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1-07-20王慧

教育界·A 2021年6期
关键词:必要性德育策略

王慧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事物的认知有限,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不能仅局限于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应尝试结合课程内容,将德育渗透进平时的教学当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章简要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阐述了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并研究了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必要性;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拼音、识字、组词、造句等基础性内容,突出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小學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德育素材,为开展德育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良好的道德修养。相较于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更容易为小学生接受,对于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文字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同时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学会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要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思想内涵[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展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将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

就学校教育体系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兼顾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美育等。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兼顾道德教育,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具有关联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是渗透德育的基本载体,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德育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二者之间必须存在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通过剖析教材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或者感染,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实际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必须契合实际生活。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对于复杂事物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德育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小学生,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具体而言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要注重增强德育渗透的适应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2],选择最佳时机将德育渗透点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德育的最佳成效。将德育体现在日常的语言文字和段落片段中,才能使学生感悟到道德的重要性。不要空谈一些理想和道德,这样的形式主义只会脱离现实,让小学生感到空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

(三)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指的是德育渗透必须贯穿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持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德育是一项持续性的教育工作,需要长时间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才能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应该遵循持续性原则[3]。教师要坚持将德育渗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每一节课堂的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开展情况。只有在教学中坚持道德教育,才能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以语言感染学生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大多基于文学作品。虽然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采用的文学作品内容都比较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道德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受到影响,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受到道德教育。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利用课文当中具有感染力的词句,渗透德育内容,以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比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针对“它的果实埋在土里……有没有果实”这句话,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品位其中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做一个埋头苦干、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教师引用鲁迅先生“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句话,进而引出袁隆平、钟南山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当代先进人物,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情感体验,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对这些人物产生敬佩之情。

又如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时,教师将风沙中挺立的白杨与边防战士联系起来,让白杨的形象更加生动、直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教育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而德育能让学生在思想情感层面与课文产生共鸣,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教师要善于利用德育与语文知识教育的这种关系,而不是割裂二者的联系。

(二)以人物形象影响学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人物形象,涵盖古今中外,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特点,或者说在课文中着重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某个特点,比如人物高尚的品德、伟岸的形象以及先进事迹等,这些人物形象是渗透德育内容的绝佳素材[5]。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人物形象更为直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真实感受人物的特点;另一方面是由于此类文章往往具有故事性,小学生对此类文章比较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渗透特定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

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分析詹天佑不惧外国嘲讽,承担建造京张铁路重任的形象,让学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詹天佑历经艰辛成功完成铁路建造任务,为国争光的光辉形象,让学生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篇课文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讓学生好好学习,树立长大为国争光的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相关的人物,比如两弹元勋、航天英雄、感动中国人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特点、事迹,通过直观的人物形象受到思想教育。

(三)联系生活启发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有限,在认知陌生事物时往往以自己的实际生活为参照[6]。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来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更加便于小学生理解,而且容易让小学生接受。

比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根据作者和挑山工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谈谈自己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或者感悟。有的学生说:“走路要脚踏实地,不能东张西望。”有的学生说:“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能退缩。”有的学生说:“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事实上,小学生不乏思考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小学生就可以从课文中领悟一定的道理。

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小女孩冻死在圣诞夜的凄惨境遇让学生很是惋惜。教师借此让学生谈谈自己家大年夜的生活,并与小女孩的境遇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并教育学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用无数先烈的奋斗牺牲换来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用自己感悟到的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地渗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全程贯穿德育内容。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关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合理地利用,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兼顾德育,在实际教学中以语言感染学生,以人物形象影响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5):98.

邱志宏.关于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8):173.

黄晗卿.关于如何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08):436.

冯华.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04):136.

钟萍.育人无痕,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界,2017(03):127,148.

格日娜.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4):56.

猜你喜欢

必要性德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Passage Four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