 第二天早晨的全校教师会上,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李雪香老师。没过多久,音乐老师查玉辉拿着《中国音乐教育》向我报喜:“孙校长, 我的论文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啦!” 紧接着, 美术老师高原也来报喜了:“孙校长,我的文章在《中国美术教育》上发表了。”

写作的氛围就这样在校园里形成了。那一年,大家见面打招呼,不是问:“×老师,你吃了吗?” 而是问:“×老师,你发表文章了吗?” 那一年年底,教科室在全校教师会上公布老师发表的文章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我,一共发表了34 篇。相较于确定的目标,我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个“第一次”给我的感受是什么呢? 作为校长,作为特级教师,必须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营造学习氛围、研究氛围,带领教师成为共同的读书人,共同走向写作的成长道路。

八、第一次提出教学主张——“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首先要入格,站稳讲台;第二个阶段,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第三个阶段,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第四个阶段,要成为有教学主张、教学思想的教师。2003 年,我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应该向有自己教学主张、教学思想的层次迈进。这一年,我第一次提出了“情智语文”教学主张。

那段时间,学校前楼在改造,我们在玄武区第四十七中学的老校区过渡。当时,我请了成尚荣先生、无锡的诸向阳老师等来听我的《二泉映月》一课。执教两课时之后,我谈了“情智语文”以及为什么要提“情智语文”。这是我第一次提出“情智语文”教学主张。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成尚荣先生对我的“情智语文”教学主张给予高度的认可、充分的鼓励。

他那一次激情洋溢的讲话,今天想来都令我深深地感动。他说:“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学思想的一种表征,一种提炼,一种表达。孙双金老师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他是对自己20 多年教学实践的提炼,对自己教学风格的提炼,他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浓缩在‘情智语文这四个字当中。””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动力的作用,学习要从冷认知走向软认知,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真正的教学一定要有智力挑战的发生,有积极思维的发生。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有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激荡…… 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教学主张,提炼得很好! 我非常赞同!”

得到了专家的鼓励和肯定之后,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追求教学主张”的探索之路上。后来,我从“情智语文”走向“情智教学”,从“情智教学”走向“情智教育”,慢慢地建构“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情智校园”等“情智教育”之路。虽然这条道路走得非常艰辛,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甚至会感到挫败、沮丧,但每当我感到困难的时候,成尚荣先生还有我后来的导师杨九俊先生总是不断地给予我鼓励和帮助。

2009 年,江苏省教育厅开始打造“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我有幸首批入选。杨九俊先生是我们小学校长组的导师,他总是不断地勉励我们“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他说:“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就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就是自己个性化教学主张的表达。”在“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中学习了5 年,杨九俊先生不断指导我们学习、研究、碰撞、砥砺。

从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毕业之后,我还留下来做了第三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导师,也是所有小学校长当中唯一留下来做导师的。带着第三批小学校长又跟着杨九俊先生学习了5 年。在这10 年中,我跟着杨九俊先生,学他的情怀,学他的思想,学他的研究方法。其间,北京东路小学的老校长——袁浩校长,也是我当时的导师,也给予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一点成绩,是因为得到许许多多贵人的帮助。我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恩之情。

九、第一次赴法国交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

2015 年,中国教育学会国际交流研究会邀请我和全国各地近30 位校长到法国,进行教育学习和考察交流,并且要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会场,做一场中国办学思想的演讲。

我们在陶西平先生的带领下,首先考察了巴黎的一些学校。我们发现,中国教育和法国教育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国小学办学规模很小。第二,他们的学校分布在社区当中,一个社区就有一个配套的小学,社区内的孩子就在自家家门口上学。第三, 法国的学校大门就像家庭的小门一样,不注意看的话根本认不出来。法国校长带我们参观校园内的电脑房,很自豪地介绍他们的电脑。说实话,他们的电脑房仅仅相当于我们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平。其实,法国人对我们中国了解不够, 我们的教育设施现代化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远远超越他们。

第二天,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会场, 跟法国的校长举行了一场学术交流。会上,我做了《教师课程是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的学术报告。我向参会的代表重点介绍了北京东路小学是怎样构建个性化教师课程的。教师课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兴趣特长,为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而开发、设计出的系列化的特色课程。

我因为喜欢李白,就开发了一组李白课程。我上过“李白是仙”“李白是人”“李白是侠”李“白与美酒”“李白与月亮”“李白与朋友”“李白与名山大川”这样的教师课程。我们学校的支名瑗老师, 因为比较喜欢国学,就构建了国学课程;吴静老师喜欢哈利·波特,就构建了“哈利·波特”课程;安颖莹老师喜欢儿童诗,就构建了儿童诗特色课程…… 这样一个个根据老师自己的特长构建的课程,就成为教师课程。

报告中,我反复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教好国家课程,还要能构建自己的教师课程。陶西平先生来到我的身边对我说:“孙校长,你今天讲得非常好,你们学校的教师课程的构建,在全国具有开创性!” 然后,他转身对身边的十几位北京的校长说:“你们找机会要请孙校长到北京来讲一讲他们学校的课程建设,有机会一定要到南京,去孙校长的学校取取经,多多学习人家学校是怎么构建教师课程的。”

后来,陶西平先生主动跟我交流,他说:“孙校长,你知道吗? 我也是南京人,我是夫子庙小学毕业的,为家乡有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感到高兴!” 我们两个人聊得非常开心。当时,陶西平先生已经80 岁高龄,精神抖擞,好像没有疲倦的时候。我惊叹于他充沛的精力、敏锐的思想、清晰的语言表达,无不彰显一个教育大家的风采!

陶西平先生不断告诫我:”我们中国教育人要有中国教育人的自信,要能够立足中国大地,办有中国特色的好的教育,我们既要虚怀若谷地向西方的优秀文化学习,向他们好的教育经验学习,也要坚守我们自己的特色,保持我们的优势。”

上述“第一次”,小故事中蕴含着成长的哲理。它们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粒粒珍珠,也像一个个台阶垫起了我人生的高度,让我走向人生的高远, 攀登人生的高峰。我也真切地希望,这一个个小故事能对年轻的教师有启发、有鼓舞,能给年轻教师的成长带来动力。

(孙双金,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集团校总校长。特级教师,首批正高二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情智语文”“情智教育”倡导者。南京市人大常委,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主任,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 “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等称号。“情智教学的研究”和“12 岁以前的语文”两项教学成果,兩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著有《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十日谈》等。)

猜你喜欢

第一次专业成长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