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牌记里的纪年方法

2021-07-17李素华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纪年

摘要:本文以清版古籍为例,初步探讨了古籍牌记里的四种纪年方法,即年号+年序纪年法、年号+星岁纪年法、年号+干支纪年法和其他纪年法。其中第一、三种是清版古籍牌记中的主体纪年方法,第二、四种则较为少见。

关键词:牌记;纪年;清版古籍

引言

牌记“又叫墨围、碑牌、木记、木牌、书牌等, 是在书前、书尾、序后、目录后或卷末所刻印的图记,记录了刻书者的姓名堂号、时间地点、版本源流、内容简介等等”。[1]牌记上的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者及其斋号等等对于古籍版本鉴定和考订版本源流具有重要意义[2],其中刊刻时间的记载方法也为研究古代纪时规则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试对清代古籍牌记里的纪年文化作一初步研究。

一、年号+年序纪年法

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帝号)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直到帝位更迭为止,因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之谥法往往相同,秦汉以后历代之谥法及庙号亦往往一致,仅称某帝某年、某公某年、某祖某年容易混淆,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始创年号。[3]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即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在位时,遇有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二年算起,其间亦有从当年某月即算起之情况。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除了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等。在清代古籍的牌记里,年号+年序纪年法是常用方法,帝王继位当年称为“元年”“纪元”“纪元之岁”“建元”“初元”,如(清)朱壽朋編《東華續錄一百二十卷》的牌记所载“宣統紀元之歲上海集成圖書公司恭纂”[4]中“宣统纪元之岁”即指宣统一年。第一年之后的年序常采用汉语小写数字一、二、三、四、五......二十三......的,如“康熙十二年”“雍正九年”“光緒二十三年”“康熙五十八年”等等;也有采用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体系的,如“康熙叁拾貳年”“同治肆年”等等;有大小写兼用的,如(元)何中撰《知非堂稿六卷外稿四卷》的牌记中就有“康熙伍十八年重鐫”字样;也有兼用整十数字廿(niàn,二十)、卅(sà,三十)、卌(xì,四十)的,如“道光廿七年”;也有兼用其它数字异体字的,如“光緒三十弍年”“光緒十有亖年”里的“弍”“亖”“桼”分别是二、四异体字;也有在两位数的年序中,于十位和个位中间加“有”“又”的,如“道光廿又八年”“嘉慶十有五年”;也有在年号前加上引以为豪的本朝朝代名的,如(清)應宗璫著《觀星指南二卷》的牌记就有“大清乾隆十八年新鐫”字样。

二、年号+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即假岁星。星岁纪年法可分为岁星纪年法、十二岁阴纪年法、岁阴岁阳纪年法三种。

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在天空的视运动,自西向东正好约十二年(11.86年)绕天一周,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平均划分为十二等分,具体位置则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为标志,称为“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以岁星每年所行经的星次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其在春秋、战国之交很盛行,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襄公三十年》“岁在降娄”[5],《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等等。

不过,岁星运动的恒星周期实际上并不恰好为十二年,这样,时间一长,岁星的位置便会发生超次现象。为了避免岁星纪年法“名不符实”的问题,古人虚拟了一个相对岁星做反向运动的假岁星,称为“太岁”(又称“太阴”、“岁阴”),让太岁沿着以十二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的方向由东向西匀速运动,分别命名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一年走一辰,以太岁每年所在辰位纪年,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称为十二岁阴纪年法。春秋战国时代,十二岁阴纪年法曾被使用,如《吕氏春秋·季冬纪·序意》中记有:“维秦八岁,岁在涒滩”。

西汉初年,历法家又给太岁年名也配上天干并分别命名,称为岁阳。《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此岁阳之名也。”岁阳和岁阴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称为岁阴岁阳纪年法。十二岁阴纪年法和岁阴岁阳纪年法又统称为太岁纪年法,可以认为是十二地支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的雏形。

汉太初以后,太岁纪年法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连接,但由于岁星周期不足12年,太歲与它的对应关系难以为继,到东汉改用《四分历》时,废止了星岁纪年法,沿用干支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和十二岁阴纪年法在清代古籍牌记中已基本不可见,岁阴岁阳纪年法偶有可见,但也只是根据当年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与岁星在天体运行的实际位置相对应的本来意义,也有直接用岁阴岁阳对应的干支名称来替换这些古名,但仍保留了“岁在”、“岁次”、 “太岁在”等星岁纪年法的痕迹。如(元)鄭謐註《地理葬書集註一卷》牌记载“光緒五年歲在屠維單閼吳興陸氏十萬卷樓重雕”[6],光绪五年是公元1879年,对应干支为己卯年,而“歲在”中屠維、單閼对应的干支也为己、卯;又如(清)吳蘭修撰《端溪硯史三卷》牌记载“道光彊圉作噩嘉善周氏校刊”[7]可知该书刻于清道光丁酉年,即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其他如“光緒八年歲在壬午”“光緒六年歲次庚辰春仲”“咸豐七年太歲在丁巳”等等星岁纪年法的痕迹也可偶见。

三、年号+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和自然万物生长规律的观测,古人将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个符号叫天干;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十二个符号称为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中国古代使用干支最早是用以纪日。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初,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此外东汉人又用此干支纪年法与岁星纪年法对应进行了前推,有了我们现在的历史年表。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纪年一样以新年正月朔(元旦)为开始。干支纪年法以“六十花甲”为一周期,周而复始,优点是周期较长,符号简单,但历史久远,改朝换代,单用干支纪年也易混淆,只有当干支和某一朝代年号相配合才能准确找到所要查考的年代。清代古籍牌记许多都采用年号+干支纪年法,可以通过《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查找确定某一皇帝干支纪年对应的公元纪年。如(明)陸應陽輯(清)蔡文炳增輯的《廣輿記二十四卷》牌记载“康熙丙寅新鐫”[8],可查《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康熙丙寅年对应为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也有不少“年号+年序+干支”合用的情况,如(清)檀萃纂《儀禮韻言二卷》牌记载“光緒六年庚辰十月墨池精舍重刊”。还有一些清代古籍牌记只用干支纪年,需要结合古籍其他内容如序跋等才能确定具体年代,如仅从牌记所载“庚辰年鐫”“庚戊夏日”“辛丑仲冬越郡北鄉學堂印行”等等,是无从判断具体年代的。有一些牌记的干支纪年前会加“时”字以强调刊印时间,如“時嘉慶丁卯孟夏”,也有在干支后加“年”“岁”等用法,如“雍正壬子年”“康熙辛丑歲”等。

四、其他纪年法

一些清代古籍牌记中也有宗教教历、西历与中国传统纪年法合用的情况。如(美國)蔚利高著譯《大美國史畧八卷》牌记上载“主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大清光緒二十五年”——基督教纪年;(印度)安慧糅 (唐)釋玄奘譯《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牌记上载“大清宣統三年/佛厯二千九百三十八年”——佛教纪年;(清)王岱輿著《真詮要錄二卷》牌记上载“遷都一千二百八十年/同治甲子刊” ——伊斯兰黑蚩拉纪年;(英國)約翰撰《天路歷程五卷》牌记上载“西歷一千九百零六年/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西历。

结语

现代版权页产生于古代牌记,受清代牌记的启发最大。而牌记中的纪时文化,特别是对纪年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古代纪时方法,更对古籍版本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静,王美英.试论古籍封面页的源流和作用[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 年第3期。

[2]许瑾,清代牌记对现代版权页的启示——以善成堂书坊牌记为例,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8期。

[3]包和平,中国古文献中年、月、日的表示方法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11卷第2期。

[4]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清代版刻牌记图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5]杨效雷,中国古代的记年、记月、记日、记时法,文献,1998年第2期。

[6](元)鄭謐撰,地理葬書集註一卷,清光緒五年吳興陸氏十萬卷樓刻本。

[7](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三卷,清道光十七年嘉善周以焯刻本。

[8](明)陸應陽輯(清)蔡文炳(九霞)增輯,廣輿記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吳郡寶翰樓刻本。

作者简介:李素华(1979—),女,苗族,重庆黔江人,硕士,贵州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古籍文献保护。

猜你喜欢

纪年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愿新的一年,又燃又甜!
公元纪年的传入与纪年之争
浅谈民国纪年法的由来以及换算方法
公元以外的纪年方式有哪些(答读者问)
中国风
小墨盒与大历史
“年”的别称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之间的转换
对时间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