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地羊肚菌轻简栽培技术

2021-07-29邓海平李晓松宋文俊

食用菌 2021年4期
关键词:羊肚出菇凹槽

邓海平 李晓松* 石 燕 宋文俊 冮 洁

(1铜仁市农科院,贵州铜仁554300;2铜仁市林科院,贵州铜仁554300;3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116600)

贵州省铜仁市有发展羊肚菌生产独特条件:一是土壤多为石灰岩冲积物,碱性沙土透气性好,中等肥力适宜栽培羊肚菌;二是冬季气候寡日多雨高湿,年均日照时数1 274 h,年均降水量1 400~2 000 mm,低海拔区无极端凌冻天气,1—3月温度2~18℃,栽培羊肚菌出菇时间长,肉质厚、品质好。但是,目前羊肚菌生产存在共性问题:一是大棚栽培羊肚菌成本高,同时原基期遭受倒春寒影响产量,严重的会绝收;二是大棚栽培羊肚菌原基均在表土分化保育难;三是重茬棚栽培羊肚菌营养袋污损重;四是出菇期遇22℃高温,白毛霉为害重。笔者经多年多点试验,总结出露地、林下轻简栽培羊肚菌技术,示范推广3.3万余平方米,获得3 300~10 500元/666.67 m2纯收益。现将栽培技术要点整理如下,以供类似生态区栽培者参考。

1 优良品种(株系)筛选

目前羊肚菌品种(株系)与代号繁多,但在不同区域栽培的表现(丰、抗、优特性)具有差异性。比如在不同区域栽培同株系六妹品种,其产量达显著差异。经多点多生态品比结果表明:贵州以六妹株系的m6-909、m6稳产性好;云南六妹株系m4产量表现突出;福建六妹株系EQ614产量较高。因此,在不同区域栽培羊肚菌,必须先引种试种(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比较,以筛选优良株系作为主推种,才能确保规模栽培高产稳产。

2 优化菌种与营养袋配方

(1)菌种配方:小麦粒30%,玉米粒30%,麸皮20%,木屑17.8%,石灰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料含水量55%。

(2)营养袋配方:小麦粒30%,玉米粒30%,麸皮20%,木屑15.8%,石灰4%,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料含水量60%。

3 培育优良菌种与纯度鉴别

培养料原料吸足水后按配方比例拌匀装袋,每袋(14 cm×28 cm)装料湿重0.75 kg,常规插通气棒、套环、灭菌、接种,弱光培养菌丝即可。优化配方料培养菌种播种后萌发力强,菌丝生长快、洁白、浓密、旺盛,沟播35 d菌丝在土壤中延伸直径达76 cm。试验发现培养料装袋时放入通气棒,较不放通气棒菌丝满袋快10~12 d。另外,羊肚菌不放通气棒,菌丝较难延伸到袋底部,导致底端料发酸发臭,造成菌种隐形污染,影响菌种纯度。

高纯度菌种鉴别:菌种满袋2~5 d后,菌丝长势特别浓白是绿色木霉污染,白色菌丝为链孢霉污染,黄色菌丝为细菌污染,发现污染菌种应坚决弃用。

1.4 高产营养袋制作

营养袋制作工序同制种,每袋(12 cm×24 cm)湿重0.35 kg。试验表明优化后营养袋配料比对照(甘薯渣70%+木屑10%+甘薯藤10%+玉米碎粒10%)增产35.6%。添加微量元素提高菌丝酶活性,加速其对营养转化利用,延缓菌丝衰老;提高石灰用量至4%,可有效降低营养袋链孢霉污染率。

3 栽培地选择

首选,海绵状的肥沃黑色沙壤菜园地,保肥保湿透气好,厢面不易积水;温度4~10℃,肥沃地深沟10 cm条播,7 d后菌丝爬出土面,可向边际延伸35 cm;播种30 d后菌丝变米黄色停止营养生长,播种55 d后可出菇,出菇密集,菇形大。产量200~260 kg/666.67 m2。

其次,稻田或玉米地,肥力中等,播种萌发较快。温度4~10℃,条播40 d后菌丝向边际延伸45 cm。营养生长期40 d,播种65 d后出菇,出菇密度中等,菇大小中等,产量100~150 kg/666.67 m2。

再次,板结黄壤地,条播54 d后菌丝向边际延伸65.7 cm,播种79 d后才出菇,出菇稀少,产量只有20~30 kg/666.67 m2。

可见,良种、良法、良态、良田综合互作才能实现羊肚菌高产稳产。

4 栽培地海拔与播种期确定

羊肚菌菌丝生长怕大风久旱,不怕冷,喜湿润、弱光、透气;子实体怕热怕晒怕积水,喜通风耐低温。铜仁市海拔600 m以下区域1月初播种,3月下旬出菇虽密集,在高温高湿的胁迫下,柄腐病和白毛霉重,幼菇成活率低,产量较低。11月上旬播种,冬季无极端凌冻天气,1—3月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高,厢面可出两潮菇,菌帽长,菌柄白,质量好,病虫少,上市早,售价高。12月上旬播种,次年3月上旬出菇,当地春季升温快,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易遇高温(22℃),大头菇占比高,鲜菇卖相差。

高海拔(1 000 m)冬季播种温度低,雨雪凌冻天气多,播期以12上中旬为好,出菇期4月上旬;高海拔栽培短板是发菌期长达100 d,只出一潮菇。其优势是播种发菌期温度较低,投放的营养袋链孢霉污染少。

综上,铜仁市低海拔(200~600 m)区域羊肚菌露地栽培,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出菇时间1月下旬―2月中下旬,可实现高产稳产。

5 设置凹槽出菇厢面

待播地旋耕机耙打翻晒7~10 d,播种前666.67 m2施石灰50 kg,过磷酸钙50 kg,足墒再耙一遍细碎土壤,整地至疏松海绵状,并疏通排水沟待播种。①凹槽厢面设置:拉绳分厢宽0.7 m,走道0.7 m;在厢面起2条平行播种条沟,条沟间距50 cm,沟深8~10 cm。②播种:每袋菌种(湿重0.75 kg)播沟长5 m,播种量190袋/666.67 m2;同步摆放营养袋,划两条口的营养袋紧贴菌种,投放量2 000袋/666.67 m2。③覆土整出凹槽出菇厢面:2条播种沟覆土厚10~15 cm,并整呈龟背垄,整个厢面形成3条凹槽沟,其中龟背垄间凹槽宽30 cm,龟背垄外凹槽宽10 cm;④凹槽龟背垄作用:一是遇到久旱不利气候时,龟背垄的厚土可保证菌丝在足墒下正常生长;二是覆盖厚土可防鼠防鸟为害营养袋;三是营养袋在恒湿土层中利于营养快速转化,并有效控制链孢霉的污染;四是凹槽沟湿度长期保持恒定,只要自然环境有适宜的温、光、湿、气刺激,幼菇率先从槽沟处长出。

6 逆境胁迫菌丝体

栽培羊肚菌难点是原基保育,特别是大棚栽培羊肚菌原基分化至幼菇生长期,若遭遇倒春寒(温差≥12~15℃),大批原基会被冻死,导致栽培者血本无归。究其原因:大棚栽培羊肚菌菌丝均在保温棚内快速生长,未经低温与干旱等极端天气逆境锤炼,导致原基和幼菇耐低温能力弱,遇极端倒春寒易绝收,是传统大棚栽培羊肚菌的主要风险点。

逆境胁迫方法:一是条沟播种,促使菌丝向沟侧土层延伸,形成不同菌龄段的菌丝体和菌核,确保厢面原基可分批分化,增强抵御倒春寒能力,规避绝收风险。二是播后厢面不遮光,利用自然光和降雨抑制菌霜形成,减少菌丝养分无效消耗,迫使菌丝在土中生长,扩大菌丝营养吸收面和提高养分储积能力。三是在日晒雨淋、干旱、冷冻的极端天气胁迫下,看到厢面白色菌丝变成米黄色(褪霜期),厢面直接覆盖6针遮阳网或黑色地膜保湿催菇,将传统大棚表土上分化原基诱导至土层下,提高幼菇抗寒力。四是土层中分化的幼菇,即使在2~5℃或短暂雪天也不会冻死,逆境胁迫就是提高出菇成活率,从而实现稳产高产。

图2 林下凹槽式出菇厢面

7 幼菇期延迟拱棚

延迟拱棚操作:当遮阳网或黑色地膜覆盖厢面的幼菇长至3~5cm时,选阴天用长2.2m竹竿拱棚,竹竿间距1.0m,厢床两端用竹竿交叉拱,将遮阳网或黑色地膜覆盖在拱棚上。幼菇刚立针时不必拱棚,过早拱棚会导致厢面小气候环境湿度下降,导致出菇不整齐或稀疏,影响产量。只有幼菇长至3~5cm时拱棚,才能实现厢面集中出菇,这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矮拱棚只适宜气温2~18℃内羊肚菌的生长,当气温升到25℃时,还需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否则会出现大头菇。大田测产表明:头潮菇产量高的厢床,第二潮菇产量只有头潮10%;头潮菇产量低且厢床湿度保持好,第二潮菇可占总产一半。

8 干湿交替防病

铜仁市冬季至初春寡日多雨高湿,为独有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即使连续晴朗3d,露天空气相对湿度可达64%,单层遮阳网下空气相对湿度为72%。因此,在铜仁市露地栽培羊肚菌冬春生长期间不需人工喷水,自然环境的高湿度完全满足羊肚菌子实体正常生长。管理重点就是大田疏沟排水,防止厢面长时间积水。羊肚菌子实体在干湿交替且通风好环境中生长,更利于预防柄腐病和白毛霉。

9 采收烘烤

采摘:菌帽变黑,子囊果4~8cm并不再增大,菌盖凹坑分明,肉质厚实有弹性,香味浓为羊肚菌成熟标志。采收方法:左手捏住菌帽,右手持锋利小刀,从基部将羊肚菌割下。烘烤:割下鲜菇菌柄(确保不带泥),单层均匀放在烘筛上。烘烤火候控制,初期(定型)烘烤温度35℃,每隔2h将烘烤室温度升高3~5℃,6h后温度升高到48℃,48~50℃保持3~4h,羊肚菌干燥并形状固定。

猜你喜欢

羊肚出菇凹槽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黑板下面的凹槽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
数字量勺
“凹槽形”相似图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