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激疑,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2021-07-27孙丽莉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9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原则

孙丽莉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愈发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了语文教师亟需探究的课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激发学生疑问的三个原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角度。

关键词:问题探究;有效激疑;原则

北宋张载说过:“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问,才是真正的学,没有问题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疑问是学生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

质疑是好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探讨的问题到底有无价值?问题提得好,能成为调动学生思维的契机,从而促成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挖掘。但如果问题的含金量不高,则会使学生始终游离于文本的表面,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有效性的问题,使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艺术。通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有效激疑须有以下原则。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有些老师会抱怨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问学生还有何问题,学生不是说没有,就是不予理睬,但等老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时,许多学生都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很有可能是教师激疑缺乏艺术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惯于被动回答,突然让其提问,能适应吗。因此,教师应机智地换一种对话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使学生想问、有兴趣问。

教学内容较浅显的《散步》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笔者设计了激疑环节:“假如莫怀戚走进我们的课堂,与我们一起探讨本文,并释疑解难,你准备问他哪些问题。用这样的句式:莫怀戚先生,我想问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设疑,然后把该问题交给学生探讨,教师适时点拨。借采访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疑问。采访的形式较新颖,学生也感兴趣。要采访作者,对课文内容必须要熟悉,这种情境很快把学生领进了课文细节;采访作者,学生必须要找出自己不解的地方,所以得深思,反复咀嚼文章的关键之处,再次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采访作者,还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文章中字词句段的作用、安排用意,这是一个学习写作方法、语言的过程,又给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机会。

上课前,笔者担心学生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但实践证明这种激疑方法是成功的。在反复阅读思考之后,学生踊跃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都是本课要讨论的重点,通过学生之口问出来,接着学生讨论之后得出答案,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的、失败的课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師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会打开,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应尊重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课堂上,有许多种笑声,有欣赏的笑,有被幽默逗乐的笑,当然也有不和谐的笑声(讥笑)。当成绩落后的学生提出极简单、他人皆知的问题时,其他学生可能会笑他肤浅、愚笨。当学生提出一个与老师不同观点的问题甚至挑战文本的观点时,师生可能会把该学生当成异类……这样的课堂氛围最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如此,还有多少学生敢问呢?

因此,教师应保持亲切的教态,耐心引导学生整理好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敢问。

三、提供角度,使学生会问

如何让学生敢问的同时,引导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学生的提问可能会有这几种情况:(1)东一榔头西一棒,让人摸不着头脑;(2)问题和语文课堂、文本的内容没什么关联;(3)问题太过肤浅。这反映了学生不会问。当学生不知道该从何问起时,教师应提供角度,给学生抓手。

如教学《散步》时让学生向作者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设疑。但范围太大,学生无处着手,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几个角度:写作目的、课文标题、景物描写的作用、句子含义和作用、修辞、句式等。有了角度,学生阅读课文自然就有了方向,思考、提问自然顺畅多了。

当然,教师还要适时示之以范,当学生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练、不得要领时,还要降低起点,及时扶学生一把,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提高质疑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侯雅鑫.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J].语文学刊,2012(17):155-156.

[2]武荣.构建“和育”课堂体系 形成惠风和畅的课堂文化[J].黑河教育,2016(3):10-11.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问题探究教学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