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2021-06-25吴静林海涛相华文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马克思

吴静 林海涛 相华文

摘   要: 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进程中,社会形态被当作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克服以往各种历史分期法的缺陷,吸取近代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历经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而产生的。它在实质上,扬弃和超越了思辨历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概念释义

关于“形态”。根据日本学者大野节夫考证,“形态”(formation)这一词语是马克思从当时地质学术语中借用过来的[1](5)。在《伦敦笔记》中,马克思摘录英国农业化学家约翰斯顿的论述:“地壳最下面的岩层是最古老的关于相对应的年代,沉积岩划分为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岩层的这三个层系下面再划分为系;然后,系的下面再划分为称为形态的小单位……”[2](41)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这样写道:“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3](340)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犹如地质层的不断分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样态构成。

关于“社会形态”。艾思奇最早对社会形态这样解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4](242)。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主要用Gesellschaftsformation(通常译为社会形态)和Gesellschaftsform(译为社会形式或者社会形态)。“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所有这些布鲁士斯们、格拉古们、普卜利科拉门、护民官们、元老们及恺撒就都消失不见了”[5](669-670)。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用“社会形态”这一词语。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社会形态又衍生出其他含义。一是社会形态包含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之间是一种隶从属关系,也就是说除生产关系以外,社会形态还包括其他组成部分。二是社会形态包含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从构成看既包括处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本身,又包括意识形态、精神生产。三是社会形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生产力的发展引发旧经济制度的衰落,引起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解体,即整个社会形态的变更。四是社会形态指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形态与“社会形式”“共同体”等概念不同,它是一个动态范畴,指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有机体。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来源

一是近代启蒙思想。十八世纪颇具影响力的维科认为,人类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马克思较为赞同,“如维科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6](429)。同时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历史是一个理性不断进步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坚持历史的道德价值和实践价值,指出历史是启蒙的工具,认为历史是善与恶、理性与蒙昧长期斗争的结果。启蒙思想家卢梭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影响较大,他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三大阶段,即自然状态、文明社会和新的自然状态。在他看来,人类最初是一种自然状态,人人生而平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当专制政治使人类的不平等达到最高点,人民的不满情绪越发高涨,最终使用暴力驱逐和废除暴政,转而达到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他将人类社会的向前推进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是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康德第一次提出人类历史进程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自然意图的实现过程,把人类历史的合规律性与自然的合目的性等同,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費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从自我与非我的矛盾对立关系中探讨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他把历史看做一种“世界计划”的实现,整个历史就是理性不断摆脱权威等强制力并最终获得自由的过程。黑格尔提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7](9)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精神展示自身又返回自身的过程,在他看来世界历史进程概括为以下四种:东方世界——历史的幼年时期;希腊世界——历史的青年时期;罗马时期——历史的壮年时期;日耳曼世界——历史的青年时期。这种阶段理论的阐述对后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和依据,对马克思影响很大。

三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自身规律并受其支配,充分肯定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是唯心史观向辩证唯物史观过渡的标志。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不断不上升的序列,每一个社会在走完年富力强的旧历程以后,便会进入一个生气勃勃的新社会。傅立叶无情德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在物质和道德上的贫困。恩格斯认为:“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7](611)肯定了其对社会历史形态发展的贡献。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1.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阶段

(1)《博士论文》时期(1839年—1841年)

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指出:“古代世界起源于自然,起源于实体的东西……在古代人那里亵渎自然的东西,在近代人看来是盲目信仰束缚之下的一种解脱。”[8](52)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提出了自然主导的古代社会与精神主导的新社会划分的思想。1839年至1841年初,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探寻了两人在原子论的自然哲学上的区别,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互相对立的。一个是怀疑主义者,另一个是独断主义者;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另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现象。”[9](29)可见,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的自然哲学上的相似处只停留在表面,实质上两人还有较大差距,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关注实在的实证知识,伊壁鸠鲁却通过自然哲学的概念关注人本身、人的自我意识,这一提出引发了最彻底的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

(2)《莱茵报》时期(1842年—1843年)

在这一时期,社会现实问题日益突出,马克思置身于生活实践探寻社会形态理论问题的根源,指出急需解决的便是物质利益问题,同时明确将自由提升到人的本质的高度,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始终将人的主动性、自发性放在首位。“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实现着自由;因此,他们想把曾被他们当做人类本性的装饰品而摒弃的东西攫取过来,作为自己最珍贵的装饰品”[9](167)。他走进生活,阐述自由世界与不自由世界的区别,猛烈抨击当时普鲁士社会不自由的现实,揭露普鲁士法律是不自由的动物的法律,阐发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此外,对封建国家进行了有力抨击,将其视为“精神动物的王国”,阐明理性自由的国家观,为后来思想阐述奠定理论根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阶段

(1)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年)

《克罗茨纳赫笔记》是马克思对政治历史问题所摘录的笔记,他关注当时欧洲国家的历史,本来是打算弄清楚政治在历史中的作用,却无意中逐步发现以财产为中心的所有制才是社会历史结构的真正基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逐渐转向对社会历史发展和政治关系的一般研究,并且社会形态思想初具轮廓。他主张政治国家由家庭和市民社会所决定。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绝对自为自在的理性东西,通过理念产生家庭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多次指出市民社会是私人等级,“正是市民社会作为私人等级这样的性质,表现出市民社会同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的对立,表现出政治性质的缺乏”[10](409)。同时,他认为私有财产决定国家和法的思想。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认为,“我可以转让我的财产,因为财产是我的,财产之所以是我的,只是因为我把我的意志置于财产之中,实物按本性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在他看来,是意识支配私有财产,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意识支配私有财产的思想是根本错误的,“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把规定性因素变为被规定的因素,把被规定的因素变为规定性因素”[11](124)。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就其最高阶段来说,是私有财产的制度。最高的政治信念就是私有财产的信念。”[11](123)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在历史哲学中首次明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的专制时期、人获得政治解放的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时期。他认为:“古代国家中,政治国家构成国家的内容,并不包括其他领域在内。”[11](41)这一历史分期的界定虽然较为简单,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后期被看做马克思社会形态的基本模型。

(2)《德法年鉴》时期(1843年—1844年)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明确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古代时期、“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的中世纪专制时期、通过“人的政治解放”而降临的资本主义时代,以及未来通过“人类解放”才可能到来的共产主义的历史时期。但是在这里,马克思对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从本质上作了区分。他认为,“政治解放”主张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公民和法人,当作市民社会的一部分。“人类解放”主张坚决抛弃那些屈辱、奴役和蔑视人的东西,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强调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明确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根本路线问题。

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

1843年前后,马克思完成了《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部著作,尽管《手稿》还不完善,存在某些思想不够成熟等问题,却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至关重要,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有了较为清晰的构建,开始了全面探索进程。

马克思认为:“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11](326)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历经形成、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马克思提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11](273)他认为,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本质内容。人类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历史,是人能动地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简言之,人类历史是劳动的历史,这是贯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部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在人类社会原初时期,劳动仅仅是人们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与发展,劳动逐渐被异化。在封建社会时期,“劳动还具有表面上的社会意义,现实的共同体的意义,还没达到对自己的内容漠不关心,没有完全达到自为的存在的地步”[11](284)。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11](267)。雇佣劳动下人的异化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重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馬克思鲜明地揭示了人的发展三大形态的发展轨迹,即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提出共产主义是“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马克思用“人——非人——人”的公示,表达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

4.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成熟阶段

“听凭根据那一点都可以把《德意志意识形态》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有以前的著作区别开来,这里第一次做了或讲了很多东西”[12](57)。《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形成阐释得十分明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到“社会形态”,在此使用的是德文“Gesellschaftsform”一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结合历史发展的动态脉络变化过程阐述了社会形态结构理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进行了辩证分析。在他看来,市民社会就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物质交往,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制约生产力的所有交往形式[13](40)。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诸多较为详细的定义中十分清晰地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加上“现实的人”这一主体结构要素,就是构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地揭示了社会形态结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形态运动的全部过程[13](36)。马克思主要以论证的方式阐发唯物史观,指出人的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是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2]徐觉哉.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之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马列主义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