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惠农服务模式研究

2021-07-29桓明辉钟丽娟王洪奇

食用菌 2021年4期
关键词:惠农黑木耳科研院所

桓明辉 王 志 方 新 陈 顺 钟丽娟 王洪奇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朝阳122000)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振兴离不开科技投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很高贡献率,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食用菌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辽宁省已经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主要抓手和特色产业。

调查辽宁省食用菌生产优势区,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有食用菌产业科技惠农模式及其存在问题,从而优化科技惠农模式,提出配套政策建议,调整农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充分发挥科技惠农的作用。

1 科技惠农服务调查概况

辽宁省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朝阳市、抚顺市及岫岩县等地,其收益是当地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2020年岫岩县食用菌产值达20亿元,朝阳市食用菌产值达16亿元,栽培的主要品种有香菇、黑木耳。调查地区包括朝阳市、抚顺市、凌源市、朝阳县、喀左县、岫岩县,调查对象为食用菌栽培户、合作社(公司),调查内容包括生产数量、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销售渠道、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科技支撑惠农模式及存在问题等,调查问卷92份,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栽培食用菌的合作社(公司)和个体栽培户科技惠农政策享受率分别为100%、10%;13.33%的合作社(公司)经营过程中获得政府惠农资金支持;食用菌集中收购销售为主,零售非常少且价格较低,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收购量减少,对整体收益影响较大,但合作社的总体收益高于个体栽培户。调查结果也表明,食用菌栽培非常需要科技支持,资金扶持对个体栽培户很有必要。

2 科技惠农模式分析

2.1“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合作社”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是乡村振兴的根本[1]。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要有带头人,又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科研院所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环境;地方政府尤其是农技推广部门具有地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人员优势,与当地农民接触密切;合作社能为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提供试验示范条件,同时对政府的政策扶持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具有强烈需求。调查的51家合作社(公司)均得到科研院所、政府支持,41家个体栽培户中只有3家得到政府政策惠农贷款扶持。

▲典型模式案例:大营子村谦朴黑木耳土地股份合作社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大营子乡政府将黑木耳产业作为全乡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致力于打造“辽西黑木耳之乡”。为发展黑木耳产业积极争取各项资金,推动土地流转,由各村党支部领办产业合作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大营子村谦朴黑木耳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的产业布局。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科技服务团队主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一方面协助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培训与观摩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并建立微信工作群,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发展。

2.2“科研院所+合作社(公司)+项目”模式

依托项目辐射带动合作社发展。农业科研院所每年承担多项项目,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并试验示范与推广。尤其从2016年开始,辽宁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结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实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各个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优化,设立科技特派团、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重点科技推广、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项目。科研院所与涉农合作社(公司)开展科技合作,结合国家、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土壤改良等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联合申报技术推广项目,共同对制约合作社(公司)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合作社(公司)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调研结果表明,51家合作社(公司)中有7家为乡村振兴项目扶持单位,占比13.73%。

▲典型模式案例:抚顺县沐鑫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依托科技服务食用菌产业,与沐鑫食用菌合作社联合开展研究,建立3.33万m2黑木耳全日光栽培基地,引进黑木耳优新栽培品种,示范推广关键栽培技术,并开展技术培训。黑木耳生产规模达50万包,新增经济效益达7.5万元,吸纳150余人就业,提高了周边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2.3“产业+科技+扶贫”模式

脱贫扶贫,尤其是保障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增收离不开产业持续和稳定发展[2]。调查结果表明,51家合作社(公司)的工人中有47人来自贫困户,年均人收入达到1.5~2万元,真正实现脱贫增收。

▲典型模式案例:凌源食用菌科技特派团

凌源食用菌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专家团队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帮扶凌源市佛爷洞大河西村困难户栽培食用菌,一对一技术指导,同时帮助协调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核心示范区,带动周边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98人脱贫,使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由表1可以看出,三种科技惠农模式各有优劣点[3-4],惠农模式离不开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二者在科技惠农中占主导地位,应灵活发挥作用;个体栽培户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加入合作社是其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有效方式。

3 科技惠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调查发现,“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合作社”“科研院所+合作社(公司)+项目”“产业+科技+扶贫”等模式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在科技惠农工作中还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科技惠农政策体系建设不完善

3.1.1 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

国家每年都会出台一些关于强农惠农的政策,例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等,这些政策一般发布在政府或涉农网站,农户及合作社很难知晓,就出现了农户急需资金发展却享受不了惠农政策的情况。甚至一些乡镇、村存在着暗箱操作,只有个别群体知道,政策透明度低[6]。

表1三种科技惠农模式SWOT分析

3.1.2 乡镇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乡镇、村干部责任心不强,对一些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政策存在偏差。同时对惠农项目的立项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与合作社、科研院所沟通,未能积极争取。在一些补贴资助项目上,乡镇、村干部存在着违规操作现象(巧立名目截留部分资金,或以物代金),从而影响老百姓对惠农政策信任度。

3.2 农业科技惠农服务体系不完善

3.2.1 缺乏复合性科技服务人才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服务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懂市场经济,又要懂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的经营管理,既要懂农业专业技术,又要懂农业生产实践。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自身综合素质高,但实践经验少,与农户交流不顺畅;基层科技推广部门人员短缺,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欠缺,这些因素制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7]。

3.2.2 亟需培养大量乡土专家

农户和合作社(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多数只能借鉴经验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技服务人员对农户培训和现场示范指导,农户大都听不懂理论知识,对推广新技术,很多农户也是一知半解,接受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因此,需要培养大量乡土专家,可以进行技术指导,随时随地解决问题。

3.3 科技惠农服务可持续性不强

科技惠农服务具有公益性,科技惠农模式中的主体科研院所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科技人员的差旅、补助等费用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旦惠农项目结束,就无资金来源。因此提升农户和合作社(公司)自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一方面及时培养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用一定资金聘用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同时,科研院所应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提高科技人员收入,提高科研成果培育、科技服务的积极性,保障科技惠农服务的可持续性[8]。

4 优化科技惠农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

科技惠农政策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好科技惠农政策对于乡村振兴,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至关重要[9]。

加强分工、各司其职,确保政策严格落实。落实政策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在村组实行各项补贴公开化,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

编印宣传手册,加强组织培训宣传。及时传达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由专门领导监管,对乡镇、村干部进行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培训,提高其对政策认知度。印刷惠农政策宣传手册,下乡入户宣传惠民政策;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公开相关农业部门的咨询电话,方便农民咨询相关政策。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切实把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到位,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加大惠农政策落实,确保各项支农惠农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惠农资金监管。细化惠农政策的措施和责任,切实加强政策贯彻落实过程监管;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监督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确保惠农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检查资金使用效果,确保资金用到实处,真正发挥惠农强农作用。

4.2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服务实践能力

农业科研院所应依托科研项目,重视筛选优良品种、研发新技术及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更好应用于生产。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食用菌栽培品种多为传统的香菇、黑木耳,应加强特色品种的筛选培育及推广,比如大球盖菇、药用菌朱红栓菌等;研发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及品质,拓展新盈利点和方向;农业科研人员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通过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科技人员应加强科技服务创新意识。在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农户日后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日常工作线上指导+重要环节线下指导”无缝对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利用微信、电话等交流方式及时指导和答疑;重视品牌塑造,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人员在服务基层中,应协助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搭建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直播销售平台,引导合作社开拓微店、淘宝等直销途径,探索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猜你喜欢

惠农黑木耳科研院所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山西科普惠农3·19行动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会“变身”的黑木耳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28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