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汝州灯盏儿民俗

2021-06-15王泇懿

寻根 2021年3期
关键词:灯芯灯盏手艺人

王泇懿

豫西地区历史上有正月制作灯盏儿的习俗。光绪《宜阳县志》载:“俗用米磨粉加豆芽菜煮粥,曰‘打茶。又添豆面做灯盏,蒸熟,燃同油烛……至二十三日,合家食元宵节所遗米粉豆面,打茶蒸灯。儿童歌云:‘正月二十三,打茶熘灯盏,老幼食之保平安。”汝州同样也深受这一民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送“灯盏儿”习俗。灯盏儿对汝州民众的生活、情感以及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灯盏儿的源流与制作

灯盏儿,汝州有些地方因音念“转”了,也称为“灯罩”。相传,它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那时的一户张姓人家,夫人临盆时遇上难产。从酉时忙到了亥时,慌乱之中打破了油灯,急得丈夫满头大汗。此时婆婆突然想起自己和好未用的面,于是就拿起来捏了个窝窝儿,又在面窝窝儿里倒点油,随手折一根小棍儿,在棍头上缠一些布丝,插在里面做灯芯,并将其点亮代替原有的油灯。有了油灯照明,在接生婆的努力下,孩子终于顺利落地,母子平安。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知晓了此事。后来刚嫁女儿的人家,为了让女儿生产时母子平安,纷纷在孩子没出生前,做面窝窝插上灯芯送到女儿家,这就是最早的灯盏儿。此举慢慢地演化成了一种习俗,逐渐演变为全民性的活动。

汝州灯盏儿有着黄河流域面塑的鲜明特点。它多是用小米面、玉米面和小麦面掺在一起做成的,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盛放灯油的地方,多为圆柱形。需要在顶上做个油窝,添上食用油,插上灯芯,以便点燃。灯盏儿制作工序复杂,往往在正式捏制的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据当地手艺人讲:“做灯盏儿的前一天就要发面,这样做出来的灯盏儿才会软硬适中,颜色金黄并且质地细腻。从和面、揉面到造型再到上笼蒸,可是一步也不能少的。”做灯盏儿是个技术活,不但要求表面细腻光滑不能漏油,还要造型可爱,形象逼真。制作灯盏儿一般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练习,才能捏出像样的造型。若想要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摸索和锻炼。在这期间,灯盏儿手艺人常常会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窍门。对此,一位有二十多年灯盏儿制作经验的手艺人就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窍门:“十二对灯盏儿,蒸的时候,一碗水就够了。在蒸的时候,还要往水里撒一些食用碱,这样蒸出来的灯盏儿比较瓷实好看。”此外,她还提到,灯盏儿制作是个精细活,要想捏出各种精美的造型,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每到元宵节时,她都要奔波于村中有女儿出嫁的人们家里,帮忙做灯盏儿。三个人一天大概可以捏两到三套灯盏儿。

其造型多样,多姿多彩。传承至今,有狮子、龙、凤、狗、辣椒、石榴、聚宝盆、莲花、鱼、苹果、寿桃、鸳鸯等十多种常见造型。对于灯盏儿的样式,手艺人解释说:“一套灯盏儿有十二对。这十二对中,狮子、狗、龙和凤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造型还有聚宝盆、桃子、石榴、辣椒以及莲花等。”灯盏儿的样式繁多,除了必须有的几样,其余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制作过程中,手艺人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捏出新的造型来。

灯盏儿的用途及寓意

汝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元宵节里送灯盏,来年添子添福寿。大门狮子二门狗,梧桐树下凤凰走。”元宵节前后,新嫁女儿的人家会格外地忙碌。正月十五和十六这两天,要紧赶慢赶地捏灯盏儿。十七日这天,要赶在傍晚之前给刚出嫁的女儿(还没有添小孩儿的)家送去灯盏儿,是谓“送灯盏儿”,也称“添仓”。所谓“添仓”,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给女儿婆家的仓库里添置一些东西。至于为什么要添仓,当地人这样说:“把姑娘嫁过去,人家那边添了人,咱这边自然需要给人家添些东西,请人家多多关照咱家姑娘,也给人家添些财气。油有富有的意思,添灯寓意添财。”送灯盏儿也表示给女儿送去节日的祝福与关怀。另外,因“灯”与“丁”谐音,所以送灯盏又有另一层含义,即“添丁”,祝福女儿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也就是“添仓添人丁,送灯送吉祥”。

送灯与点灯,是极有讲究的。一般来说,送灯只需送三年。闺女出嫁的头一年送十二对灯盏儿。第二年未生子的则送十四对。若是出嫁三年还未添子,那么就要送十六对灯盏儿。姑娘的婆家在白天收到娘家送来的灯盏儿后,待到入夜时,将准备好的灯盏儿添上油,将灯芯点燃,放在自家的大门外、神龛前、堂屋里,以讨一个吉利的好彩头。狮子,威武祥瑞,镇宅辟邪,放大门两侧。狗,看家护院,放在院中。龙,可以放在堂屋祖宗牌位前,有望子成龍之意。凤凰,放在院子当中的树下面,寓意“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至于莲花盆、聚宝盆、石榴则放置在神龛前。等到晚上灯盏儿里的油燃尽时,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悄悄把一个个灯盏儿“偷走”,俗称“偷灯盏儿”。这时,主人家非但不生气,反而期望偷走的越多越好。因为“今年偷个灯头儿,明年生个孙猴儿”,寓意多子多孙,幸福美满。

灯盏儿的传承和保护

汝州灯盏儿主要是通过做灯、送灯的形式,托物寄情,表达美好的祝愿。它不仅是汝州人祈愿的一种形式,也是汝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代又一代汝州人美好的童年记忆。笔者在访谈时,当地的一位老人回忆其童年“偷灯盏儿”的场景时说道:“以前困难缺少粮食吃的时候,将人家点过的灯盏儿拿回家,看够了也舍不得扔。把灯芯拔下来,放在锅里,用水煮着吃。”而后,又感慨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用吃灯盏儿充饥了。因为不需要食用,现在的灯盏儿一般会被染成红色、绿色,看起来也更加喜庆。”当谈到灯盏儿的发展现状时,灯盏儿传承人张爱霞担忧地说:“时代不同了,灯盏儿现在越来越不时兴了。年轻人会做灯盏儿的也很少,就怕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有一天会失传。希望有年轻人来学一学,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灯盏儿是汝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汝州民俗历史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保护好灯盏儿这一民俗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汝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虽然灯盏儿目前仍在汝州民间流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传播范围正在渐渐缩小,会制作灯盏儿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其很有可能会走向消亡。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保护措施十分必要。汝州市文化部门也颇为重视这一传统民俗,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就其传承历史及手工艺法等方面进行记录存档,并通过非遗节等活动向民众宣传灯盏儿文化。2020年,“捏灯盏儿”已被公布为汝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仍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脱节是灯盏儿文化传承中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或许运用现代手段,将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才是灯盏儿永葆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正月十七送灯盏儿,送去的是家人的真诚祝福,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灯盏儿亮油油,家家到处有。”一个小小的灯盏儿所传达出的是对地方文化的共同认同,是汝州人民共同的情感表达。希望未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灯盏儿这一民俗文化能得以继续流传发扬,为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灯芯灯盏手艺人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灯盏花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灯芯草的陪伴
灯盏糕
黑暗中的灯盏
大石灯草文化节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举办展览
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