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索

2021-06-15林贤明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摘  要: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教师应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德育资源,把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知识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效应,这是教育的应有内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保证。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入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达到持久的育人效果。文章从明暗适度、多少适量、疏密得当、高低适中、内容适宜、动静适配六个维度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9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all courses have education func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various courses, to dig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contained in each course, and to promote the co-orientation of various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the proper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and also the guarantee of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realizes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six dimensions, and realize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all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一、各類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是教育的应有内涵

(一)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融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围绕“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方针,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要通过课程教学以及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来实现。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明确提出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鲜明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即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②

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目标共识下,教师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德育资源,把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知识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发挥好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

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对课程思政在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部署和指导,明确要求教师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虽然伟大,但他只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当学生懂得了世界是什么,他能够解释世界是什么之后,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需要理想信念层面上的教育和指引。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知识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学生毕业之后,不该仅仅是一个专家,还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一个他与社会相处和谐的人,与他人相处和谐的人、与自己相处和谐的人;能够发挥专长、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课程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有理想信念上的价值引领。

基于此,课程思政首先是一种战略举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次,课程思政是一个重要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任务;第三,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引导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课程育人。

(二)课程的二功能实现教育的二重性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流行词汇,课程思政本身就是教育的应有内涵。各类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教育即教书育人,顾名思义,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教学目标。任何一门课程,本身具有两个规定性,即“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一方面是课程知识(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这是任何一门课程的两个功能,体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正是课程的两个功能决定了教育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课程知识”重在“教书”,“课程思政”重在“育人”。在各类课程中,“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课程知识在哪里,“课程思政”就在哪里。另一方面,“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又是相对独立的,分别承担课程的不同功能和属性,“课程知识”所承担的是课程的知识目标,包含了知识体系、知识架构、重难点等内容,体现了课程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课程思政”所承担的是课程的情感目标,包含政治导向、价值引导,体现了课程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体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需要课堂教学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为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助力學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异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引导和培育。各类课程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在协同育人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同。

两者的相同点表现在: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育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育方向和教育功能上是一致的,两者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第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不是要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也不是把各类课程简单的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形成协同效应。

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侧重于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强调在各类课程的知识传授中增强思想层面的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是课程的一个方面,依托在课程知识当中。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上作用不同,思政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做好引领示范,其他各类课程思政则是辅渠道,是重要的补充,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第三,在课堂教学的展现上方式方法不同。思政课是一种显性的惊涛拍岸式的教育,课程思政是一个隐性含蓄的过程,能够巧妙地依托课程知识点润物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达到持久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通过课堂教学中积极转化增正能,正面引导促学习,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提升有机统一在课程教学中,既传授知识,又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让学生的追忆里有个你。

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六个维度”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入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达到持久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成效上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要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六个维度。

(一)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应注意“明暗适度”

明暗适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显性呈现和隐性呈现的问题,不论是显性呈现还是隐性呈现,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启发和引导。思政教育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的过程,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不是在各类课程中进行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教师要注意不能将碎片化的思政教育素材牵强地嵌入到知识点教学中去,或是简单地灌输思政内容再讲解课程专业知识,这会造成思政引导与课程知识传授变成两张皮。优秀的思政教育是课程知识内容的自然升华。例如,数学老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的时候,同时为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文化魅力,宣扬了数学家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兴趣,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自觉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非常显性的思政痕迹,却起到了极好的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应注意“多少适量”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在教书中育人,并不是说思政元素的设计越多越好。各类课程应注意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课时分配,避免“跷跷板”效应。课程思政依托课程知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课程育人。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不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教育。课程思政要把握适量原则,像盐融入汤中一样,注意度的把握。盐的多少,决定了菜肴是否美味,适量下“盐”,避免过犹不及,才能有效达成育人目标。

(三)思政育人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疏密得当”

课程思政应遵循教学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学设计中依托课程知识落脚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注重课堂内外每个教学环节的一以贯之。每一门课程至少包含四个教学环节,一是课堂讲授,即课堂教学活动;二是课堂训练,即作业试题等;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四是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课程思政并不仅仅只是在课堂讲授环节,而是应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的各个环节,贯穿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备课、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要聚焦思想引领,思政元素融入要均衡,疏密得当,统筹整个课程体系,避免单一环节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程思政需要课堂内外联动,校内外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合力联动的过程。在这个相互联动的过程,环环相扣,链子上的每一环节都重要都不能少。

(四)思政元素的选取要契合课程知识点注意“高低适中”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每一项内容又可具体分为许多方面。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知识对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取舍,选择适合课程知识的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根据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成熟,有一个金字塔的层级。针对不同年龄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层级是不同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各类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要遵循学生思想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在各个年龄段成长成才的思想和精神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学段的学生,选择“高低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

“高低适中”还表现在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上,依托课程知识,不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也不是任意发挥,无限量拔高。课程思政仅仅跟随课程知识。课程知识走到哪里,课程思政也在哪里。通过设计,实现教学中,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统一。课程思政紧跟课程知识,有的放矢。各类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现实能力、现实需要,选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现实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些生动、感人、具有真实思想教育效果的教学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课程知识教育中,实现课程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五)思政元素的挖掘根据学科性质注意“内容适宜”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无法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推进育人的效果。这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推进轨迹。

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资源,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情与理的结合,使所讲的道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发挥效用。

内容适宜有一个灵活性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侧重。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为7大类,对每一类专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统筹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侧重。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精神等思政育人的目标,而是要用具体的思政教学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这需要在内容选择上选取有助于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故事、历史典故、社会现象、人物事迹等思政教育内容。例如通过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涌现出的生动、真实、感人的故事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体会逆行者真正的勇敢,敢言者弥足珍贵的风骨,普通人投身战“疫”的善良与坚强,科研者在一线拼搏而闪耀的英雄光芒,加深对家国的担当,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爱,对人类共命运的共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

(六)思政育人效果实现知行合一应注意“动静适配”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入耳入脑入心”,还要“入行”,让学生主动接受和自觉践行。课程思政需要遵循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之外,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行”中增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认同,引导学生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动静适配,一方面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是课堂“静”和课外“动”相结合。发挥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联动,将课堂内向课堂外拓展,将校内向校外延伸,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互联网+”课程实践,着力建设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体现思想引领育人价值的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隔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内外、校内外全域的贯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等的有机结合。

各类课程在推进课程育人的过程中,注意“明暗适度”“多少适量”“疏密得当”“高低适中”“动静适配”,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实现课程在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②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社,2019-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高校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社,2019-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Z].教高司函[2020]1号.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研究与改革实践”(教高厅函〔2020〕20号)阶段性成果;2020年福建省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研究与改革实践”(闽教高〔2020〕4 号)阶段性成果;福建农林大学2020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格局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11420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贤明(1983-),女,汉族,福建安溪人,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