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桃花坞和合姑苏人

2021-06-06金茗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教学实践

金茗

摘要:文化理解能力在美术核心素养中有着重要地位,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能力培养也有积 极作用。为此,通过桃花坞年画代表作品《一团和气》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延伸作品中所蕴含 的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一团和气》;文化理解;教学实践

千年姑苏城,百年桃花坞。苏州作为重要的传统手 工艺作品生产地与集散地,由此地孕育的桃花坞年画, 凝聚了姑苏的民间灵气,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 特的艺术特征。桃花坞年画充分反映了苏州人的文化信 仰和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 的感悟。

美术是视觉艺术,传达的是文化,是将文化视觉化、 艺术化。因此,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反映了相应的文化。 文化理解是从文化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和不同的 文化现象。这一素养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有着很重要 的地位,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具有深度与内涵的能力, 它能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视野,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 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在传统欣赏课中普遍存 在重图像识读而轻文化理解的现象,许多艺术作品的赏 析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与内容的欣赏层面,没有挖掘更深 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有悖于美术欣赏的课程性质与新课 标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欣赏课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 养?下面,笔者以人美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一团和 气》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美术文化理解教育。

一、情境创设,文化理解的铺垫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它的创作背景,任何一节美 术课堂都有它的实施环境,这种环境是可以创设的。合 理的情境创设,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建构性学习 的空间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其尽快进入学习 的状态。

“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淡出我们的日 常生活,如今中小学生也不再购买年画。为了在课堂中拉 近学生与年画的距离,笔者围绕过年的仪式感展开教学, 关注传统习俗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首先提问:"你在 春节都做哪些有仪式感的事情?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如贴春联、抢红包、支付宝扫福等。然后,将学生的思 维从现代拉回到古代,在預先做好的板贴上贴上门神年 画。简单介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后,笔者告诉学生, 其实最为著名的年画作品还在门后面,接着请两位学生 缓缓打开大门,出现《一团和气》。姑苏传统习俗的再 现,让身处课堂中的学生对贴年画更为深刻。用创设情 境的方式展示出那个时代的样貌,再让学生进一步欣赏 作品,这就是在情境中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方式。

二、观察描述,文化理解的表征

图像识读是文化理解的前提,是对艺术作品的观察、 描述和解读。通过联系、对比的方法进行整体欣赏,感 受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形式特征,识别与解读其 含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对提升学生的文 化理解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笔者引导学生从形象、构图、色彩、装饰的角度观 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观整体到有目的地进行细节 欣赏,并完成研学单。有的学生从构图中读到了团圆美 满,有的从人物形象中了解了富足、心态乐观,有的从 装饰中发现了健康长寿、金榜题名。学生调动原有的知 识与技能,例如红绿对比色、装饰纹样的吉祥寓意、古 人对圆的哲学理解,参与到“百姓家中为什么要张贴《一 团和气》”的问题讨论中来。学生从《一团和气》的观 察感悟中发现,观其形、悟其义才是根本。随着教学的 层层推进,学生对《一团和气》进行认知、感悟,从多 个维度构建了年画艺术的视觉特征。年画不仅具有装饰 作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祝愿期盼,它 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幸福的向往,是对和合文化视觉 上的诠释。

三、理解分析,文化理解的深入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然受当 时的政治、经济、地域等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在通 过对图像的观察与识读中了解作品的文化表征后,还要 结合这些因素来进行更深入的文化背景探索,这样的文 化理解才能更准确、更深刻。这样的欣赏课堂,学生在 其中不仅收获的是对一幅艺术作品的成功欣赏,还有各 个学科领域的额外知识,让美术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 紧密。

笔者在课堂中出示湖南滩头年画《一团和气》,让 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感受不同地域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 苏州为江南水乡,水性柔,则人性温,性温者所作之画 自然温润秀雅。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就是在这样的自然 环境和人文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位学生总结:

“原来地域文化会影响一个地方的艺术特点。”笔者同样出示清朝各时期不同版本的《一团和气》让学生进行 对比,引发学生对版本演变的思考。横向上,让学生感 受到在不同地域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点;纵向上,让学 生感受到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征,而这样的 不同与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问题驱 动下,学生要结合历史、地理等课外知识,将艺术作品 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时代变革相联系。理解美术不仅 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动态的、发展和变化的。

四、拓展延伸,文化理解的升华

文化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 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能认识中华优秀传 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团和气》的学习从鉴赏角度 而言,理解作品背后的民间工匠精神是最核心的层面。 这种耐心、坚持、对传统的尊崇精神,对学生思想道德、 审美品味的培养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现代人已不再会买桃花坞年画,在如今 萧条的市场环境下,民间年画艺人是什么态度的呢?笔 者拓展有关民间艺人的相关知识,通过视频播放了解房 志达在桃花坞里执着的守护。学生被房老先生的精神感 染。“他不希望在他有生之年看到这个行业灭掉。”“他传承的不是一门手艺,而是人们的记忆。"“他认 为像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一辈子的守护。"这些都 是学生对房老先生为什么一辈子坚守年画的解答。

尹少淳教授说:“人的素养离不开文化空间。”文 化具有“人化”和“化人”的双重性,从文化角度欣赏 艺术作品能更加开拓学生的视野,对逐渐形成艺术思维 方法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不 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它们也不是孤立存 在的,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 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 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 (09).

[2] 赵文成.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地域特色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4 (Z1).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教学实践
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