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三步骤

2021-07-06柏艳秋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育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观察感受美、创设情境想象美、读写结合创造美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能力 创新思维训练 美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17-02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当前的教学实践往往过多地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忽视审美鉴赏与创造,导致语文课变成了“技术课”。如何回归语文课的本真,使语文教学进入审美鉴赏和创造层面,让学生发现语文文本之美、课堂之美?笔者就语文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谈几点尝试。

一、引导观察,感受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的重要途径是观察。而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透过画面内容,感受背后的人、事、物,使画面变得鲜活,以达到感受美好事物、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观潮》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一幅插图。通过观察插图,学生感受到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图文结合,比单纯的文字更能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更易展开想象,在欣赏、感受美景的同时,激发对美好事物的遐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文本的感染力,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在画面、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引发情感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16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塔索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当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等等。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发现并感受美,让学生从中吸取美的养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观察与阅读、表达联系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火烧云》一文通过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特点来体现“美”,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课前,笔者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有意识地观察日出、日落时的云霞,直观地感受天边云彩的绚丽多姿,激发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课上,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动感色彩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冲击,激起他们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再引导他们放飞想象,感受火烧云的瑰丽多变,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或绘制的火烧云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而且培养了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创设情境,想象美

文章是作者表达和寄托情感的一个载体,教材中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配乐朗读、角色扮演、课外延伸等形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展开大胆想象、以情促情,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从而拓展并创造意境美。

(一)动情朗读,咏叹美

动情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咏叹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齐读、引读、范读、回读、个别读、对比读等方式,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从而感染学生,提升学生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

例如,教学《绿色千岛湖》一课时,笔者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如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次要部分的略读等。以读为本,让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千岛湖的旖旎风光,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角色扮演,体验美

语文日常中的角色扮演也是体验美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講述所见、所闻、所想,感受也更加真切。如果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人物,那么,就能很快地理解和内化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在教授“十年后”的部分时,笔者让学生扮演第一个青年,谈谈自己在“收到病人感谢信时的心情”;接着,把自己当作第二个青年,回忆“这十年中,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生的故事以及那幸福的瞬间”,从而让学生领会“幸福要靠劳动,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最后,还设计了一个采访环节,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三个青年进行采访。其实,学生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学生在充分自学、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见,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加深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表达,将语言训练与思维拓展密切结合,让学生既有所学,又有所悟。

(三)课外拓展,丰实美

有些课文言简意丰,很多文本以外的内容学生无法悉数尽知。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能力,更好地体验文本的魅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度拓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的是近代中华儿女奋力抗战的故事。但今天的学生距离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非常遥远,很难真正与文本产生共鸣。如何带领学生走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从而深刻领悟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观看电影,查阅和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有关的资料。查什么?怎样查?查阅后怎么处理?在教学本课文之前,笔者对这几个关键点进行了引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查阅、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从而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呈现精心选择的资料:日寇在侵华期间制造的一幕幕惨绝人寰的画面,五壮士“顶峰歼敌”的电影片段等,很好地架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通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动心,再以情促读,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写结合,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者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细腻的写法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主题思想、表达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我国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训练。以《美丽的校园》为题,让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顺序,描写校园的四季。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既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窘迫,又能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达到训练习作能力的目的。

“情动而辞发”,顺读而写,是进行读写训练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想说的说出来,并及时写下来,顺应学生表达的需要。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不光要有读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表达能力。

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以情为线索,每个人读它,都会有各自的感受。教师可以在文章结尾处安排一次读写训练:“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请动笔写一写。”学生从课始一直集聚的情感,在这时得以充分抒发。有的说鸟儿与大树纯真友谊的话语令人动容,有的说大树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感动,有的说大自然的爱护与关注让人感怀,等等。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利用教材资源,既引发学生挖掘课文潜在的含义、感受人文美,又能让学生通过与各种角色的多向对话达到了拓展思维的目的。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读写训练,正好可以让学生尽情倾泻。

语文课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则是一个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挖掘课内外的美育因素,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柏艳秋(1982— ),女,福建厦门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厦门市思明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现任厦门市群惠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美育核心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