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文化的审美构成及其教育价值

2021-06-29张博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美育

张博

摘要:新时代以来,高校艺术类课程的美育实施在高校美育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艺术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也为当代美育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高校在艺术课程审美教育建设中,服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服饰作为一种历史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是各个时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优秀的传统服饰是无数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变化的写照,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和回声。另外,在中国的教育观念里,美与伦理道德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服饰文化是理解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美育精神在新时代下的价值与意义的重要研究对象。

关键字:美育 服饰教育 服饰文化 文化传承 艺术教育

(一)高校服饰教育建设的文化传承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对于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传统文化“承前启后”是服饰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承前,是以服饰为媒介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根”吸取养分。启后,充分了解其美育文化内涵有助于人才的塑造和知识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不仅仅是对现实和历史的考量,也是高校美育模式建构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当然也包含着许多美育思想,可以说教育建设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建构。因此,以文化传承视角构建中国服饰教育顺应了新时代教育建设的要求。

中国现代美育文化建设将服饰艺术教育列入其中并作为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以其相对丰富完备的内容体系丰富了当代艺术教育内容,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诗、书、礼、乐一直是教育的方式和基础。在今天来看,艺术因为其独特的形象性而占据更多的教育优势。服饰艺术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深远而普遍的作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即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得到不断完善的,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正是因为这种服饰礼仪制度组早了完整人格,形成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服装艺术不仅反映现实生活,其中还包括创造者对现实生活所作出的评价,表达的是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感受,提出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除了从服饰中获得认识,还应该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它蕴含的服饰文化。

以传统服饰文化审美教育培育新时代学生审美理念,结合时代背景,正确把握其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正确理解君子人格和服饰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塑造性,充分挖掘利用服饰文化对塑造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促进君子人格塑造和美育同频共振。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传承这些精彩的文化,要从核心处构建起几处重要支点。中国服饰文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与时代精神,也庇佑着中华儿女与历史风雨中不断前行。比如我们服饰艺中对礼仪道德的体现、对天人合一的彰显、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等,是值得每一个时代弘扬、倡导的精神文明。伴随着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我们将最深层的文化精神养分输送到未来建设者的内心深处,体现在他们对时代的创造之中。基于传统文化建构起这一艺术教育模式,抓住重点进行层层解读,对中国新时代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艺术教育关乎到一大批中流砥柱对美的认知,是当下应对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挑战、提升人民文化自信、树立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二)目前高校服饰教育建设中所存在的困境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服饰文化也同样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下服饰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再次之下更难把握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服饰对款式、色彩、纹样的传承应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外在的符号特征容易被复制。近些年来,不少奢侈品品牌为了获取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每逢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便会推出“中国风”相关产品,但如何真正做到具有“中国韵味”,而非表面的“拿来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源远流长,不是只有龙、凤、青花、中国红这几种符号,十二生肖也远非外在的动物形式那么简单。这需要设计师从文化方面着手去解锁服饰的密码。

“表层文化”既是样式也是面貌,即中国文化的代表及符号,表层文化所显现出来的物理属性生发于最深层的核心文化。因为审美结果呈现的表现样式要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不从核心内容处发,不从中进行规范和梳理,则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变成漂浮式的无根之作。

在对服饰艺术的教育过程中重心是“深层文化”即“核心文化”的梳理与分析,及对受教育者中国文化精神的剖析与输出,以文化视角来剖析和解读中国服饰艺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注入到塑造学生人格素养、审美意趣等方面,使学生深切感悟与体味服饰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不懈探索的精神,以此来创新和传承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目前高校中塑造学生的中国服饰审美思维,突破西方经验的长期影响,对传统服装的文化传承、设计创意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千禧之后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自信与好奇的双重态度。但是当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服饰的正确认识及深入了解。因此,高校从服饰文化视角入手,在年轻群体中构建东方审美的主体性,构建以培养大学生群体“以中国文化价值”为判断的审美意识和认同情感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通过文化视角来构建中国服饰艺术审美教育模式,区别于以往大多以历史脉络梳理传统服饰,而是以中国服饰深层结构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及文化精神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来研究。如果仅停留在对服饰艺术的色彩、结构、纹样等具体实物方面的浅层认知,而缺失對它文化角度分析及挖掘,便很难传承它所具备的极高艺术价值。

(三)以传统文化视角构建高校服饰审美教育

1.以造物思想为切入点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

观察自然、表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是中国先民所秉承的造物理念。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审美观念强调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儒家礼仪思想的庄重之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

《易经·系辞上》中记 载“形而上者谓之道”,指出最让人赞赏的设计谓之道,而其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物极必反的造物理念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巨大。这里的“道”有两层意 思:第一层是指导造物的设计思想;第二层指的是服饰作为器物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虽然无声无息。但却浑然天成,世间万物皆有道来指引是浑然天成的能够主宰一切的东西,虽无 声无形,却超乎万物之上恒久不变,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老子曾提出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体现出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朴素造物思想观。

《周易》卷八《系辞下》:“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以衣在上者为天,以裳在下者为地,故衣裳形制取象乾坤。“垂衣裳”中的“衣裳”指的是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上为衣,下为宽松的裙子。垂衣裳而取乾坤,这里的“取乾坤”象征着人们对天地万物的精神追求,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裳”颜色上为玄下为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玄地黄。这里是指服饰颜色与天地的呼应,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人“天人合一 ”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思想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达到人工与天工的和谐共鸣,以自然为上,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

(2)以政治价值为中心:“衣裳之治”

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建设均有影响和干预,而各个朝代和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也制度规范也深受不同的政治制度所影响,可以说政治与服饰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古代统治阶级运用传统服饰的纹样、形制、结构等形式,将服饰的物质特性向精神文化功能延伸,使服装成为不仅可以驱寒保暖,还可以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明礼制以序尊卑”。

早在夏商时期,统治阶级就设有专门的官吏来掌管王宫贵族服饰,发展至周朝时期,王公贵族的冠服制度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其中,历朝历代的帝王的冠服是传统服饰中最高级别的,帝王服饰的服制、 面料、 做工、 纹样极其复杂,穿着过程与规定也极其繁琐,这些繁琐复杂、制度严格的穿着礼仪是古代帝王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对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起着威慑作用,达到巩固政治统治的目的。古代服饰制度的确立,历代君王维护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将服饰制度内化于心的社会价值规范作用,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冠服礼制已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一起。

《天工开物·乃服》 中记载:“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裋褐枲裳: 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 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意思是说,帝王贵族穿着华贵,宛如真龙天子震慑天下,而普通平民百姓穿着粗麻制成的衣服,仅仅起到冬天御寒,夏日蔽体的基本作用,以此来区别于野兽。这段话形象的表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收到服饰所影响,甚至认为人本该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服装的穿戴也应该遵守上天的安排。可见,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已有了贵贱有别的阶级观念,甚至将统治者人治上升到了天治的高度,这无疑对巩固政权、教化民众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2.以民族风情为切入点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文化背景以及生活地域特点都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系统。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各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服装美育过程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以民族风情为切入点。本文结合中国服饰艺术中不同地域民族服饰的特点,探讨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例如苗族服饰中,云南文山州、红河州的“青苗”和“花苗” 服饰表达了当地人“将历史穿在身上”的理念,裙子的褶裥显示了对我们祖先家乡的记忆。上半部分的几何条纹象征着他们逃离时穿过的长江和黄河,密集而狭窄的水平条纹代表长江,宽而稀松且中间有黄红横线的装饰代表黄河,褶叠则代表洞庭湖的田地和水域,他们在衣服上展示这些图案,作为永久性的纪念。侗族对太阳纹的崇拜,其故事也与中原地区的“后羿射日”非常相似,但主角被姜良和姜妹取代,射落九个太阳仅留下的一个太阳保证了人间的温暖与光明。人们对太阳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太阳神能够驱邪除病,带来生机。

各个民族在建构其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 经历了发展与融汇,同时又保持个体性差异,作为其传统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服饰文化及其审美,同样经历了变服改饰, 多元一体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受邻近民族的感染,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他们对异文化的接受而引发服饰的变化,这种服饰的变化得到民社会成员的认同。这实际上是把意念和情感投射到服饰中而表现出的一种审美心态。

总之,尽管各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但他们的服饰文化已经融入到民族情感中,并表现出民族认同感。每个民族的服饰审美观念是其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层面上的反映。

服饰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倡导和信仰坚守,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3.以特色工艺为切入点

服饰是精神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 优秀的服饰艺术作品往往伴随着特色工艺的传承。中国人们在塑造优秀服饰艺术作品时倾入了追求完美、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服饰不断传承的根本动力。以特色工艺为切入点。通过非遗文化,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何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例如中國丝绸工艺的巅峰技艺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其成品“锦若云霞、纱似蝉翼”。织工繁琐精细、色彩浓艳典雅, 宛如瑰丽的彩云, 长期作为宫廷专用服饰面料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没有工匠精神的支撑就没有优秀的传统服饰工艺,中国服饰艺术之所以可以展现东方风韵的审美内涵,首先是因为严谨有序的制度与讲究规范化的操作, 而这些要求与规定也一直从周朝沿用至今, 且一直被正统的儒家思想维护, 及服饰造物思想中“中规中矩”的理念。例如秦朝的深衣, 结构为上下分裁, 制作中注重每一个部位都有定寸, 讲究分毫不差。其次不同于西方的立体裁剪,中国传统服饰平面结构裁剪, 在进行剪裁、切割、缝纫、拼接后服饰外轮廓始终多为直线,形制上前后统一、左右对称。精湛的服饰手工传统工艺也流传至今,西汉时期镶拼手工技法,发展至今,更为丰富。制作工艺中包含了镶、滚、嵌、盘、绣等一系列中式制作技艺,这些技艺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因此形成了装饰效果明显,结实耐用的中国特色服饰特点。

在当下注重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更需要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结合当下时代特点与最新工艺,兼容并蓄,不断创新,发掘优秀传统工艺技巧,延续工匠精神。新时代传承特色工艺,延续工匠精神,不仅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敬业爱岗、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人格塑造。所以,双方是紧密相关的。服饰艺术教育中升华了人的情感,同时更是帮助树立了审美理想,从而实现了个人境界的提升,达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新时代教育要求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德才兼备”不谋而合。

另外,在高校服饰美育课程教学开展当中,对于相关服饰作品素材的挑选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标准,以工匠精神、特色工艺作为文化精神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对高质量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从更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艺术中进行学,从而引导学生塑造高层次的审美趣味。

4.以交流融合为切入点

中外兼容,海纳百川从来就渗透在中国服饰艺术之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过程中造就了服饰文化的变迁。如果对圆领袍进行考察及溯源,可知这种服装款式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在公元前6、7 世纪的西亚文化雕塑上就已出现。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华夏土地流行,中土服饰图案中出现了印度的莲花纹样,《华严经》有文,莲花象征着重生与永生,使人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于是莲花纹样进入到南北朝世家大族的墓室内,成为墓主摆脱痛苦、期待超凡再生的明灯。细密清瘦的印度莲花纹与阔大简约的中国本土莲花纹互相交融影响,加之后期与牡丹、石榴等元素的艺术化处理,演变成了中国特色纹样 “宝相花”。隋朝时期,从波斯萨珊王朝传播过来的服饰纹样“联珠纹”曾风靡一时,以圆珠缀联成圈,圈的中间填充禽兽、人物、花草等图案。由表及里地剖析其中的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博采众长的大国文化胸襟。

对中国服饰艺术的审美认知美,唯有进行文化深度、精神高度的多方位研究,才能真切地体悟其深厚的艺术价值。该审教育模式通过对中国服饰艺术的层层剥开,贯穿与服饰相关的人文思想、民族风情、特色工艺各方面,以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中国服饰艺术的核心文化,展现中国服饰文化独特的艺术创造及鲜明的价值理念。

小结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服饰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其精神内涵博大而精深,气质深邃而久远,新时代教育中中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精神内涵为切入点对服饰进行审美,从历史的演变中,研究其动向与趋势,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这种服饰审美观念的形成综合反映了了礼仪制度、民族风俗文化、哲学思想及不断吸收的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但又始终保持自己本民族特色,以至于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现如今,中国服饰与世界服饰日渐交流融合,中国的服饰文化愈来愈丰富多彩,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一次服饰文化的革新,没有纯粹的传统,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我们从传统服饰文化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服饰形态特征,还有服饰所处的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从大众审美教育层次来说,当今的服装设计师或是服饰文化研究者只有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更加自信与更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服饰的薪火,理解传统服饰纹样的审美内涵才能更好的将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精华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上来,能让大众时刻铭记我国服饰文华是绚烂、豐富、悠久的,是经历了上千年的衍变与发展的,我们要更加自信的面对国际服饰文化。

深入挖掘传统造物思想在服饰文化中的表达,架构中国美育思想与当代服饰教育系统,不仅能对艺术类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对提升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猜朝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美育教师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