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2016-12-20范英梁现瑞李淼

中国记者 2016年4期
关键词:脱贫担当媒体

范英 梁现瑞 李淼

内容提要 在脱贫攻坚的特定领域和特殊时期,党报该如何担当?在发挥好传统的舆论宣传功能的同时,该如何创新角色,拓展领域?《四川日报》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扮演了四个角色——党委政府战略声音的传导者和解释者、爱心渠道的监督者和重构者、路径探索的发现者和引导者、攻坚行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关键词 脱贫 媒体 担当 四川日报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四川是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2013年底,每14个四川人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在脱贫攻坚的特定领域和特殊时期,党报该如何担当?在发挥好传统的舆论宣传功能的同时,该如何创新角色,拓展领域?《四川日报》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扮演了四个角色——党委政府战略声音的传导者和解释者、爱心渠道的监督者和重构者、路径探索的发现者和引导者、攻坚行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一、党委政府战略决策的传导者和解释者

作为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始终紧紧把握四川省委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从2013年起,在内容上不断加码、调焦,方式上不断创新,多渠道传递省委省政府的声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厘清思路。

第一,不断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当好“扩音器”。

如何让党委政府的声音,层层从省传递到市,从市到县,从县到乡镇、村组,仅仅靠文件还不够,新闻报道的“扩音器”作用不容忽略。

近两年,四川省委脱贫攻坚节奏骤然加快,刷新历史甚至全国首创的重拳举措频出。为将省委这种空前的战略压力有效传导到全省上下,《四川日报》在要闻版开设了“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全力精准扶贫决战全面小康”两个专栏,并贯穿全年。

两个专栏聚焦省委每一个重要举措、重大会议、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重点锁定四大扶贫重点区域的88个贫困县,同时,还利用特殊优势,基本做到首发、独家、重头,并结合全媒体力量,不断立体传递省委的空前重视、超强力度、超常举措和对全社会扶贫力量的充分整合,提升脱贫攻坚的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四川日报》与省扶贫移民局联合开办每月一期的《扶贫四川》新闻版。依托这个阵地,深度观察扶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和探索。

第二,不断创新报道手段,当好“翻译官”。

如何不让信息在层层传递过程中出现误读。《四川日报》在加大重要会议、文件报道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用解释性报道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当好“翻译官”。

一是通过“人”来翻译。以高端访谈、署名文章、评论员文章等多种方式。约请省内外政府要员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适时推出了一批文章,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作出解读;

二是通过“事”来翻译。推出“扶贫先锋”等系列报道,报道重大政策决定落地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实例示范。以点带面,在学习典型的过程中明晰思路。

第三,不断跟踪问题,做好“调音师”。

如何让党委政府的声音准确地传递到基层。在我们看来,就是通过媒体的观察和报道,及时纠正信息传递中出现的问题,让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贯彻落实。

针对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中出现的某些重视度不够、举措不务实、聚焦不够准、心态较浮躁、将扶贫与发展视作两张皮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刊发评论员文章,推出《“抓阄”确定贫困户甘孜书记怒批扶贫“四大怪象”》、达州召回241名“第一书记”等一批新闻报道,不断发现问题、廓清认识、纠正偏差,凝聚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路子的共识。

二、社会力量的激发者和社会信任的重构者

脱贫攻坚,仪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行的,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最终效果。

从当前来看。由于原有扶贫机制不够透明,社会力量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存在质疑,尤其是前几年,郭美美事件更是将原本就脆弱的中国慈善事业带入寒冬,爱心何处安放成为一大问题。

我们分析,当前。社会力量对脱贫攻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贫困的情况了解不够,不愿做;二是担心慈善资金被滥用,不敢做;三是缺乏进入渠道,不能做。

针对这样的情况,《四川日报》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激发社会参与热情,重构社会信任、明晰路径方法。

第一,坚持以真情打动人,做社会热情的激发者。

在这个过程中,客观报道四川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以真人真事,真实可感的故事、图片,唤起人们内心参与扶贫的爱心和热情。

2011年,《四川日报》刊发通讯《“鸡鸣三省”的水潦:“背水”之战何时休?》,全面报道了泸州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背后的贫困现状,文章中。记者通过实地采访,驻守山村一周,遍访当地干部群众,跟随村民亲历悬崖边辛酸的背水之旅。通过深入挖掘,捕捉到2,4万多彝苗汉同胞与天斗。在悬崖边背水这一震撼性强的新闻事件。

报道刊发后,受到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企业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举解决了当地的饮水问题,为脱贫扫清了一大障碍,这篇文章也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中国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其中约18万人正是在四川。当年6月底,四川彻底消灭“无电村”。记者跋涉近15个小时,走进雷波县大岩洞乡中南村,推出H5新媒体报道《探访四川最后的“无电村”》。用故事、影像见证了这个大凉山深处的贫困村114户彝胞盼了半个世纪的“电”终于照进梦想这一震撼时刻。报道激发了更多爱心人士关注大凉山这块沃土,也激发更多力量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近几年。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第二,坚持以事实说服人,做社会信任的重构者。

通过公开报道,让政府的运作展示在公众面前,通过“曝光”,让阳光穿透暗箱。提升社会能见度。在此过程中。消除误会,重构社会备阶层之间的信任。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四川日报》设立“民情热线”,接受基层读者和公众的举报和投诉,获得线索后,记者再跟进调查核实。确认无疑后通过公开报道或内参的方式进行呈现,加大媒体监督力度。

2012年11月,刊发《会计嫌钱少都跑了扶贫村互助社难支撑》等报道。直击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报道有效倒逼政府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2013年11月,“民情热线”接到甘孜州康定县甲根坝小学校长严小坤的求助电话,请求为面临迁建的学校如何合理高效用好取暖补助政策支招,让孩子们不再受冻。编辑部随即派记者前往调查并刊发《这200元该咋用校长犯了愁》一文。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和爱心捐助。当月底,《四川日报》便和捐赠单位一道将首批爱心物资送到高原每位孩子手中。该报道还引发连锁反应,相继促成理塘和雅江两所高海拔学校376个孩子获得更多爱心人士的暖冬爱心包裹。

2015年12月,针对“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公益项目虽已暂停募集,但爱心物资依然从各地不断汇来。捐赠物资“进山”难,刊发《爱心接力期盼更多接棒者》。推动了公益慈善志愿者们面临的窘境的破解和爱心扶贫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川日报》还持续关注报道四川扶贫领域捐献活动尤其是对“扶贫日”期间的社会爱心捐赠活动。不仅向社会公布四川省扶贫基金会等捐赠渠道。并全程监督捐赠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成为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唯一指定公示捐赠情况及资金使用方向的媒体。

经过两年多持续关注、打造、监督。四川爱心扶贫的热潮基本形成,爱心活动品牌不断唱响,权威渠道基本建立。2014年全国首个“扶贫日”四川活动共募集资金善款2000余万元,2015年该活动则一举募得88亿元善款,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三,坚持以平台吸引人,做社会桥梁的搭建者。

为加强扶贫力量与扶贫对象的联系,《四川日报》从2013年底就重点关注跟踪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启动开展的“结对认亲爱心扶贫”公益活动试点,深度持续报道四大片区190户特困农户与40余家爱心企业和人士成功“结亲”。经过宣传打造,这一活动逐渐叫响,后来。这一公益活动升级为四川省级大型公益活动。并日益成为四川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社会扶贫精品公益品牌。

为解决精准问题,《四川日报》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合作,重点宣传推介全省统一的权威可信的“四川爱心扶贫网”社会公益扶贫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有特困户、贫困户详细图文信息和致贫原因、脱贫需求,还有贫困户本人或驻村干部联系方式。援助方可直接将爱心送达受援对象。一年多来,这个四川网络版大型“扶贫爱心超市”已有近5000贫困户和近1000个贫困村入驻,访问量20余万次。最近。我们又参与谋划将该网升级为“结对认亲以购代捐”平台,倡导有尊严地扶贫,努力打造四川最具权威性的爱心直通综合公益平台。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将社会力量有效地集聚起来。为下一步的直接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脱贫攻坚路径的发现者和引导者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报道如伺才能精准?

我们认为,媒体要发挥好渠道优势,一方面将外部的成熟经验引进来,实现从外到内。一方面要将基层的经验挖出来,实现从下到上。双向进入,促进精准扶贫的路越拓越宽。

《四川日报》不仅通过负责扶贫领域的记者从省级层面、扶贫部门或深入基层了解、发现先进典型和较好经验做法,还通过派驻21个市州的记者全面深入地聚焦当地路径探索,通过口线记者与地方记者充分沟通。驻站记者与当地扶贫部门充分沟通。发现新闻价值、捕捉亮点。

如屏山县“三比三看九不评”精准识别法、眉山市“七到户四托管三转移”精准扶持模式、利州区“三干干部包万户”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等有推广价值的做法,很多起初都是经过《四川日报》发现引导、总结传播,成为全省推广的成功经验。达州召回241名不合格“第一书记”的做法经本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

2014年,“扶贫四川”新闻版曾报道过《通江探索整村扶贫:一个企业“托”起一个穷村》。较早总结出“企业包村”模式,不久后,万达“包县挟贫”、企业包村等概念火遍全国。

《四川日报》多次关注的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李君首创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模式,如今已引起四川省扶贫移民局的关注借鉴,准备将全省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四川爱心扶贫网”升级为“以购代捐”平台。

四、脱贫攻坚行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在川报看来,对于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来说。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能置身事外,特殊时刻,“司号员”也应该拿起枪。投身战斗。

从旁观者到组织者,《四川日报》与挟贫公益的互动逐渐增强,从早前对公益事业的一些常规报道到通过公益组织关注焦点并进行社会监督,转变到直接参与、组织甚至主办扶贫公益活动。

2015年10月,《四川日报》携手四川省农业厅、四川博览事务局、四川省扶贫移民局等举办第二届西部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精准聚焦“农村电商打开想象”主题。将电商如何精准助力扶贫作为重要内容。包括苏宁云商、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负责人,中国电信天虎云商等本土龙头企业以及近20个市县政府代表等出席论坛。论坛积极推动知名电商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对接。四川9个贫困县入选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县,该试点项目便是由苏宁云商携手国务院挟贫办共同打造推进。四川本土电商龙头企业天虎云商也在论坛后入驻多个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探索。

由川报牵头、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的首届四川“十大扶贫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也是一次参与组织式探索。早在2015年初,该活动就被列为四川省“扶贫日”一项重要特色活动。活动通过评选。寻找在蜀乡贫困一线慷慨解囊、助人为乐的好人,营造扶贫济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经过一个月的线上投票、线下评审。十大扶贫好人最终出炉。该活动前后逾百万人关注。近百家主流媒体关注、转载,百度搜索词条近百万,成为“扶贫日”四川系列活动中最具亮点的活动,受到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肯定。也获得国务院挟贫办肯定。四川省委常委李昌平亲自为获奖者颁奖。成为四川建立探索扶贫荣誉激励制度的成功尝试。2016年,第二届“四川十大扶贫好人”已经被纳入四川省脱贫攻坚8项重点工作之一。这一活动将成为四川社会挟贫一个长期的公益品牌。(作者单位:《四川日报》)

猜你喜欢

脱贫担当媒体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你的名字叫担当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