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2021-06-07杨建强白玉梅陈思盈马淑亮汪田归陆玉雪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脱贫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杨建强 白玉梅 陈思盈 马淑亮 汪田归 陆玉雪

摘 要:贵州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环境、资源、政策以及科技等因素制约,因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以贵州省开阳县翁朵村为例,探究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于贵州贫困乡村特点提出五种发展模式和设计要点,包括原生态耕作模式、农林复合模式、生态果园模式、生态药园模式和生态茶园模式,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力贫困乡村脱贫。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贫困乡村; 脱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14-003

在我国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密不可分[1],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生态脆弱区,而生态脆弱区往往又会导致地域贫困,地域贫困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由此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就会陷入“貧困—生态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2]。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更是贫困乡村支柱产业,是贫困乡村发展的突破口[3]。随着贫困村的农业开发强度日渐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农业生产粗放式经营方式未明显改善[4];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5];农业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理念在贫困乡村的普及度不高等。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新局面,“三农”问题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为薄弱环节[6],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7]。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即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8]。为响应乡村振兴政策[9],切实生态环境保护[10]、实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11],早日消除贫困[12],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贫困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农业的生态功能前提下提升贫困乡村农民的经济收入。

贵州省贫困乡村地形起伏大,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此外,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生态环境退化较为严重,这深刻影响农业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13]。生态农业作为解决贫困山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14],生态农业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对该区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翁朵村为例探讨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期为贫困乡村脱贫提供科学参考。

1.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头戏,也是实现农村脱贫的根本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对于贫困乡村来说,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生态农业是贫困山区实现脱贫的新途径。贵州省贫困地区多为喀斯特山区,其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特点,要实现贫困山区的脱贫,生态农业为脱贫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1.1.2生态农业是解决贫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常规农业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使其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而生态农业从保护环境入手,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使得地力和水分能够得以维持和保蓄,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能够很好地解决贫困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1.1.3生态农业是实现贫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它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使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同时,还能够合理调配多个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着良性循环;同时有利于防治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2.研究区概况

翁朵村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的东南部,距贵阳市中心66公里,靠近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全村总行政面积约67500亩,耕地面积约23655.8亩,占总面积的34.72%,其中闲置荒地占大部分。其中茶园果园用地面积约1302.1亩,占总面积的1.91%;灌草丛及其荒草地占地约5740.8亩,占总面积的8.03%;其他用地仅占总面积的1.5%,面积约为159.8亩。翁朵村境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未开发利用率较高。翁朵村境内地形复杂,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加之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竞争。

3.贵州省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贵州省贫困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究的思路主要为: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股份帮扶、合作帮扶、社会帮扶形式,打造原生态、高品质、高复合的生态农业,形成原生耕作、立体复合、生态农园、林下养殖等经济发展,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特色化、生态农业优质化,农业资源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全力打造以生态农业开发推动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图1)。依据研究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五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原生态耕作模式

3.1.1原生态耕作模式框架。原生态耕作模式是以传统的生活、生产及原生态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打破地形等因素的限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主要以鱼稻鸭共生模式农业为主,以田园景观观光、传统农耕方式体验旅游为辅(图2)。

3.1.2原生态耕作模式设计要点。原生态耕作模式宜选择受地形限制无法使用机械耕作的地块,以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可将规划区分为六个功能区,分别是居民生活区、鱼稻鸭共生区、蔬菜种植区、开心农园区、果园采摘区和农耕文化区。

鱼稻鸭共生区的规划要点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农田改造、养殖技术、旅游观光廊道设计。农田的改造主要涉及“坡改梯”、引水渠的设计和规整田块;养殖技术包括优化稻田养鱼、稻田养鸭和鸭舍的改造设计;增加旅游观光廊道能够让人放松、感受自然田园风光和鱼稻鸭共生的和谐场景。

农耕文化展示区因选择较为平坦的地块,由晒谷区和农耕文化展示园组成。晒谷区一方面可以作为居民晒谷专用地,解决了晒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晒谷景观观光。农耕文化展示园主要以贵州省传统农耕工具、农耕形式等的小品和文字解说展出,可供教育、研学旅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开心农园区主要以亲子农业体验乐园为主,利用该地农业种植基础,发挥农业特色,以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依托,建立蔬菜采摘区、儿童娱乐设施区、休闲区。将农业与现代休闲接轨。

果园采摘区宜以当地现有的枇杷种植区进行改造,增加灌溉设施,设计枇杷园入口景观,整治园内道路,可在园中放入一些景观小品。在入口处建立农家乐,主供应稻田鱼菜品和稻田鸭特色菜品,以富硒枇杷采摘娱乐为依托,打造特色农家乐。结合鱼稻鸭共生田,让稻田鱼、稻田鸭直销农家乐,解决农民售卖问题。

居民生活的区域以保持原貌为原则,进行居住环境的整治,设立生活垃圾投放定点,建立垃圾回收站,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蔬菜种植区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地块,由居民自行改造,保留原有的生活气息。

3.2农林复合模式

3.2.1农林复合模式框架。农林复合模式主要是山区地势崎岖,粮食生产较为困难,加上交通不便捷的地区。想要打破原有的落后状况,需改变传统林业的单一生产结构为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利用林地。以树木或林木的参与为必要前提,把林业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材或家畜、家禽等结合起来。农林复合模式有多种组成成分,在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上需精心配置,因此在管理上需要细致和专业的技术,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完善。经营目标不仅要注意各组成成分,更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效益,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地联系起来[15](图3)。

3.2.2农林复合模式设计要点。规划地块以选择森林覆盖率较高且植被优良的地区。农林复合区由生活区、林禽养殖区、林畜养殖区、林菌种植区以及野生保护区构成。

林禽、林畜养殖区主要从养殖动物的选择、养殖场地的设计和养殖密度病疫防护等展开,选择红腹锦鸡、山鸡、豪猪、野猪和野兔进行养殖,优化养殖设施,养殖场外设置沿道路的“灌木—乔木—灌木”三层防护,预防外来体侵入,设置隔离网。林菌种植区的设计要点主要为种植产地的选择,宜种植松茸和羊肚菌。

狩猎场由野生保护区、锦鸡养殖区、野猪养殖区、豪猪养殖区、松茸种植区等组成。将人工饲养的动物放养森林一段时间后,组织外来游客进行狩猎活动,利用传统狩猎或有趣的方式进行捕获,让游客体验乐趣,从而增加经济收入。

3.3生态果园模式

3.3.1生态果园模式框架。生态果园种植区主要打造以果园采摘、果园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模式。生态果园模式主要针对贵阳及周边地区游客亲子周末游活动开展。打造以“四月摘樱桃,五月摘枇杷,六月摘杨梅,七八葡桃李,九十摘梨橘。”的果园独特的采摘体验模式,让游客每月都能体验果园采摘。有果树必有花,因此,不仅可以丰收果实也可养殖蜜蜂,蜜蜂不仅收割蜂蜜,同时还可以给果树授粉,提高授粉率,增加水果产量(图4)。

3.3.2生态果园模式设计要点。生态果园模式规划选址宜为原果树种植地,以优化配置地方资源为手段,调整当地水果种植产业为目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当地气候优势种植多种水果,将优质水果外销和观光游览相结合,为农民增收。同时,养殖蜜蜂,打造优质生态蜜产业,促进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根据果树特征进行树种选择。此外,还应重点设计果园入口、游览观光道、服务区和园内小品设计,突出果园特点。

果园处于山地区,可御寒,可避免日光暴晒,因此山脚坡地上更适合于蜜蜂养殖,可以选择合适蜜蜂进行养殖。

3.4生态药园模式

3.4.1生态药园模式框架。生态药园模式是突破传统的中药种植方式和管理方式,把草药种植、采摘和生产加工有机的结合[16],主要以中草药的种植和研究为基础,以康体养生中药体验旅游为辅。生态药园的高效、科学、优质的草药生产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药材的质量和品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康体养生旅游的发展(图5)。

3.4.2生态药园模式设计要点。考虑到當地地形、土壤条件及耕作便捷性,且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宜选择靠近水源、地形较为平坦地区。考虑到中药的种植条件及种植成本,宜选择种植成本较低、种植难度较低的中药材进行种植。生态药园包括入口服务区、农村居民点、中药文化展示区、中药材加工区和各类中药种植区。

中药文化展示中心主要由中药博物馆和药文化体验区组成,中药博物馆展示中药文化和各类药材解读,药文化体验中心主要为药浴体验和药膳体验。同时可以出售药园药材。中药材加工区要以智能化建设为主,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中药材品质。

3.5生态茶园模式

3.5.1生态茶园模式框架。生态茶园是依据植物生态学和茶树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种植模式[17](图6)。

3.5.2生态茶园模式设计要点。生态茶园选址宜选择山地地形、酸性黄壤、有机质含量高的理想地块。规划目标是将茶种植形式转变为统一种植与管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农民增收为目标打造生态茶园,将茶叶生产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以旅游观光为辅传播茶文化。

生态茶园共分为四个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生态茶种植区、采茶体验区和生态茶加工区。其中,入口服务区设置茶文化长廊,展示贵州省茶文化,突出“富硒”茶品牌。采茶体验区主要供游人采茶体验,以观光设计为主。生态茶种植区主要原则为种植优质茶,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茶加工区为深加工基地,布置茶研究基地和深加工基地。

4.结语与建议

“三农”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小觑,农村经济要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农村要发展好,就要利用好农村的现有资源,农业是农村可塑性最大的资源,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这项资源被浪费,只能看到很少的经济效益。因此,充分利用和发展农业资源对贫困农村实现脱贫至关重要。结合贫困乡村特征,发掘循环共生农作、建立生态农业观光是原生态耕作模式的重点;实行立体农业以及结合林业与禽畜业,农林复合模式就能较好地解决交通不便的山地地区农业问题;单一果树种植为主增收风险较大,生态果园利用气候及土壤优势,选择多种水果种植,规避风险;生态茶园打造特色茶品牌,既能传承茶文化,也能增加居民经济收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产业”,因而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时期,生态药园能够抢占市场先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增收。

此外,贫困乡村的脱贫与生态脆弱区的修复需要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基于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4.1生态优先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与重头戏,因此所有的规划设计应建立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另外,应加大对生态保护的宣传,切实将贫困乡村的生态保护落到实处,监督管理村民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2加大对农村农业改造的投资

对生态农业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贫困乡村农业改造的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农村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农民增收脱贫。

4.3改变农民观念,树立时代典范

贫困乡村农业改造是对传统农村生活的变迁,有部分村民难以接受改造模式或者生活方式的变化,因此在改造之前应当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对村民进行生态教育和发展教育,确保村民能紧跟时代的潮流,树立“生态农业”发展典范。

基金项目:贵州理工学院脱贫攻坚师生共创创新创业项目(2018GJ005);贵州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dxs025)

参考文献:

[1]龙先琼.关于生态贫困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3):108-113

[2]张洪伟.我国区域生态贫困问题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16(04):43-46

[3]杨群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8,(05):51-54

[4]郝聪聪.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2019,(10):8-9

[5]陈美玉,罗伟明.贵州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义、问题及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05):107-110

[6]王爽,郭泽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家参谋,2019,(12):18

[7]谢芬.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演变及破解思路[J]农村经济,2019,(06):15-21

[8]李明,陈其胜,张军.“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06):147-156

[9]王璇璇.實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困境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9,(05):83-85

[10]周婧,范晓琳,何晋勇.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节能,2019,38(08):98-99

[11]钟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探析——基于贵州九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J]安顺学院学报,2018,20(03):99-104

[12]孙蕙.凝聚发展共识决战脱贫攻坚[J]当代贵州,2019,(05):6-7

[13]芦颖.贵州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6):94-99

[14]于善甫.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三农”问题融合发展[J]当代经济,2017,(33):58-59

[15]姚姜铭,黄毅翠,冷冰,蒙奕奕.浅谈我国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4(05):104-106

[16]王昌波.中药文化体验园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17]曾瑞花.潮州市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规范化技术[J]广东茶业,2018(02):17-19

猜你喜欢

脱贫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