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式发展要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06-15丁彩霞齐砚奎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

丁彩霞 齐砚奎

摘  要: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行动指南。“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统一,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并加强顶层设计。作者所在学校推行的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变革,而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既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 “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相契合。

关键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44-04

Abstract: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action guid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period. It should ser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embody the unity of ideological theory and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build a strong faculty, an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The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s school is not a simpl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but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eaching concept to teaching design and to teaching evaluation. 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ccord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incides with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这种提法已然为新时期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综合学界对“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解,可以发现其内在要求包括: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统一,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以及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课堂有效性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仍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教师的共同追求。

“活力课堂”是笔者所在学校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

全部课程提出的教学改革目标。思政课“活力课堂”指包含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内的全部课堂教学活动,“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变革,而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既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相契合。

一、提升教师自我修养是前提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从教学设计到学习活动的开展,最后到教学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打破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提升理论素养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三者中,理论教育是关键,“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2]在教学中,只有将理论讲深讲透,让学生不仅知道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什么,还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可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走向成功。

理论来源于实践且高于实践。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其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部分的内涵就对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开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从20世纪早期至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掌握了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因此,深厚的理论素养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位教师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崇高的政治信仰,这样的教师在思政课的舞台上必然是充满“理论自信”的,在讲解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案例翔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为活力课堂注入“灵魂”。反之,缺乏理论支撑的思政课就如同缺少了灵魂,即使教学方法再灵活多变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无法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这种“课堂”是对“活力课堂”的误读。

(二)提升科研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教材和教学目标为基础,但应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做到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除了授课模式、教学方法需要转变之外,教师的教学还应充分体现学术性,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科前沿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传授给学生。如《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而值得警惕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常常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正确认知。教师在《纲要》课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教师就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起源、表现、危害进行详细的讲解,介绍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及相关内容研究的成果及主要学术观点。只有从学术层面而非仅仅从表象入手,才能够让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确立正确历史观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某些问题上有较深入的研究,这样教师的授课才更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和说服力。科研是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剂,科研能力的提升与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同向而行的,即使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也应转变观念,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但教师应注意的是,活力课堂的建设要把握好“学术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把握二者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提升实践能力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丰富的阅历是提升教师授课魅力、增强课堂活力的必备要素。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讲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全过程,年龄长、生活阅历丰富的老师亲身经历过这一历史进程,体会比年轻老师更深,讲课时可以运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这样的课堂更具有历史感,感染力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年轻老师虽然生活阅历较浅,但通过读书、读报、关注时事新闻等方式,既可以深入了解过去,又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断丰富人生阅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践行 “两山”理论,通过实践积累大量案例和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从而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是核心

高校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单纯的理论讲述是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是无趣的,教师的教学必须打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情感等方面都有进步,这种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学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关于师生关系有这样一段名言:“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将师生比作大鱼与小鱼,师生关系比作“从游”,这种理念摒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使原本紧张、对立、僵硬的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人物,而是走下神坛和蔼可亲的长者、朋友。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二字颠倒过来,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把自己从老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二)教师必须了解真实的学情

活力课堂首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真实的学情是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任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有深入的研究,摸清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和思想上的困惑,只有做到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抓住课堂教学的痛点,激发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集中访谈、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聊天等方式开展学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案。如排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特点的老师;授课时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安排特定的教学活动;课堂展示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长安排才思敏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代表发言……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

教师要处理好理论讲授与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走起来动起来、写起来画出来、想起来说出来。理论讲授时浅入深出,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加强课堂互动交流,引发学生共鸣;理论讲授之外,开展丰富的課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方案、研究确定活动选题,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引方向、提供必要的指导,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提供建议。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手段

自05方案出台以来,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改革中不应忽视既有的成果,盲目追求创新,而应结合课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既有的教改成果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改革内容始终体现“活力课堂”教改特色,且服务于“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一)教学方法改革

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代表人物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认为这种教育是“强行注入成年人研究成果的教育”,他主张“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3]流行于欧美的“设计思维”教育实践更是将“在做中学”发挥到了极致。美国和德国设计思维学院面向高校中的各个专业,招收大学里研究生层次的在读学生,组建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团队,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逐步引导向合理的成果。不管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还是设计思维教育理念,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学习效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树立起“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综合考虑地区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在既有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所在的学校四门思政课均开展了“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四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特色和学生的特点,选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方式如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把设计思维教育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驱动形式完成。项目选题分为三大模块:关注社会进步,文明立國;关注校园和谐,文化立校;关注个人发展,文雅立己。每个模块下的若干小选题可以由学生自行讨论确定。如校园安全月活动策划、绿色环保校园主题活动策划、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等。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最终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构建雷锋精神教育课堂内外结合的“大思政”活力课堂。将第一课堂作为主阵地,主要解决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问题。此外,发挥课堂、课外教育的优势互补,实现雷锋精神“三进”,一是通过谈心、新媒体等交流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二是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管理部分多方联动,通过成立雷锋精神志愿服务队,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朗诵、辩论、摄影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中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划分若干小组,每组6-8人,各组自行确定组长、汇报人、书记员、讨论计时员等。小组产生后,根据课程内容,各小组确定选题。每次课前,各组根据教师规定的学习进度收看网络视频课程,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汇报材料。课堂上,每次由一个小组来负责本章节学习汇报,汇报完毕后,其他各组选拔一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向汇报小组质疑提问,在教师的主持下自由辩论,最后教师对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于我校坐落在上海,而上海既是党的诞生地又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1994年至今,上海市先后命名了七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48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13家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中国和上海历史发展的变迁,是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内容。每学期,教师将实践方案发放给学生,列出上海市各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及地址作为参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自定参观计划,分赴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并根据要求制作考察报告,进行课堂交流。课堂上,要求学生简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历史或参展文物,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详细介绍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二)教学评价改革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说:“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4]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课程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2019年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建设(规范化建设项目)”(编号:Z32005.19.001)

作者简介:丁彩霞(1981-),女,汉族,安徽淮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齐砚奎(1981-),男,汉族,山东诸城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党建以及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