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的价值意蕴和实践逻辑

2021-08-02陈美兰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6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协同育人

【摘 要】“家校协同”有助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家长家教水平,形成协同育人良好局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家庭和学校要想真正做到协同育人,必须厘清权责边界,回归协同本质;探究合作困境,突破协同瓶颈;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协同深入;创新共育模式,提升协同效能。

【关键词】家校协同;协同育人;价值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9-0007-03

【作者简介】陈美兰,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学科教学(思政)、教师专业发展。

“家校协同”是家庭和学校协力育人的一种教育活动。当下,协同育人理念已渐入人心,然而在理念落地过程中,却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不科学的做法。“家校协同”价值何在,又该如何有效推进,已然成为新时代家校合作的重要议题。

一、“家校协同”的基本内涵

“家校协同”又称家校协同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人类的社会行为,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理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他们的观点和视角有助于拓宽我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视野。尤其是利益群体理论认为,利益个体基于一定利益结合形成共同利益集合体,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一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本质是基于学生发展而建立的共同利益群体,二者只有协同才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尔曼课题组发表题为“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造成学生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智能与家庭背景。我国学者丁瑜、吴增强等也有类似发现。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联系,家长和教师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既有各自责任也有共同责任。

笔者所理解的“家校协同”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理念,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开展家校之间的协调与共同育人的过程。“家校协同”是一种跨界行动,具有共享性、差异性、非对称性和有界性等特点,特别强调协同与协调。

二、“家校协同”的价值意蕴

“家校协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它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到底有何价值?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中,学者李运林认为协同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1.形成学校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合力来自家、校、社等多方面。过去家校合作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在沟通信息、交流方法、实施协同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家校通、QQ群、微信群、移动电话与短信系统等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5G时代的到来,更大范围地创新了“家校协同”的内容与方法,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

2.提升家长家教水平。

“家校协同”需要学校协同家庭教育,具体表现在子女进校后,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沟通方式,与家长互通信息、交流教育经验等。目前,学校协同家庭教育约占家庭教育总量的20%,且随着科技发展,家校互联通信系统广泛应用,协同教育类型还在继续丰富。从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来看,理性主义思潮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融合是一个趋势,这种融合为“家校协同”提供了哲学视角。发挥“家校协同”对于家长来说,将有助于其更好地学习家教理论,提升家教专业水平。

3.开创协同育人局面。

“家校协同”有助于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通过丰富学校指导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良教育环境,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任务。“家校协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在学业、品德及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从个体层面看,“家校协同”能助力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进步,实现自我价值;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家校协同”能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家校协同”的实践逻辑

“家校协同”关键在协同。成功的协同教育有四大支柱,即全新的理念、先进的平台、有效的方法和规范的管理。这里拟从家校权责边界、合作困境、互动平台、共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1.厘清权责边界,回归协同本质。

明确家校在学生教育中的权利与责任,厘清家校权责边界是“家校协同”的起点。家校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部关系、教育功能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何时分责何时共责,需要依据具体情境。然而现实中,家校却时常出现缺位、越位、错位和退位现象,模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导致双方责任无限叠加和放大。托斯顿·胡森在《教育的目前趋势》中指出:学校不再是获得某些认知技能的地方,学校责任已扩大到社会和管理方面。在十年前就有迹象表明,学校将担负越来越多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学校作为一种组织机构需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个性的职责。这说明家庭的教育功能在弱化和转移,而学校的教育功能在强化和扩张,这势必会影响双方完成各自的任务。因此,“家校协同”的前提是明确家校各自地位,厘清边界,做好“分内”事,把握“分外”尺度,回归“家校协同”的育人本质。

2.探究合作困境,突破协同瓶颈。

探究合作困境,寻找突围路径是“家校协同”的关键环节。目前家校合作面临三大困境:第一,家长和教师的总体教育任务越来越多,希望对方或他人能分担自身任务。2020年,一位学生家长在自媒体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该家长认为,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是不对的,自己不应承担这些责任和工作。第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职能与边界模糊,家长从原先偏重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变为需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业。2020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學家校共育改革研究”课题组调研发现,疫情防控期间,51.8%的家长认为自己“指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同时,教师的教育任务愈加细化和泛化。第三,家长和教师互相退让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成为“家校协同”的新困境。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和学校如今共处愈来愈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既要厘清边界还要理性面对。学者张水玲认为家校之间需要有效互嵌,开展制度、结构和关系的嵌入性实践,完善家校合作的适应、耦合和渐进等实践机制。

3.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协同深入。

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家校深度对话,是“家校协同”的中心环节。黄河清先生认为:“家校必须进行对话,教师应该认识到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拥有不同资源。如果学校体会到他们各自的文化价值,便可以动员更多家长来帮助背景不同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必须面对现实,退缩以及对学校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将无助于子女达到他们所期望的学习成果。”随着時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家校对话平台也呈现传统与现代、线下与线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特点,既有家长会、家校热线等传统平台,更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家校协同平台。如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校园系统,从家长、学生和学校三方实际需求出发,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学校新闻、交流互动、成绩管理、风采展示和个人中心五大块,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补充。此外,还有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家长申请入网后,可以进入家长园地,查询子女所有个人资料,如子女课程表、考勤情况、日常表现情况、奖惩情况、本学年测验成绩等,教师亦可借助留言信箱给家长写信,及时进行沟通,促进“家校协同”深入发展。

4.创新共育模式,提升协同效能。

创新“家校协同”模式是提升协同效能的有力抓手。由于校情、家情不同,“家校协同”并无固定模式可循。目前我国“家校协同”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以校为本”,即依据每所学校本身特性和需求,确定“家校协同”的项目和资源。第二,“以家为本”,即学校或社区开展指向家庭的、能配合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这两种模式都提供了“内外环境分析—策划和组织—分工和指导—执行—评估”的参考分析框架。相较于“以校为本”模式,“以家为本”模式更为复杂。因为,每个家庭各有其特点,家庭构成、经济状况、周围环境、家长素质等不同,都会影响到“家校协同”的效果。第三,“以社为本”,即基于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理念,共建社区学校。这一模式通过合作完成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开展社区与校园资源共享,并“顺着小手找大手”,为特殊学生家庭提供长效帮扶,形成沟通和应急反应机制。以上模式为创新“家校协同”的实践样态提供了借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向学生成长的家、校、社,线上、线下混合式“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会越来越多,这些将会带来“家校协同”效能的有效提升。

厘清家校权责边界,探究“家校协同”面临的问题,搭建促进“家校协同”有效平台,创新混合式“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将会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5-27.

[3]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5]南国农.家校协同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10):9-10.

[6]单志艳.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12):1-8.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教育展望》编辑组.世界教育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杂志文集(I)[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8]张水玲.嵌入视角下家校共育效能提升的实践机理——基于“平度模式”的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2019(11):87-90.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协同育人
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