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移植” 创编故事 优化习作——以“笔尖流淌的故事”习作教学为例

2021-07-08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光华小学陈万红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移植张明人物形象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光华小学 陈万红

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可以巧妙借鉴“移植”方法和规则,通过指引学生创编故事,从确定故事主题、合理安排故事情节、精巧设定人物特征等多方面施以细心指导,引领学生在创编故事过程中深度体验创新习作的乐趣,从而提高习作训练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移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使它逐渐长好。鲁迅先生也曾对“移植”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儿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可见,巧用“移植”方法往往对习作训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要注重强化习作训练,能够不拘形式地书写出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并将内容写得清楚、有特色,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但笔者结合一线语文教学实践和观察研究,发现描写具体生动仍然是大部分小学生习作的难点。不少学生在习作中,为了凑字数,仍存在不良习惯,啃着笔头绞尽脑汁地东拉西扯,导致所写文章主题不突出,甚至不知所云。小学各阶段关于“创编故事”这一类型的习作教学编排,主要如下表所示。

册别 单元 主题三上 第三单元 我来编童话第四单元 续写故事

三下 第四单元 奇妙的想象第八单元 这样想象真有趣四上 第四单元 我和××过一天四下 第八单元 故事新编五下 第六单元 神奇的探险之旅六上 第四单元 笔尖流淌的故事六下 第五单元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其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笔尖流淌的故事”习作对六年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强调学生创编生活故事时要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的故事情节要曲折、能吸引人,还要写出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要让读者读起来像在生活中真的发生过一样。这与五年级下册“神奇的探险之旅”习作训练相比,少了那份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空间,要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二、“移植”在创编故事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移植”特征,让人物形象丰满有个性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关键的。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行路上他一共战胜了多少妖怪,可能大家没办法一一罗列,但孙悟空疾恶如仇、神通广大的形象却牢牢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为了让人物形象丰满,让人物富有个性,需要将生活中所看到的不同人物的特点包括外貌特征、个性特征等“撮合”在一起。不少小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总喜欢用“大大的眼睛”“乌黑的头发”等,这样的外貌描写太千人一面;在描写人物个性特点时,要么有爱心,要么淘气,人物形象单一。如果学生想创造一个既有爱心又淘气的人物形象,教师就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身边的人物中,谁是最有爱心的,谁又是最淘气的?可以是同学朋友,可以是邻居小伙伴,甚至可以是路上偶遇刚认识的小朋友。接着回忆他们有哪些典型的外貌特征,是否有口头禅或习惯性动作,等等。学生的思路一旦被打开,各个人物就如放电影般在他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此时再将不同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移植”、重组、整合,人物的形象特征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于是笔下的文字也有了神采。例如,一个学生在运用“移植”时,作文中出现了这样两个片段:“……浓密的眉尾叛逆似的稍稍向上扬,一双黑溜溜的小眼睛不时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他就是我们班的调皮蛋张明。”“别看张明调皮捣蛋,可他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爱心人士。哪怕见到一只流浪狗受了点伤,他也会伤心落泪。”

(二)“移植”情节,让故事发展曲折有趣味

有了人物,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如何创编?同样可以运用“移植”策略,这里的移植就是将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情连接起来,将发生在甲身上的移到乙身上。以上文的“张明”为例,如果你只知道“张明”的爱心,却不明白他的淘气表现,就要将另外一个人物的淘气表现迁移到“张明”的身上。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人物特点为中心,展开头脑风暴,回忆自己以往见到的、听到的与人物淘气有关的各种事例,将其一一罗列出来,再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安到主人公身上。学生围绕中心词“淘气”进行了充分列举:剪女生长发、上课偷玩玩具、用小动物吓同桌、折纸飞机满天飞、躲厕所逃避交作业、在教师身后做鬼脸、放学路上与小狗大战……接着通过比较,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典型事例。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下着蒙蒙细雨不用做课间操,难得有这么长又能自由支配的课间时间,我哪舍得浪费。最近我的好朋友——小‘法布尔’迷上了找蜗牛,于是我们戴上帽子,又偷偷地猫到了学校的大花坛里。还没找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随手将一丛茂盛的野草连根拔起。咦,小土坑底下那长长的、粉粉的在使劲翻滚的是啥?哈哈,原来是一条肥嘟嘟的大蚯蚓。我脑子里灵光一现,一个妙主意涌上心头:‘女霸王,看你还整天欺负我,哼哼!’‘哥们,我有事先闪了,你自己慢慢找……’话音未落,我早已抓起蚯蚓冲到班上。天助我也,此时同桌并不在班上。环顾四周,同学们各忙各的,没人注意到我。于是我悄悄地把同桌的笔盒拿过来,侧着身子挡住了他人的视线,轻轻打开笔盒,将蚯蚓塞进去后又迅速合上,再将笔盒放回原位,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

这位学生在习作分享时谈道:“在这个小片段中我把两个事件进行了组合。一个是一次我在清理花坛杂草时发现了大蚯蚓,当时很害怕;另一个是班上有男同学拿过橡胶玩具吓唬过女生。我将这个组合事件‘移植’到了主人公张明身边,突出了他的淘气。”如此淘气的张明,却也有他充满爱心的一面,这样的“移植”,让人物的形象愈发丰满有个性,故事发展一波三折,充满趣味性,情节也更吸引人了。

(三)“移植”环境,让环境为烘托人物服务

环境总是为烘托人物品质服务的,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点小学生在文学、影视作品中都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可是很多小学生在创编故事的时候,受实际经验影响还是习惯性地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依旧以上文为例,一位学生为了突出淘气的“张明”富有爱心的一面,写了“张明”在放学路上帮助骑三轮车上坡的菜农推车这个事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更能烘托主人公的善良有爱心?”学生想到可以描写烈日炎炎,太阳都快把大地烤焦了,人们巴不得躲到绿荫下,或是乌云密布即将下暴雨,街上行人个个行色匆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白了也许有的事情发生在晴天,但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可以用雨天代替,也就是将下雨天移植到事情上,反之也可以。所以,恰当地“移植”环境描写,往往更能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文章锦上添花。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教师在鼓励小学生创编故事时,不妨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移植”这一方法,从而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尤其是为了有效避免小学生在习作中创编故事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教师指导开展习作训练时要活用“移植”手法,让创编故事成为激励习作想象的有力支点,进一步增添习作训练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尽情打开思维探索的大门,借助“移植”有机地串联生成精彩生动的故事,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和素质。

猜你喜欢

移植张明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基于FreeRTOS系统和LwIP协议栈的网络通讯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移植”瘦人粪便能减肥?
二手货
The varia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你怎么不向我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