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与市场错位初探

2021-07-26左文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摘要:2020年,经历了半年的网课、半年的线下课堂,面对实际情况,我们在强调专业课程重要性的同时,忽略了学校与市场之间的链接地带。大四半年实习能否缩短学校与市场的距离,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加快接轨市场吗?本文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重点探讨教学改革与市场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教学改革;市场错位;市场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215-02

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与市场应对错位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立与发展不过几年时间,社会整体推动和市场快速发展促使需求增加,融媒体时代媒体面临重新调整布局的问题,人才梯队也要重新搭建培养体系,重新审视调整变革后的市场与人才培养能否稳步衔接。多年教学发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存在三大问题。

(一)重专业课讲授,轻实践性训练

全媒体写作、融合新闻策划、网络新闻报道与策划、融合新闻实务等主干专业课程设置32、48或者64课时,大部分以老师讲授为主,但老师不仅要讲,而且要计划好如何讲。根据往年经验,学生往往一学期结束了,还处于懵懂待开发状态,只是简单领会行业动态,知晓融合媒体现状,高度缺乏媒体市场体验。在讲新闻敏感时,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无法体会何为新闻敏感。对学生进行走访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一次两次作业感知新闻敏感的养成办法,缺乏大量实践经验,一线锻炼机会。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纳方,而不是输出方。会写新闻、能写新闻和能写适合融媒播出的新闻是不同的指标,会用和熟练掌握PR等软件是两个概念,知道采访技巧和能现场完成采访任务也是不同层面的要求。在学生的结课作业中,能看到程式化的采访提问、千篇一律的模板与音效以及出镜记者的常规总结陈词。这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常态,也是他们对专业知识理解的表现,而这些表现却不是市场需要的表现。市场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交接后立刻投入工作,能动地掌握新闻行业的各技能并付诸应用。市场需要原创,需要有内容的采访,需要有质量的后期,需要对新闻专题进行准确整合与策划。从学校到市场有一定的磨合期,但这个磨合期不宜过长,三个月的实习期是大多数媒体机构给出的期待时间。如果在三个月内没有完成接轨,后续成长将直面困境。所以,应该让专业课技能在大学四年得到强化,适合市场应用,从而在三个月磨合期内达到市场要求,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复杂媒体环境,了解媒体运作流程,立足于学生现有知识,对其专业知识进行拓展”[1]。

同时,除了提高四年中实践的比例,我们还需要整体规划第四年的实习时间。一般做法是把这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但因为缺乏监督机制,大四下半年的实习松散和无目的。要让学生顺利通过市场三个月的磨合期,大一到大三的专业课规划必不可少,大四的实习规划也需要专业老师介入,同步完成并提前检验实习效果。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硬件配备跟不上市场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已经成为各大院校必备专业,近几年各大新闻院校都在进行相关专业的配比与升级,融合媒体为热门专业之一。从学科设立到课程配比,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能够同步关注硬件设备并根据技术变革调整设备配置,不是这几年可以完全解决的。很多高校硬件设施还停留在十多年前,不仅是摄影、后期等,VR、AR、5G、无人机等技术已对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已与融媒时代同步,但课下的训练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一问题不是几堂课可以解决的。

(三)傳统教学方法与当下媒体发展错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理解媒体发展现状,最好能同步媒体发展与课程教学,而实际上学校教学存在滞后性与迟缓性,市场错位在现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生态中尤为明显。近年来,抖音等社交平台引发短视频风暴,各大主媒纷纷上线短视频频道,新闻短视频、评论短视频、短视频系列剧等层出不穷。不少人感慨,现在要自学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每天都可能出现新的困难和问题。当然,该错位现象并不是单门课程教学导致的问题,整个大学系统应该长期与市场保持同步或者一两步之距,要让老师有空间和时间随时调整课程计划。有的老师会主动与业界联系,以建立工作坊或者项目进课堂的方式带动专业课程讲授,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学有所用,学生作业除了完成期末考核外,还能在媒体上发表,从而让市场检验作品的合格程度,让老师掌握长期教学与短期教学的频次脉动。

二、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与市场应对错位的改革建议

(一)教师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具体内容

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行业的走向,要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行业学习与实践。只有教师与行业同轨,教学才能同轨,学生才能感受到当前行业的走势与真实情况。教师每年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项目经验灵活调整、设置专业课程具体内容,保证行业进步迭代,保证专业课程同步迭代。教师也可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新媒体实践的学习,例如创建及运营个人公众号,以及参与学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的管理等[2]。

(二)建立行业辅助教学机制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适应媒体、融入媒体并掌握媒体运行的基本方法,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这要求我们从大一开始建立与媒体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能及时有效地把课堂专业知识运用到媒体实践中。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调整实践课占比,让学生明确知道本专业的重点和训练原则。例如写作,学会新闻写作之后,学生的训练可以从媒体对融合新闻需求上跟进对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要建立行业辅助教学机制,引入行业资深导师进入专业课,不要仅仅当作讲座引进,还需要行业导师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例如,与媒体共建实验室,从大一开始孵化未来媒体从业者或相关领域从业者,减少学生的迷茫感和就业恐惧,入校即可得到市场锻炼。例如,武汉传媒学院与人民日报湖北站联合设立记者站,学生记者可以提选题、做新闻,作品通过审核后即可发表,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行业思维的锻炼。

除专业共建之外,行业辅助教学也可建立在每门专业课程中。例如,在基础内容策划课程中,与世青创新中心合作,直接导入对该中心的市场项目“第二届留守儿童国际电影展”的策划与执行。由专业课老师、世青负责人及其团队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与考核。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可操作性策划,通过小组答辩呈现,选出最好的方案交由世青中心采纳并实施。根据真实市场事件,逐一夯实专业课的知识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前评估未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建立自己的职业档案。

(三)加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硬件设施配备与更新

学校教学设备储备需根据当前媒体发展进行适当调整与增补。前两年VR出现,各大媒体争相开辟VR新闻板块,新华社、人民日报、财新等主流媒体相继推出VR新闻。武汉传媒学院也设置了关于VR的讲座与课程,而学生连什么是沉浸式体验都无法感知,什么是VR新闻都无法感同身受。VR、AR混淆不清,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会根据英文原词进行区分。这里不是一定要求学校批量购买新设备,可以考虑建立硬件合作,或者采取租用、联合开发等方式,方便学生对设备的感知与了解。在融合新闻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体验VR新闻的视觉感,学校从合作媒体处借了两台VR设备,其中,也加入了老师参与制作的VR新闻专题片。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将全新的一手资料分享给学生,讓大家从作品中真切感受什么是沉浸式体验,如何从体验者的角度制作新闻,这种从感官到思维再到手头能力的改变,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样,在现场直播等大型活动中,如何采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如同步带编程锁定位置的AR,如何精准调试焦段、角度等,只能在课上听听大概,学生完全没有体验感,更不要说实践。现在短视频风口来袭,各大媒体以各种形式打造新的新闻业态,新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轻设备、智能设备得到普及,“智能背包”的概念不新,但其中的内容每年都在更新,能不能通过某种形式让学生提前了解“背包”里有什么,我们会用什么,还缺什么?从硬件使用上缩小与市场的差距。另外,县级融媒体发展完善,“移动优先”“媒体+”“开展综合服务业务”等都应成为学生们掌握的行业动向[3]。所以,要与当前媒体紧密联合培养,让学生及时、同步理解市场对硬件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对软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形成良好的补充与拓展。

三、结语

科技发展对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工种变化多元,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限定,跨专业、跨领域、能上手的立体培养尤为重要。要改变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完善硬件配备上的短板,将实践倒推到课堂上;要让学生从进校伊始即明确市场要求和行业要求,配合教学训练,提前进入市场审核状态。明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可用之才。如何用四年的时间塑造未来市场复合型人才、准入型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代川.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J].传媒论坛,2020(03):28-29.

[2] 周倩娜.课程思政视阈下《新媒体运营》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采写编,2020(03):141-142.

[3] 殷乐,王丹蕊. 2019年中国县级融媒体发展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2):15-17.

作者简介:左文娟(1985—),女,湖北天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全媒体策划与传播。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