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利用地方戏曲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

2021-07-20张玲

教育界·A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曲曲调戏曲

张玲

【摘要】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让地方戏曲走进音乐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文章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习兴趣;选择地方戏曲,充实音乐教材;改善教学方法,掌握演唱技能;展示戏曲演唱,培养舞台表演”等途径,对利用通渭小曲戏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地方戏曲;通渭小曲戏;教学实践;表演才能

一、引言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传统艺术,包含文学、音乐、唱腔、舞蹈、伴奏、服装和脸谱等诸多艺术元素[1]。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甘肃通渭小曲戏属于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2011年(第三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课标强调重视地方戏曲走进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与审美、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地方戏曲走进音乐课堂后,小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学唱、感受以及体验戏曲的行腔韵味[2],熟悉中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3]。因此,在小学艺术教育中推行中国地方戏曲表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通渭小曲戏如何丰富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浅述。

二、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习兴趣

让地方戏曲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是按照现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的一项教育改革试点工作[2],其目的是丰富音乐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会欣赏戏曲曲目,会表演戏曲唱段。现如今,家长与孩子多偏爱现代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接触不多,对于地方戏曲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传统色彩,大多是用方言来演唱,使得这个传统艺术戏曲仅流行于当地百姓中。城市小学生对于这样一种遥远而又陌生的艺术文化缺乏了解,感到枯燥无味,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不大,不易接纳、理解、喜欢、学习和掌握。

笔者在教法和学法上能够采取一些巧妙的、适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如,从故事情节入手介绍剧情,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末、丑”[1];教师示范表演,将戏曲的“唱、念、做、打”[1]等基本功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绘制戏曲服饰、脸谱;欣赏经典曲目唱段视频;组建曲艺社团,排练名曲片段节目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看、听、说、唱、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起初学习戏曲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逐渐了解一些地方戏曲的定义与特点,学习一些唱腔和表演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地方戏曲文化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选择地方戏曲,充实音乐教材

通渭小曲戏不仅盛行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更是驰名于陇上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4]。通渭小曲戏主要由曲调、曲牌和剧本三大部分组成,约七十二个大调,三十个小调,纯器乐曲牌二十六个。曲调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大调以“背宫”“五更鸟”“岗调”“紧述”“慢述”“五京子”等曲调为代表。小调有《剪窗花》《小放牛》《放风筝》《割韭菜》《闹元宵》《五更鸟》等代表曲目。曲牌音乐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剧本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青年男女向往美好生活以及经典历史故事等,有《卖水》《闹书馆》《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等72个剧本。

通渭小曲戏内容丰富多彩,笔者在教学中精选了一些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曲目和曲调,通过收集、整理、记录曲谱,创编成了新的教材。该教材从简单的民间小调入手,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如:先选教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反映老百姓劳动、生活、风俗的小调,如《剪窗花》《割韭菜》《放风筝》《小放牛》《五更子》等,再精选一些精品名段中欢快、优美的大曲调,如前越调、剪边调、扭丝调、西京调、琵琶调、采花调、岗调、莲花调、慢述、后越调等,以丰富教材内容。将欣赏与教唱、知识与趣味、技能与表演融为一体,一唱众合,欢快热闹,优美动听,既有集体参与,又有个别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快乐教学的目标。

四、丰富教学方法,掌握演唱技能

(一)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

地方戏曲是运用方言来说唱的,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学生由于无法充分理解词和曲调,会感到地方戏曲拖沓、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在欣赏时,应引入对戏曲中曲词所唱故事情节的讲解,将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例如,在教学通渭传统曲目小调《小放牛》时,先以故事情节入手,该曲讲述了小牧童在野外放牛,在路上与村姑偶遇,村姑问路,牧童打趣逗乐村姑的故事,讲一段,听一段,边讲边听,剧情活泼诙谐有趣,曲调欢快明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唱与表演巧妙相结合

戏曲的基本要素包括“唱、念、做、打”。地方戏曲中的拖腔,一字多音是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因为难度大,直接教唱或视唱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与兴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精心编创符合故事情节的身段、符合人物内心情感的动作,把教唱与动作表演有机结合,既避免了演唱时呆滞刻板,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刺目劝学》最后片段后越调:“五更里亚仙把脸变,手拿银针把眼穿……”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四拍子的拖腔,学生不容易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在教法和学法上做了备课,配上愤怒的身形、拿银针刺伤双目的动作,学生不但唱腔饱满,更带动了表演情绪,使表演更加到位。

(三)教唱与视唱训练相结合

通渭小曲戏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都具有口头性,需要口耳相传,是一种口头艺术。言传身教是传承的主要方式。学生对戏曲的演唱了解甚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地方戏曲有着浓厚的地方乡音韵,曲调也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过和接触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较大难度。这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把教唱和视唱相结合,一句一句口耳传唱,尤其在方言上要反复范唱、教唱,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要体现出地方韵味。如在《小放牛》教学中,第一段(牧牛曲·吆牛):“ 养了一对牛,长的是(唱si)梨花角(唱ge),吆著耕(唱gei)地(唱ti)去(唱qi),牛把铧打破(唱pe),世上的穷人多(唱de),哪一个就像我(唱ge)……”就这样一小段唱词中有着丰富的方言,就需要先读后唱,反复范唱、教唱,教唱与视唱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方戏曲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展示戏曲演唱,培养舞台表演

通过地方戏曲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通渭小曲曲调的种类、特点和演唱形式,将通渭小曲戏中的基本曲调、唱腔、身段、动作和技能融入音乐课的教学中,丰富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以脍炙人口的折子戏为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增强学生参与学习和表演的兴趣,先让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展现风采,再带动更多学生站到戏曲舞台上。如,笔者利用社区兴趣活动时间组织小曲戏社团,精选一些小曲戏经典曲目中简单的折子戏,如精选《兄妹观灯》《五更鸟》《小放牛》《裱花》《读书高》《刺目劝学》等曲目片段进行排练、表演。利用学校的文艺活动园地,组织学生参加舞台表演,学习和体验戏曲的魅力,唤醒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戏曲演唱水平和艺术表演才能,以达到熏染的目的,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做好铺垫。

一学期“通渭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和学校大型“庆国庆”活动、社团戏曲表演等,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一个班级由以前的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喜欢地方戏曲发展到有一半的学生喜欢地方戏曲。

六、完善自我修养,提升教学水平

常言道:“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进行戏曲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学习、了解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需要深入到地方去,拜师学艺,学习掌握曲调唱腔、表演技能。为了传授给学生足够的地方戏曲的知识和演唱技能,笔者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演唱技能。同时,为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为戏曲艺术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积累经验,笔者自2016年以来拜师于著名的通渭小曲民间艺术家张世强先生,跟随张先生学习小曲演唱,掌握了通渭小曲戏的大部分曲调;期间拜访了多位精通于通渭小曲戏的名师,力求全面了解通渭小曲戏;并有幸加入了表演通渭小曲戏的优秀演出单位——通渭小曲戏马营协会;利用假期,记录整理了50多个小曲曲调、小调、曲牌的曲谱;参加了30多场民间演唱和舞台表演,并参加了通渭文化馆组织的小曲折子戏《烤红》《白蛇传——还伞》《白蛇传——醉酒》《白蛇传——盗草》《游园》等表演并录制成了碟片;笔者还将越剧《春香传》《十八相送》改编成了通渭小曲戏。

地方小曲戏教学实践,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渗透德育,树立学生们的核心价值观[3]。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取得的教学效果都与预期相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姚艺君,李月红,桑海波,等.中国传统音乐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邓伊彤.戏曲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新一代,2014(10):34-35.

王纯.戏曲进校园的地方课程开发与研究[N].安徽青年報,2017-11-01(10).

郑传育.中国戏曲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曲曲调戏曲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如梦令·烟雨痴缠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