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理论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1-07-14张丽

锦绣·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强调专业知识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既能丰富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能提高思政教育的组织质量。而大学英语作为受众广泛、覆盖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有着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条件。为了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大学英语课程实践的组织要有意识的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改进教学方式。本文主要探究了全人教育理论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方案,以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的提出,以期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全人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组织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于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而大学生作为在接受系统专业大学教育后直接步入岗位的特殊学生群体,在面向学生开展能力培养时要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大学英语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更要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正因为英语在工作环境下的特殊作用,大学中的英语课程更多的是作为通识类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而大学英语在该种组织背景下也有了受众广泛,覆盖全体学生的实际教育背景,在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推动下,大学英语作为有着开展课程思政优势条件的基础课程要积极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组织方法,以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既保障大学英语的开展质量,同时也提高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

要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与意义。长期以来,高校工作一直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所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树立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地与时俱进。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而且要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的其他各类课程当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更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是高校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不仅课时多而且学习时间跨度大,挖据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和价值观,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顺利完成。这就是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组织必要性

在大学英语课堂组织背景下,虽然从学校角度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意义,但分析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组织现状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尚未意识到英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而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英语存在的消极学习心态也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效果。

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要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方向,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也也从多个角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分析全人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本质可以发现,全人教育理念主要以人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既强调对于学的的知识能力以及智力发展进行培养,同时也强调对于学生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等层面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全人教育理念强调从全面的角度对于个人的潜力进行挖掘,在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条件下,全人教育理念也强调跨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与融合,因此在该种教育理念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即要从理论知识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要通过大学英语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以教学背景下培养方向的多样性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如此,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组织呈现出了组织的必要性,也呈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组织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人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而在开展课堂知识讲解环节,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组织也要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组织主要是从英语知识与政治知识教学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实践背景下不同知识学科之间的融合改善课堂的专业知识学习质量同时也促进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背景下既要意识到全人教育理念的应用必要性,同时也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大学教育背景下知識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统一。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组织策略

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课堂教育要主动探究英语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而课程思政作为当前大学教育背景下强调专业知识与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背景下,其要主动以课程思政为教学方式,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既保障英语知识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效果。

(一)顶层设计

传统教育背景下其教学的重点大多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2016年习书记提出思政教育利用课堂教学渠道的教育思想,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得以渗透的方式,促进教育改革,保障高职学生的专业课教学进度的同时也以课程思政的践行来提高思政教育的组织质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有着对于课堂设计以及实践的重要职责。为了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保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把握全人教育理念本质与内涵的基础上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组织与设计。

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可以发现,大学英语课程的组织仍然以具体的教材为导向,在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的基础上来促进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在组织课程思政时也要强调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对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在明确教材主题的基础上设定与英语学习以及思政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既以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同时也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方向推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师生培养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专业的思政课堂教育的形式,而思政课堂虽然可以对于学生开展理论性的教育,但由于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不重视,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参与、不主动的教学实践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下,思政课堂的组织要积极的通过课程体系的改进,在教学实际的组织中既把握好课程育人的重要方向,也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以专业课与系统课堂相融合的形式来实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虽然课堂教学以统一的教材为核心,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却存在着差异化的学习背景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开展设计确立教学目标时既要把握好全体学生的共性学习规律,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于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课程思政的组织指的是英语教学时通过英语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合来促进大学教育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开展。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实践时也要意识到英语知识学习的核心地位,既把握好课堂所要进行讲解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分析英语学习的能力目标,在明确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分析课程思政内容与英语知识学习的融合角度。以跨文化交际为例,教师既要在知识讲解环节使得学生掌握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通过文化认同感的教育,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深化。

(二)提升能力

为了保障良好的课程思政开展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背景下,既要对于个体的专业知识能力进行提升,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个体的思政意识与思政修养。课程思政开展建设时,教师是主要的建设者与实践者,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质量则主要依赖于教师对于专业知识教学时课程思政元素提取的有效性,因此为了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背景下能有效的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合,教师要对于个体的思政修养加以提升,既加强理论学习,同时也对于个体的德育行为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实践。

课程思政的组织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组织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政治修养,而教师在利用课堂对于学生思政品质加以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到教师个体思政素养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作为英语教师,在组织课程思政时要主动的在日常的学习教学中对于个体的思政修养进行强化,积极学习党章党史,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在学习国家重要讲话、重要会议精神的背景下积极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个体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更新背景下,以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的提高来保障良好的课程思政组织效果。

而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政治的力量与价值,教师在开展课堂设计与组织时也要有意识的對于教学资源进行丰富,通过理想教学环境的搭建,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虽然当前大学英语教材的设计与组织上不满足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但教师要从个体的思政修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教材内容中思政内容的提取,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积极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在资源的整合、理念更新能力提高背景下保障课程思政的组织质量。

(三)创新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整体的课堂实践也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灌输,而学生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既无法达到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也无法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组织效果,教师要主动对于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融合,在建设第2课堂、第3课堂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组织来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为课程思政组织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积极与思政教育的爱国主义相结合。在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学生对于复杂网络的信息辨识度不高的背景导致了学生思想立场不坚定的实际问题。而爱国主义受到打击则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建设,而学生步入社会、迈入工作岗位时爱国主义的不坚定也会导致工作态度与工作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因此在开展英语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爱国主义相关案例的引入,以背景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积极向学生传递正向科学的生活方式。在讲解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生活经验时教师也要通过知识讲解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渗透,引导学生在其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建设技能以爱国主义为指导开展进行社会建设行为同时也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个体社会价值的发挥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在开展实践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为了保障良好的课程思政组织效果,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来提高政治教育的开展质量也保障英语知识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实践空间渠道的拓宽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课堂之外第2课堂的搭建使得学生拥有英语实践的空间。而为了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都能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选择实践地点以及实践方式时也要选择与我国政治背景相融合的教育内容,通过历史的了解、实地的参观,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介绍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对于政治背后的实践活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改革模式

为了充分地践行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当前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内容方法的改变来促进新课改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技能考核等教学方法的引入,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模式更好的展示学生的个体道德。在教师的示范与实践背景下使学生能真实的感觉到道德标准的践行方案与实践措施。

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单元组织学生进行以“中国语言文化之美”为主题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主题内容,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课内活动、课外任务和课堂展示3个环节课内活动环节。课内活动环节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首先在提出教学单元的主题话题,如“语言分类”、“语言学习的难易程度”等,让学生反思语言学习的方法重要性。话题讨论结束后进入教材课文阅读环节,围绕著名聋哑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语言启蒙之路来分析语言的启蒙学习和感知过程。课外任务环节延续课上的讨论话题,要求学生自拟子话题,进行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后组织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在一周内完成演示文稿,并以小组形式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汇报。子话题小组要按照任务安排的时间和内容进行话题选择、文稿构思、资料收集、讨论修改PPT制作和完善等工作。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答疑并提出修改建议,指导学生完成演示文稿。课堂展示环节在课后任务完成后进行,教师按照设定好的子话题小组顺序来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的展示活动。学生有的利用英语来分析汉语言的演变和传承内容;有的立足于诗词歌赋,用英语鉴赏汉语言的一惊之美;有的则将家乡方言与英语的发音特征进行比较,指出各类语言学习的异同点;有的以中英文的修辞特点为内容,总结汉语言的丰富表达形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之美。

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促使学生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通过具体实践背景下的工作实践活动来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爱国立场、职业情操。学生在个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判定,以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来提高个体的知识技能与思想品质。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知识竞答、演讲和辩论、案例分析和展示汇报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思政教育和英语学习的无缝对接。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十九大的相关视频资料,或者是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中英文对照版,然后在课上完成相关话题的讨论等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国外报刊媒体对于国内重大政治新闻的报导,在课上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媒体的立场和观点。这些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一些与时事政治相关的热点词汇,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政治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教师在向学生开展专业培养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通過对其不良行为的指出,在学生的改进过程中通过优质案例的讲解,标准的示范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同时也以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模式来保证思政教育的开展质量。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有着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条件,而为了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更好的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组织,大学英语要主动从教学目标确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以及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等多个角度出发,既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思政教育的开展质。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学教学背景下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习,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来保障良好的知识教学效果,促进大学教育背景下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晓英,王雨婷.从课程思政化视角谈全人教育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J].校园英语,2019(46):43-44.

[2]符燕津.全方位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v.33;No.136(05):34-35.

[3]许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J].文教资料,2019,811(01):235-236.

[4]孙慧,杨玲.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育人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下旬刊),2020,000(005):66-68.

作者简介:张丽(1975.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宿州,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专业:英语,研究方向:应用英语与英语教学。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