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文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新活力

2021-07-14顾熙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道德与法治

顾熙明

摘要: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学只停留在浅层思维的层面,还不能够实现对知识的迁移;针对当前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学习现状,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融合,将“行文化”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以“行为先”“知行合一”的主张,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行文化;道德与法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049

一、如何解读“行文化”

文中的“行文化”是本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行文化”主要包括行健、行善、行志、行知、行美,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研究学校发展过程中,结合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的教育思想,提炼了“行文化”。在其指引下,学校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健康、智慧、行商素养高的“五行”(行健、行善、行志、行知、行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如何看待“行文化“的价值意蕴

1.渗透“行文化”理念,引领学生发展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三重使命。融合“以行为先”“行知合一”的“行文化”,是将学科育人与之相结合。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角度来看,渗透“行文化”的意义指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意义,不只是知识本身或应试的意义,更在于道德法治知识从行健、行善、行志、行知、行美五方面去提升,也体现了知识由“公共性”向“个体性”的转化。

2.坚持做中学的思想,增强学生体验促进知识转化

从构成上看,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学习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潜移能力。将“行文化”的理念注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把学生外在活动与内在活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通过学生的“行”,即实践活动、参与进行学习,使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成为学生的自我活动、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体验和感悟意味着学生的生命参与,使学生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探索与提升学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三、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行文化”的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对于学生而言,在做中学提升学科素养;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先要自身认同“行文化”,才能找出方法和策略去落实。

1.以“行”补“形”——通过生活创设情境

在提倡情境体验式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体验”,以体验活动替代知识的讲解,创设的情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活动体验流于形式。“行文化”以“做中学”的理念为主旨,通过联系生活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例如,八下第二单元《权利与义务》中,学习如何依法行使权利时,可以利用实际经历创设情境,学生讲述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经历过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案例,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做法进行评价指导,肯定正确做法,指出存在的错误和不当,引导学生懂得用正当途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纠纷,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可见,用“行”即生活实践去弥补“形”即课堂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有助于形成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真能力。

2.以“行”导“知”——深度教学激活深度思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坚持以“行”导“知”,即以“行文化”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坚持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同步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自身的独特魅力,将“行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例如,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可以结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建设美丽中国》进行教学。在课前先布置给学生作业:每天倾倒一次垃圾。任务布置时需要分类,需要选择时间,让学生统计所在小区和社区的垃圾投放点和时间,第一次投放垃圾和近期投放垃圾所用时间对比。在发现效率提高的同时,感受周边环境的变化离不开环保工人和每位公民的努力。通过切身经历后,学生在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能理解垃圾分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建设美丽的文明城市。从行善和行美的角度去亲近社会、关心社会,有利于运用行动上的美。

3.以“行”促“学”——活动化教学增强探究技能

政治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通过学生的“行”进行学习,不仅用身体亲身体验,也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例如,道德与法治课九年级上《守望精神家园》,课前的目标设计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和校园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设计活动,分别从苏州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古镇乡村,说出你所选择地的代表人物、特色、精神、文化,要求分小组做好调查记录,写好调研日志。最后,分小组汇报本组活动成果,与全班同学交流。在课后延展为如何推进家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做环保小卫士,给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小常识,走进商场和超市开展消费者防诈骗小贴士,比如设计小活动,答对题目可以换取奖品一份,这份奖品可以是同学用废旧物品亲手制作的创意小礼品。这样,用“行”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性,能给他们接触社会、拓宽视野提供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知识的内化践行,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总之,“行文化”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課堂,能更好地践行“行为先”“知行合一”的先进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施行以“行”补“形”,以“行”导“知”,以“行”促“学”,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增强探究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平,蒋海晖.知识的道德意义:兼论学科教学中道德意义的挖掘[J].中小学德育,2012(10).

[2]李晓东,郑海水,殷玥.政治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参考,2017(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南行中学21500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道德与法治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