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BC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2021-06-28陈燕燕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审美

陈燕燕

摘   要: 刘宓庆提出原语语词审美依据“准(Appropriateness),美(Beauty),精(Compactness)”原则,本文认为此原则亦是文学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本文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从美学角度运用ABC原则进行对比赏析,得出结论:让译文有审美价值,让读者的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应该是每个文学翻译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准美精”   审美

1.引言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在不懂得文学作品原文语言的情況下,翻译文本成为阅读的唯一根据。由此,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文学翻译工作者担负的责任可见一斑。谈到文学翻译,首先要清楚文学及文学翻译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学的定义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第6版,2012:1364)简言之,文学是一门艺术,要给人们以美之享受和精神之愉悦。对于文学翻译,茅盾先生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引自1954年8月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竞赛论”也说到“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杨晓荣,2005)。可见,衡量和评价文学翻译的一个原则是艺术性,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赏析世界名著Wuthering Heights的中文翻译。刘宓庆先生提出原语语词的审美依据ABC原则,即:准(Appropriateness),美(Beauty),精(Compactness)(刘宓庆,2005:120)。既然原语的语词要遵循此原则依据,译文的语词自然也要遵循此原则。本文将以此为赏析标准,选取原著中经典句段,分别评析其中的译本。

2.《呼啸山庄》及作者简介

《呼啸山庄》围绕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希刺克厉夫“爱——恨——复仇——人性复归”这条主线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畸形的生活画面。以希刺克厉夫、凯瑟琳与林顿、恩萧的对立冲突,揭示了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强烈反抗,表现出了他们的爱与恨。《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小说作品。艾米莉在作品出版后一年便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岁。然而这部作品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盛誉。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其列为世界十佳小说之一,诗人史文朋说《呼啸山庄》是可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的悲剧。英国著名诗人及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豪渥斯墓国》诗中,凭吊艾米莉“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和大胆是自拜伦死后无人可与之比拟的……”有人说艾米莉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不无道理(袁海旺,2005)。

3.《呼啸山庄》翻译之审美赏析

自从传入中国之后,这部作品的中译本相继问世,有最早的梁实秋译本,后来的杨苡译本、方平译本等。鉴于中国读者对于杨苡和方平译本的广泛接受,本文以此为赏析对象。毕竟,好的译本才能达到更好的美学享受。

3.1翻译审美之“准”(Appropriateness)

准,首先是对原语的准确理解,然后才是用目的语准确表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萧立明先生的翻译准则第一条是准确理解(萧立明,2002:276),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刘重德的“信,达,切”,林语堂的“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无一不把“准”之含义列为翻译的首要遵循原则。从翻译审美角度来说,准更是前提,离开了准,就无美可言。下面看看《呼啸山庄》译本中的准之体现。

例一:(p74)The others were the satisfaction of my whims: and for Edgars sake, too, to satisfy him. This is for the sake of one who comprehends in his person my feelings to Edgar and myself.

杨苡:(p76)其他的动机都是为了满足我的狂想;而且也是为了埃德加的缘故——因为在他的身上,我能感到,既包含着我对埃德加的还包含着他对我自己的那种感情。

方平:(p100)其余的都是为了满足我一时的高兴,也是为了埃德加,满足他的心愿。这一个可是为了另一个人,在他心里包含了我对埃德加,我对我自己的感情。

这个例子是凯瑟琳在对保姆耐莉解释之所以选择嫁给林顿时的一句“经典理由”,按照凯瑟琳的说法,她选择林顿是一时高兴,也是林顿的心愿,但是更有一个真正的目的,就是通过林顿的地位和财富帮助希刺克厉夫,提升希刺克厉夫的地位到不会再受压迫。她说其他理由都是为了自己和林顿,这个理由实际上是为了希刺克厉夫。原文中的“one”指的是希刺克厉夫,与方平所翻译的“另一个人”是同指的,并非杨苡理解的所指埃德加。杨苡对于“who comprehends in his person my feelings to Edgar and myself”的理解也出现偏差。可以在下文看到,凯瑟琳认为希刺克厉夫是另一个自己,“在他心里包含了我对埃德加,我对我自己的感情”的含义是希刺克厉夫是另一个凯瑟琳,因为只有本人才会有本人对别人和本人对自己的感情。由此可见,在这句话的理解上,方平是准确的,因此其译本做到了“准”。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二:(p74)My greatest miseries in this world have been Heathcliffs miseries, and I watched and felt each from the beginning.

杨:(p77)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

方:(p100)我在这个世上的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察觉到,切身感受着了。

这是凯瑟琳对耐莉说到自己对希刺克厉夫的感情,是一句很感人的表白。前半句两位译者的理解是一样,也是准确的,只是在对“each”的理解上,杨苡出现了失误,仔细阅读凯瑟琳的这句话不难发现,此处的“each”是“Heathcliffs each misery” 的省略,并非杨苡理解的 “each other”的省略。由于错误理解,杨苡的译文“并且互相感受到了”曲解了作者的意愿,方平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了准确翻译。再看一例:

例三:(p87)He did not raise his to her often: a quick glance now and then sufficed; but it flashed back, each time more confidently, the undisguised delight he drank from hers.

楊:(p90)他不大抬眼看她,只是时不时地很快地瞥一眼。可是这种偷看,每一次都带回他从她眼中所汲取的那种毫不掩饰的喜悦,越来越满不在乎了。

方:(p118)他却不大抬起眼睛来望她,只消偶尔很快地对她瞥一两眼就够了。可是每一回他把眼光收回的时候,就从她的眸子里汲取了毫不掩饰的喜悦,而且一回比一回更有信心。

这个场景是凯瑟琳和林顿结婚之后,希刺克厉夫从远方归来,去林顿家拜访旧情人。原文的语言很精彩,把人物的内心感情通过几个眼神传达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了读者阅读的美感享受,如何把美妙的文字翻译过来,让目的语读者同样感受到这样的美妙和文学享受,是译者的责任和努力目标。通过阅读两个译本,杨苡和方平对于原文的信息和含义应该都有准确的理解,只是在用目的语表达之时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对句中那句插入语“each time more confidently”的翻译。希刺克厉夫在凯瑟琳的眼中看到了“无法掩饰的喜悦之情”(undisguised delight),于是每看到一次便多一点信心(each time more confidently)。杨苡理解他(希刺克厉夫)越来越有信心,于是越来越大胆,从而越来越满不在乎周围还有其他人在场,(如凯瑟琳的丈夫林顿),仍然继续时不时瞥一眼凯瑟琳。相当于在语境中引申了“confidently”的含义,从词语的功能角度翻译。方平则是直接保留字面意义。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中提到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但是意义问题非常复杂,可以系统分为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和功能意义(刘宓庆,2005)。对照来看,杨译本采取了“confidently”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和功能意义,方译本选择的是词语的概念意义。应该说二者都有可取之处,因为都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了准确翻译。

3.2翻译审美之“美”(Beauty)

刘宓庆本人对“美”的解释是:“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华丽、绚烂等绯糜之辞,而是指能给人身心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文学翻译要上升到翻译文学的高度,语词之美是译者不能不追求的。张今在论文学翻译者的职责时强调,是否真实地反映原作中作为一定社会生活之映象的艺术意境是衡量文学译品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张今,2005:243)。马红军在《翻译批评散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把握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运用译入语中最恰当的表现手段,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美。”(马红军,2000:119)试看《呼啸山庄》中译本是否做到了语词之“美”。

例四:(p30)“...Do you know anything of his history?”

“Its a cuckoos, sir, —I know all about it: except where he was born, and who were his parents, and how he got his money, at first.”

杨:(p31)“……你知道一点他的经历吗?”

“就像一只布谷鸟的一生似的,先生——除了他生在哪儿,他的父母是谁,还有他当初怎么发财的以外,别的我全知道。……”

方:(p41)“……你可知道一些他的历史吗?”

“那是一个杜鹃的历史①,先生,——从头到尾我全知道,只除了他出生在什么地方,他的爹娘是谁;当初他怎样发的财。……”

对比两个译本,区别就在于cuckoo的翻译处理,将其翻译成布谷鸟或杜鹃都是正确的,因为布谷鸟是杜鹃的别名,是cuckoo的中文意思。然而,方平给杜鹃做了一个脚注,指出它暗喻弃婴。这正是翻译的巧妙之处,原作者用了暗喻的手法说明希刺克厉夫的背景,是被老恩萧领回家的弃儿。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在翻译之时若不加注解释,则读者未必能看懂,未必能体会原文作者的匠心独具。方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翻译出原文暗喻修辞的效果,杨译本此处用了明喻“像……”不仅改变了原文的修辞,还不容易将原文暗喻的含义明确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免破坏了原文的美感,没有能够将原作者想把愉悦之享受传达给读者的愿望实现。

例五:(p208)Never did any bird flying back to a plundered nest which it had left brimful of chirping young ones, express more complete despair in its anguished cries and flutterings, than she by her single “Oh!” and the change that transfigured her late happy countenance.

杨:(p211)任何鸟儿飞回它那先前离开时还充满着啾啾鸣叫的小雏,后来却被抢劫一空的巢时,所发出的悲鸣与骚动,都比不上那一声简单的“啊!”和她那快乐的脸色因突变而表现出那种完完全全的绝望的神态。

方:(p280)一只母鸟留下一窠啾啾欢鸣的幼雏,等到飞回来时,发现窠巢已被洗劫一空,那时它会扑击着翅膀,发出哀鸣;可是它的悲痛还不及目前卡茜发出的那一声“哎哟!”她方才那副喜气洋洋的脸色整个儿都变过来了。

原作者的这一长句话,描写小凯瑟琳在发现自己和小林顿私通的信件不翼而飞时候的表现,着实入木三分,将人物那一瞬间的变化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美好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译文应该不仅将原文的描写逼真翻译出来,还注意避免读起来拗口。原文只用了一句话,但是清楚而流畅。试看两个译本,杨译本只用了一句话,方译本用了几个完整的句子。试读一下,不难发现,杨译本读起来顺畅流利,而方译本则略显拗口,美学效果不如杨译本。此外,“Oh”翻译成“啊”或者“哎哟”,是有区别的。原文用“Oh”的美学效果是要反映出小凯瑟琳那一瞬间悲痛、惊讶和绝望的尖叫,并且把这尖叫和失去幼雏的鸟儿的悲鸣相比,可见那声尖叫的含义和意境。表示尖叫的感叹词的字数越少,感叹强度越高。“啊”所传达的尖叫程度之高胜过“哎哟”所传达的。原作者用精炼的词语、流畅的句子,生动表现小凯瑟琳那一瞬间的表现,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赞叹其所传达的想象空间进而赞叹语言之美。刘重德“信,达,切”翻译原则的“切”字就是说:“译者翻译文章或书籍的目的,当然是让大家阅读的,译文如果结里结巴,使人看了不知所云,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同时在通顺的基础上,表达的深浅应力求与原文一致。”(杜承南,文军,1994:29)对比两个中译本,在美学效果上,此处,方译本略显逊色。

3.3翻译审美之“精”(Compactness)

刘宓庆解释“精”时这样说道:“用词宜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这是中外辞章学大师莫不倡导的一条原则。”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自然是字字珠玑,如果译文的文字不够精练甚至啰唆,那么原文的文学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例六:(p308)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

杨:(p314)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楠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方:(p419)在那温和的露天,我在那三块墓碑前留连徘徊,望着飞蛾在石楠丛中和钓钟柳中闪扑着翼翅,倾听着柔风在草上飘过的呼吸声,不禁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人能想象,在这样一片安静的土地下面,那长眠者竟会不得安睡呢。

在这个例子中,关于“lingered”和“fluttering”的翻译处理值得商榷。这段话是全文的结束语,是“我”在三位逝者的墓碑前的感想和墓碑周围环境的描写。杨译本将“lingered”译成“留连”,而方译本则是“留连徘徊”。中文读者不难理解,留连与徘徊的意义有所重叠,如果为了加重语气,为了表达留恋程度之深,表达不愿离开意思之深,那么用留连徘徊也无可厚非。不过仔细看此处的语境,就知道是完全作为旁观者的“我”的活动,“我”了解小说主人公的故事,感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在墓碑前留连感慨,然而“我”对于这三个主人公并无感情,亦没有必要在他们墓碑前留连到很不愿意离开的地步,否则原作者该用“lingered and lingered”来形容了。正因如此,方译本的“留连徘徊”难免有不够精练之嫌。再者,“fluttering”是飞蛾的动作,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对该词的解释是:“When a bird or an insect flutters its wings, or its wings flutter, the wings move highly and quickly up and down.”。杨译本“扑飞”和方译本“闪扑着翼翅”对比之后,方译本就显得累赘和不够精练,杨译本用“扑飞”两个字精准形容了飞蛾在花丛中的动作。把一个动态的画面形象再现出来,不失为精妙翻译。

4.结语

经过上文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美学对比,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亦各有疏漏之处。然而,些许疏漏并不能否定译者水平和译本价值,毕竟,“文学翻译的价值不一定只看其中有无个别的误译,而看总体的把握。看总体上是否能传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原作的旨趣及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周仪,罗平,1999:157)。“当代的读者是文学翻译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张今,2005:243),因而,译文遵循“准美精”原则,让译文有审美价值,让读者的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应该是每个译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杜鹃在这里暗喻弃婴(据说杜鹃不会孵卵育雏,因此把卵下在别的鸟类的窠巢里)。

参考文献:

[1]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2]杜承南,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29.

[3]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20.

[5]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19.

[6]萧立明.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76.

[7]袁海旺.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呼啸山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8-80.

[8]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杨苡译.呼啸山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10]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43.

[11]周儀,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7.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64.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审美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