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2.0微能力的高中数学课前导学构建

2021-07-28张东海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1期
关键词:智慧课堂

张东海

摘 要:课前导学是信息技术2.0核心理念下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通向新知的一座桥梁,它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案例的形式在信息技术2.0基础上构建的高中数学课前导学,旨在丰富课前导学形式、提高课前导学质量,最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课前导学;微能力;智慧课堂

201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也在2020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教育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要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这都对课前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课前导学对学生而言,没有明确指向性,学生对新知只是走马观花,导学的形式大于内容,学习效率低;对教师而言,预习情况难以及时反馈,导学成果无法获得具体的数据支持,从而因学定教实际上只能是因经验定教。

信息技术2.0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细分为30个能力点,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各项微能力为基础设计好课前导学活动,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做好基于信息技术2.0微能力的课前导学是构建高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下面将以人教版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为案例,探讨如何编制与实施基于信息技术2.0微能力课前导学。

一、基于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课前导学

通过微课程学习来完成课前导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这类微课程基本上为理论讲授型微课,它包含了课程视频与前测练习两个部分,课程视频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展开,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而前测练习为学生观看完视频后的配套练习,它为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便于教师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微调。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在使用微课程学习来完成课前导学时,因为课前导学的知识点有难易之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高低不同,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前导学的延伸补救环节,可以通过课中点评、跟踪后测、云端补救等手段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案例一:选修2-3“2.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高中数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一些知识点在必修学完之后要间隔较长时间才会在选修部分再次接触,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律较高。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例,本课有两个前置知识点,分别是必修3的古典概型和选修2-3的排列组合。在学习古典概型时用的是列举法、列表法、树状图等探究基本事件的个数,而本课利用古典概型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时要求学生使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计算基本事件的个数,如果这部分前置知识放在课堂教学中复习讲解,将使教学重点发生偏移,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自制微課视频,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课前导学教学:

问题1:一布袋中装上质地、形状、大小都相同的5个小球,编号为1、2、3、4、5,在袋中同时取出3个小球,取到5号球的概率为多少?

问题2:相同条件下取3个小球,取到最大的号码可能是多少?

问题3:相同条件下取3个小球,以ξ表示取出球的最大号码,写出随机变量ξ的所有概率。

通过上述问题探究,把古典概型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联系起来,最终达成导学的教学目标。

接着教师通过智学网平台发布课前导学练习并指导学生完成,在练习概览中查看作业的完成情况,依据学生成绩分布、高频错题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如对普遍性错误进行课堂点评,将典型性错误改编后作为课堂例题,对个性化错误进行个别指导等。

二、基于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的课前导学

探究型学习活动是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探究型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等步骤,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时,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它的不少步骤是在课外开展,所以教师可以以此来设计课前导学。

1.选题科学合理,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制定预案;

2.教师要善于利用聊天工具对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便于交流、干预;

3.通过自评、互评、组评等方式让学生都动起来,避免活动中发生滥竽充数的情况。

案例二:必修3“3.1.1随机事件的概率”

本课的核心素养是“数据分析”,教学重点是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归纳概率的定义,掌握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注意到如何获取数据,如何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深化对概率的认识,学会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感受概率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教师提出课前导学探究课题:福州有句谚语:“清明谷雨,冻死老鼠。”这是指古代在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之间经常有倒春寒的情况发生,会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使得这句古代谚语在现代并不适用呢?请同学们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近年来清明谷雨这两节气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确定出现气温下降的频率。

学生以预设的学习小组为单位,按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方法查询近年来清明谷雨这两节气之间气温的变化情况,统计出现气温下降的年份数并计算频率,制作汇报课件,选定汇报人员。在此课前导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的总体过程,对“数据分析”这一核心素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倒春寒”,这一现象是否出现,如何界定,即要出现怎样的温度变化才能算“倒春寒”,此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与学生一起明确统计标准。

三、基于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课前导学

“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多种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取向与学习活动。活动选题上要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内容上要注重學科核心概念及学科间的大概念,设计上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前导学中使用的跨学科学习主要指学科教学中的跨学科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打开学科边界,超越本学科的逻辑体系,围绕主题或问题,融合几门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课前导学可以由数学教师来指导,也可以请相对应科目的教师来协助。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课前导学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它要求教师本身就具有跨界思维,在设计课前导学时要注重“亲临现场”,只有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能发现和解决真实问题。

案例三:人教A版(2019)必修1“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为第四章“指、对数函数”后专门设置的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内容: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核心素养为数学建模,它不同于传统的函数模型应用的教学,它要求学生组建合作团队,在预设的研究步骤下亲自动手操作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构建函数模型、给出实际问题的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数据收集和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建立,教师在此预设了茶水冷却数据收集的课前导学,邀请化学教师在实验室中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复盘课本实验,让学生亲历实践,发现问题,既能突破本课难点,又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在课前发布导学任务单:

1.阅读课本中关于茶水口感问题这一数学建模活动实例;

2.在150 ml烧瓶中倒入40 ml水,复盘课本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3.利用数据绘制散点图,与课本实验获得的函数模型进行比较,是否有差异;

4.小组交流探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根据任务单阅读好课本的数学建模流程后,以预先分好的小组为单位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复盘实验,收集数据,利用几何画板、GGB等绘图软件绘制散点图、课本提供的函数模型,比较二者轨迹上的差异,经小组讨论后生成结论,整理实验数据、成果准备课堂展示交流。

在课前导学的实施过程中,除了上述三个微能力,还会涉及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等其他能力,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2.0的相关知识,基于课堂、注重创新,依据不同课型开发多样化课前导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颜爱华.撬动课堂支点 发展数学思维[J].教育界,2021(4):65-66.

注: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中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范式研究”(课题编号:FZDJ2019A19)的主要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智慧课堂
如何建设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微课下初中数学智慧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
构建语文智慧课堂,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引入音乐节奏构建智慧课堂
融入童话: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