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选择与前景探析
——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

2021-06-04云,陈彦,贺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型公共卫生概率

莫 云,陈 彦,贺 爽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iAP)”[1]确定为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我国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及“一带一路”倡议统筹谋划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卫生健康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为主要医学门类之一,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抓手,是“大健康(Comprehensive Health)”理念下实现全民健康的中坚力量[2]。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面推开,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医疗卫生体系的严峻考验,为公共卫生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发展前景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和政策支撑。

研究生的就业不仅是影响个人和家庭的重要决策,更受到学术界、产业界、地方政府等众多关注[3]。国内外,已有许多调查对研究生的就业结果、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学科特点、培养方式、地域流向及就业质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出指导性意见[3-6],但其中基于专业类别对研究生就业概况及趋势的细化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重点关注2010-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类应届研究生初次就业情况,以期为优化我国公共卫生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提出建议。

1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概况

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毕业研究生共701人,其中:博士(仅学术学位)210人,毕业年龄为27~60岁,硕士491人,毕业年龄为24~46岁;男生270人(38.52%),女生431人(61.48%);专业型学位98人(13.98%),学术型学位603人(86.02%)。毕业生人数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这与同期研究生的扩招情况相吻合。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型学位的占比由2013年的15.25%上升为2019年的49.32%,学术型与专业型培养逐渐呈双足并立的局面。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情况整体呈平稳向好态势,总体就业率达95.44%。其中,硕士就业率(97.96%)高于博士(89.52%),男生(94.81%)和女生(95.82%)就业率相当,专业型(100.00%)就业率较好于学术型(94.69%)。博士就业率稍低,提示了博士“慢就业”的问题[7],反映出就业市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矛盾。

2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形势

为分析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根据就业调查报告的统计口径以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将就业方式、单位类型、岗位性质进行分类报告(见表1)。

表1 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分布及构成比(%)

根据就业方式,将就业去向分为5类。选择签约(包括就业协议及劳动合同)就业占比最高,为70.11%,余下依次为定向委培占13.00%、国内升学(博士后)占11.51%、出国(境)占1.94%。其中,国内升学(博士后)占比呈明显增长趋势,2019年较2010年增长了15.2个百分点。选择出国(境)留学或就业及其他(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

根据单位类型,将就业去向分为6类。进入卫生事业单位(医疗单位、各级疾控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最高,为48.73%,余下依次为高等院校占28.10%、各类企业占11.36%、社会组织及其他占4.63%、科研机构占3.89%、行政机构(党政军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占3.29%。近10年,毕业研究生更倾向选择高等院校及卫生事业单位,向学术科研及专业机构输入情况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势态。

根据岗位性质,将就业去向分为4类。专业技术岗位占比最高,为54.71%,余下依次为学术科研占34.68%、行政管理占5.83%、社会服务及其他占4.78%。近年,毕业生选择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及其他岗位的概率增加,工作性质与学科方向及专业优势吻合度较高。

3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地域流向

伴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区域间人才竞争的升温,研究生就业流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科教、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3]。本研究对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地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整体情况以属地就业占比最高,为77.14%,余下依次为华东地区占8.99%、华中占3.96%、西南占3.66%、华北占3.05%、西北占1.83%、华南(属地除外)占1.22%、东北占0.15%。研究显示,毕业生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主要的选择目标[3, 8]。高校恰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经济带及一线省会城市,毕业生就业流向也呈现显著的属地流入特征。

4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选择

4.1 就业选择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毕业研究生在就业选择上的个体特征,将就业情况根据培养层次、性别差异、学位类型进行分类报告,比较不同类型研究生就业选择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选择及百分率(%)

在就业方式上,博士选择定向委培方式(41.49%)、出国(境)及其他(7.45%)概率高于硕士,而硕士选择签约就业(83.16%)的概率明显更高,硕、博士选择国内升学(博士后)概率相近,约11%;女生选择签约就业的概率(74.82%)高于男生(62.50%),而男生选择国内升学(博士后)、出国(境)、定向委培及其他的概率均高于女生,男生在就业方式选择上较女生呈更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专业型研究生选择签约就业、国内升学(博士后)及出国(境)的概率均高于学术型研究生。

在单位类型上,博士选择高等院校(50.53%)、科研机构(5.32%)及行政机构(4.25%)的概率高于硕士,而硕士选择卫生事业单位(54.89%)、各类企业(14.14%)、社会组织及其他机构(5.61%)的概率高于博士;男生选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各类企业的概率高于女生,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卫生事业单位(54.24%);学术型研究生进入高等院校(29.60%)、科研机构及行政机构的概率高于专业型研究生,而专业型研究生进入卫生事业单位(61.22%)、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的概率更高。

在岗位性质上,博士主要选择学术科研类工作(63.30%),硕士主要选择专业技术类工作(64.45%);男生选择学术科研及行政管理岗位的概率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选择专业技术岗位的概率高于男生;学术型研究生从事学术科研(36.60%)及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概率高于专业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选择专业技术(64.29%)、社会服务及其他岗位概率更高。有研究显示研究生在就业结果和就业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6],公共卫生类女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及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说明了女生对用人单位的固有特点如单位类型、岗位特征、工作环境及稳定性等更重视。

4.2 就业结果分析

为反映不同类型研究生就业结果,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应届就业及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统计分析。为比较研究生在就业选择上的差异,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单位类型及岗位性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培养层次及政治面貌对落实就业有显著影响,博士应届就业率约是硕士的0.22倍,博士选择高校及科研机构或从事学术科研类岗位的概率分别为硕士的7.49及7.24倍;中共(预备)党员应届就业率约是其他政治面貌研究生的3.47倍,党员到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的概率更高;性别因素主要反应单位类型和岗位性质选择上的差异,其中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及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不同培养模式在单位类型和岗位性质的选择上也明显不用,非定向型研究生选择专业技术型及学术科研岗位的概率均更高(见表3)。

表3 2010-2019年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结果的回归分析

5 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就业优化

2020年,教育部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约为23.50%),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9-10],公共卫生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式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就业工作也亟待优化。

5.1 深入分析,统筹规划全局工作方向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11],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研究生已达64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66.90%,公共卫生类毕业生增长快于全国同期水平。在就业工作初期,一是要对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重点从就业方式、单位类型及岗位选择等方面深入剖析,预判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区域流向及职业选择形式;二是要依托“广东省就业创业”系统平台,全面收集毕业生基础信息,从性别、年龄、籍贯、家庭、专业、爱好及特长等方面,建立个性化就业档案,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和就业需求调研,根据社会岗位供需意愿,及时提供精准的就业匹配;三是要建立《毕业生帮扶手册》,将家庭困难、心理问题等就特殊毕业生就业结果纳入学校就业指标评价体系,充分讨论就业困难毕业生基本情况、岗位期待和素质短板,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案,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与层次。

5.2 精准指导,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呈多元化特征。根据研究生就业特点,学校将生涯规划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高质量的就业指导体系,精准培训就业知识,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对计划出国(境)的研究生,组织语言、政策等学习;对计划升学的,开展学术沙龙、研讨等活动;对计划参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加强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公文写作、职场礼仪等综合行政能力培训;对计划自主创业的,提供行业政策指导,提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对女性和其他就业困难研究生,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指导学生精确剖析自我,明晰就业方向,坚定职业进取心。

5.3 全员参与,全面构建就业指导团队

切实抓好导师、辅导员和朋辈榜样三支队伍,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导师与研究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工作能力、科研素养和工作意向等更了解,又熟悉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规律,掌握丰富的人脉资源,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有着天然优势。朋辈榜样切身参与就业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新鲜的成功案例,能详细考量职业利弊、总结应聘技巧、传播就业正能量。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行政管理、就业服务的主要责任人,承担开展生涯指导、职业培训、政策宣讲等系统工作及开拓就业渠道、收集就业资料以及发布就业信息等专项任务,要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建立三方耦合机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诚信,助力研究生顺利就业。

5.4 双向调研,积极攻克市场供需矛盾

学术型研究生主要面向学术劳动力市场和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科研型岗位,此类岗位具有职业成长周期较长、职业初期综合压力较大、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特征,对入职人员的招聘、选拔及晋升也有其特定的规律[12]。学校通过《用人单位意见调查》《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等数据资料收集和实地走访调研,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对研究生就业状况进行实时反馈,了解就业市场供求趋势,对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转岗率及就业质量等全面考量,根据双方意愿明晰开拓就业市场的目标,加强校企间交流,定向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同时,动员优秀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选拔、“三支一扶”项目、选调生考试等,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5.5 搭建平台,构建完善“双创”教育体系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为研究生“双创”实践保驾护航。一是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服务、技术支持等信息,提供活动交流、项目展示、融资对接等平台,让研究生了解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二是丰富科技活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经验,引导学术型毕业生在临时性、过渡性的诸如科研助力岗位倾注更多目光,积累更丰富的研究成果。三是提供实践平台,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和高校附属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邀请企业家座谈,为“双创”项目提供专业的指导;与企业建立对接平台,形成成果共享常态机制;引进“双创”基金,扶持有潜力的个人或团队自主创业;开展模拟“企业”,让研究生能够亲身感受经营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6 结语

面对公共卫生类研究生在就业方面呈现出的特征,高校应继续探索有专业针对性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注重研究生职业能力训练,形成研究生就业帮扶合力,逐步加强准毕业生的分流引导,帮助研究生做好就业准备。

猜你喜欢

专业型公共卫生概率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概率统计中的决策问题
概率统计解答题易错点透视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概率与统计(1)
概率与统计(2)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