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范类专业认证SC的概念解读与意涵探究

2021-07-23朱江华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涵专业认证概念

摘 要: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资,教师教育的变革是要追求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教师教育体系的真正重塑,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全新目标,为教师人才培育体系流入了新的动力。学生中心(SC)位居专业认证三大理念的核心和首要地位,在培养和造就教师人才的实践中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SC。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从教育学视域出发,对SC进行历史认识的澄清并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对其进行概念解读:即SC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SC的实施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本体;SC作为复合式结构的存在方式。基于以上认识,SC具有三重教育意涵:即目标指向上培育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教师;变革思路是构建全新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立场上充分彰显新时代教育的人民性。

关键词:专业认证;SC;概念;意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5-0082-05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教育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有没有学上的问题,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培育大批高质量甚至卓越的教师人才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教育的变革不再是局部的缝缝补补,而是追求教师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根本重塑。以往的教育评估范式很难迎合新时代人们对教师人才培育的期望,“质量革命”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许多师范院校的专业认证工作已经紧张有序地逐渐铺开,成为新时代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力抓手。

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参照了工程类专业教育认证的做法,以学生中心(Students Centred,SC)、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三大理念作为思想引领。从教育学的视域出发,对于学生中心(即SC,下文同)这一首要的专业认证理念,学界尚存在认识的迷茫和理解的误区,因此也出现了一些担忧的声音:如SC确立了学生地位的不可替代性,教师的作用是否会因此而边缘化;SC是否会导致个性的膨胀从而导致知识本身的贬值?等等。解决上述困惑,我们需要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SC理念与教育史上的類似命题联系起来考察,同时还要揭示其中的本质区别。更重要的,这些问题不但亟需我们从教育学理上来剖析,更需要从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际中来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综合解读,以澄明SC的育人本义。

一、SC概念的历史性认识

对儿童的重视,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雅典时期培养城邦公民的博雅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压抑人性的中世纪之后,带有资产主义性质的欧洲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重新倡导人性的复归,在教育领域,“儿童中心论”由此兴起。

“儿童中心论”者有卢梭、杜威、裴斯泰洛齐等。卢梭的《爱弥儿》开篇就向陈旧的传统教育制度发难,“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2]由此他极力倡导其自然教育论,反对儿童教育中泛滥的灌输、强迫和压制的思想惯习,倡导“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兴趣是全部教育的出发点”“强调遵循自然天性,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3]因而学界也将卢梭的教育冠之以“自然的人”的培养。裴斯泰洛齐将儿童的心理研究引入教育的过程中,从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强调教育活动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相互适应性。杜威将“儿童中心论”的思想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他基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教育即生长”[4]的重要教育观点,强调学校要赋予儿童充分的学习自由。但是,杜威对儿童的自由观点认知是有所限定的,他认为个人的自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包括活动的自由和理智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就是发展”,[5]从而一定是需要持续变化和进步的。当然,杜威“儿童中心”观点并非极端,他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与组织作用,并且不可偏离社会的真实生活。

除了“儿童中心论”者,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与“学生中心”有密切的关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股人本化教育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马斯洛等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是具有大量潜能并有待于自我实现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条件,让学生成为其自己,而不是塑造为外界需要的样子。罗杰斯甚至由此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发、自主、自评,教师主要工作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此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技能,“关键乃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6]

上述这些观点都是作为“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出现的,是在教育变革过程中对师生观的不断审视和探索,然而却都在认识层面或者实践层面或多或少存在偏差,有的则兼而有之。卢梭过于强调儿童的自然天性,让儿童的成长有意地避开弊病丛生的社会现实,却忽视儿童对现实问题改造的社会参与。裴斯泰洛齐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所继承,同时又看到卢梭所未曾留意之处,即“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个体身上,但又结合社会的视野,从而加速了自然主义‘祛魅的进程”,[7]因为他认识到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也把握住了“原始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人之本质的三重辩证性关系。然而,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对于当下开放和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人的发展而言,似乎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杜威对“教育即生长”的诊断颇具活跃性,其课程与教学强调借助实际的活动极富社会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却将儿童的学习付诸于社会复演式的主动作业,相对忽视了对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逻辑性知识结构的钻研,从而使得儿童的主动性往往停留于浅显的层面,难以深入下去,由此也导致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虽然着力彰显生命成长的自由意志和人性的解放精神,但是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主体性不加限定地放大了,自由的边界由此模糊,造成了个性的无限膨胀,而教师的作用无形之中边缘化了。

受上述观念的影响,我国目前许多学者对“学生中心”的理解存在偏差,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容易追求表面和形式的达成。这不利于我们立足新时代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学生中心”这一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因此通过上述对学生中心观念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进行澄清,以避免步入认识上的误区。新时代下,我们需要立足时代背景,从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出发,对其概念进行深度的解读,认真发掘SC的深层意涵。

二、新时代背景下SC的概念解读

学生中心(SC)意味着,教育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全过程中为学生身心成长提供支持,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具体而言,SC这一概念的分析需要从目标指向、活动本体、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加以系统阐述,并紧扣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予以本土式的理解和构建,方有助于指导实践。

(一)SC目标指向学生的真实发展

SC的理念,并不代表无条件地放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不是将教师的作用边缘化。其一,SC所强调的中心,指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中心。放任式的教育于学生的成长无益,反而会助长个体私欲的无限膨胀和规则意识的模糊不清。我们只有走出“一边倒”式的学生中心观,才能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实质意义,才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其二,SC所强调的中心,是教师有效指导下的中心,而不是完全自发状态下的中心,那样的中心实质是无中心或去中心。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但从未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以及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因素,在教育领域要“更加突出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8]因此,从整体而言,SC所言的中心是“有条件、有边界”的中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是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之下的,以充分学习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实体,而不是一种刻意追求权利、漠视规则、曲解意义的空洞的中心。因而,SC所言的中心实际是教育的初心所在,明确指向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与发展的终极目的。

(二)SC的实施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本体

SC所指的中心,不能脱离学生在教育场域中的任务角色来谈。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教育活动本体,所有的相关教育要素必须围绕这个本体而展开。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教学工作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教育教學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的理念和内容等都要与学习这一核心任务发生紧密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和摆脱“教”本位的思维,而转向“学”本位的思维。前者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以往“以教定学”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有所偏失,实际上只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教师成人世界的认知基础,忽视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而后者则会贯通教师学生的知识世界,从新的“以学定教”的认识逻辑出发,确定共同学习的具体任务,从而指向学习者知识的实际增长和能力的有效提升。

因此,学习作为SC的活动本体,其实际意义在于明确实现了教育的“成人”本体论功能(即培养人的功能),从而真正使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课程、教学、课堂和学校管理等诸方面工作的相互协调推动,充分实现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转识成智”“转识成能”“转识成德”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的知识、能力、道德与情意向学习者学习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移和输送。就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初心而言,这不仅仅是每一位学生真正渴望的教育真谛,更是教育事业根本成败的价值标尺。

(三)SC作为复合结构的存在方式

师范专业认证中的SC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实体,它注定与众多相关因素产生复杂的关联,形成一个复合式的体系存在。对此,可从师范生立足的实然教育情境和应然教育情境来进行动态分析:作为师范生的学生是具有双重学习身份的角色,是“专业学习者”和“学习的促进者”的复合式主体的存在。相应地,在这样复合式主体之下,SC也以一种复合结构的方式存在,即“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结构。其中,“学生中心”实然层面指“以师范生为中心”,而应然层面指“中小学生中心”;而“学习中心”不但包括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要求,还包含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的期待。就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而言,其本身是学习者,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和卓越教育人才的学习者;在自身专业学习和成长范畴内指向未来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因而又是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促进者。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不但在专业知识传递和能力指导方面要“以学定教”,还要为学生将来可能要进入的教育工作场域提供入职准备的指导,在本质上还是为师范生将要身负的教师社会角色的培养和陶冶付诸努力。作为师范生,他们不但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去充实知识、增长能力,还承载着准教师的身份认同和道德观念、教育情怀、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时代任务。更重要的是,师范生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求,养成“以中小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专业学习成长观念,从而与一线中小学的学生发展无缝对接,成为影响中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的人师形象。这在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中都需要予以生动地、真实地体现出来。

因此,专业认证所指的SC是一种互动和联动的复合体。学生和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存在不是静止的和片面的,而是情境化的和变动不居的,是处于复合式的多重关系网之中的主线索。我们在考察这个中心时,需要以系统性的、关联性的思维来探究其真实面目。

三、SC的三重教育意涵

师范类专业认证在进校考察中不仅关注学校自我举证,更是以“每六年一考察”的制度化常态化认证工作来审视学校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状况。SC是认证工作要兑现的重心所在,从条件保障、经费投入、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等实施调查、走访、座谈,其关注的“不仅在专业最初开办时对其办学条件等进行‘投入性初始认证,更注重在办学一定时间后对其专业教育质量、办学成效等进行周期性的‘产出性再认证”,[9]尤其是在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上进行极为关键的跟踪和检验,这将意味着专业认证对教师人才从“入口”经由全部的培养过程再到最终的“出口”,是一种步步为营式的改善和改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专业认证不仅是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暂时性把关,更是着眼于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以及其社会声誉的持续性检视。SC聚焦于教育场域中的学习者,这与教育的育人本义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SC的意涵所指最为核心的内容则是其育人意涵,分别涉及育人的目标指向、实践思路、教育立场。

(一)目标指向:培育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教师人才

培养什么人?這是新时代教育的首要性问题。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所有的教育活动则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人才”这一核心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是怎样的?答案是确定的,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人才。这种人才的标准明显指向的是学生新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的自身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外在强加条件。聚焦于教师人才的师范院校的根本性功能,专业认证的相关要素均需紧紧围绕着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而设计和运作起来。学校的各项物力、财力着力营造师范生的专业成长环境、构建专业成长空间、打造其专业成长平台;课程与教学则突出教师的综合性素养的培育;教师的工作则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天职,其教学方式方法则需紧密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学校对于教师人才的培养还要形成一种健全的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其持续改进,目标的达成。

因此,师范院校对教师人才的培养不单是毕业考核的一道关口,更是对师范生有着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全面的和持续的影响。专业认证的SC,其所追求的个体性价值,远远不是一张毕业证和学位证所能涵盖的,而是要在其毕业之后的教师工作中充分展示和彰显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以及影响力中去寻找答案。

(二)变革思路:以“三全”育人观引领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塑

师范类专业认证SC这一理念为教师体系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就是以未来的教师人才质量建设作为中心。我们知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师教育的终极目标,SC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体现了如何实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新实践思路。每一名学生都可能是未来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专业认证SC理念在实质上是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系统、深度和全面的考虑,由此也是更加科学、更加精确和更为人性化地对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塑。于此意义上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全育人”育人观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的引领力,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塑就要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思想”作为精神统领和主线,着力突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其中,作为重要的课程与教学领域就需要实现四大转变:知识学习目标方面从强调讲授传递转向师范生的认知领会,即教学目标由教会而转为学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要我学”而转向“我要学”,即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向自主学习者;作为教师人才的培育者从我要教转向要我教,即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向教学的促进者;专业建设方面从我要管而转向要我管,即从专业管理本位而转向学习支持本位。除此之外,SC作为主要内驱力驱动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各领域之间的联动与支撑,从而形成完整的动态的教师教育体系。

因此,教师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方法和技术的层面,而首先要以变革的眼光来加以审视,以寻求总体思路,渐次具体到方法而至内容,由内容而至目的,由目的而至条件,由条件而至效果,由效果而回归理念的对照,从而形成这样闭环式的螺旋向上的可持续的运作系统。这样的体系既有层层支撑与推进的逻辑在内,同时在时空上又呈现出全新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三)教育立场:充分彰显新时代教育的人民性

为谁培养人?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立场问题。“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0]可见教师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与社会价值。那么在培养工作中正确把握SC的精神实质,就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说到底是人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做四有好老师”的意见[11]体现了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人民性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充分体现的教育的人民立场,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力资源的时代性判断。

因此,师范专业认证的SC肩负着时代使命和人民的嘱托,以学生为中心将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期望和全社会的愿景,需要以教育事业的不同层次和各个领域的实际需求来明确定位。专业认证的SC同样需要有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只有将SC的教育实施置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的精神引领之下,不同院校的师范类才会因地制宜,找准专业办学定位,从而在SC的具体落实工作中找准发力点,真正促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人民性得到落地。

参考文献:

[1]童世骏等.新时代 人民满意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

[2](法)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

[3]单中惠.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31.

[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

[5]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90.

[6](美)卡尔·罗杰斯著,王晔晖译.自由学习[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7]肖朗.在卢梭与康德之间——裴斯泰洛齐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42-152.

[8][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9]杨跃.师范专业认证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與治理对策: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2):71-76.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6.

Concept understanding and implication exploring for

SC of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Zhu Jiang-hua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6)

Abstract:based upon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pursuing not just the overall raise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but the remodel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SC(Students Centered) is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a. It is the request that we clarify the SC concept by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it from the visual field of pedagogy, based on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C aims to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ased upon the students activities themselves, it exists as compound compounded entity. Base on the above knowledge, we and find the tripl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to SC that the teacher with the continual developed professional career, the re-building of completely new teacher educational system, fully showed the People Character of the education during the New Era.

Keywords: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C; clarify; concept; implication

作者简介:朱江华,男,教育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教育史等.

猜你喜欢

意涵专业认证概念
雨来了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古代的时间概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